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2018年11月22日,是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
提起朱自清,你会想到什么?
我国近现代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著名文化学者?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或许,你还会想到:《背影》《荷塘月色》《绿》《春》《匆匆》等选为课文的名篇佳作。
也或者,你会想到:“我去买几个橘子,你站在这里不要动”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游记与郁达夫的游记被誉为游记文学的 “双璧”。
朱自清的多篇散文名作被选入课本,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田。
我们都是读着朱自清的作品长大的。
但其实,朱自清是全才、通才,作为一个文学家、散文家光辉的形象,掩盖了他教育家的形象。
朱自清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被誉为“语文教学方面的全才”。
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朱自清幼名自华,号实秋,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本科时改名自清,字佩弦。22岁,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先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江苏扬州中学和浙江春晖中学等中学担任教职,后来长期在清华大学中文系(含西南联大中文系)任主任,对于我国的中等教育,特别是中等语文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文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生前曾慨叹时光“匆匆”。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50年,却写了47本著作。
朱自清的著作和手迹
朱自清作为现代文学重要的作者,从事中学和大学的国文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作为现代作家,朱自清在中国带头讲新文学,把新文学引入大学的讲坛。在大学里讲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就是朱自清。
朱自清在大学的教学岗位上,不断提出要重视中小学语文教学,他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有很多看法。
1925年在清华园留影(左二为朱自清)
现在,几乎每一个教现代中国文学和研究现代文学的人,都极其关心中小学的语文教育。这个传统就来自朱自清。
对于语文教学的目的,朱自清认为:
一是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与能力:养成读书的习惯与能力、养成思想的习惯与能力、养成表现的习惯与能力。
二是发展思想,含蕴情感。
他在那么早的时候,就把中小学语文教育目的任务说得非常全面和透彻了。
对于老师如何教育学生、家长如何对待孩子,朱自清的观点放在今天也不过时。
第一,“爱”须大于“管”。
朱自清说,教师“第一先须有温热的心,能够爱人!须能爱具体这个那个的人”;“能够爱学生”,才能真的注意学生,才能得学生的信仰”;“这样的爱是须有大力量、大气度的,正如母亲抚育子女一般,无论怎样琐屑,都要不辞劳苦地去做,无论怎样哭闹,都要能原谅,这样才有坚韧的爱;教育才能如此任劳任怨才行!”
第二,“情”须大于“性”。
通俗地说,老师要有更高的情商,不能任性,要极力避免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造成影响一生的伤害,给他们心里留下一辈子抹不去的阴影。
朱自清的学生评价他说: “有一个和平中正的性格。”“从来不用猛烈激烈的言词,也从来没有感情冲动的语调。”
第三,“学”须大于“教”。
朱自清有那么大的学问,却总爱说“我什么学问也没有”“我实在非用功不可了”。就连做梦,都是学生 “谴责我从不读书,并且研究毫无系统”。
余冠英先生说“佩弦先生......他一生的矛盾莫过于宝贵生命而不吝惜生命。”读书治学,“简直是在拼命”。叶圣陶说他像“旅行中的人”,读书、做学问、求知总有一种紧迫感,在不断地扩大阅读范围的同时,又盯着学问的高度和深度。
朱自清先生写于1924年的那篇《教育的信仰》中提到:“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我斥责那班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
对于家庭教育,朱自清也曾有过深刻的阐释,如批驳父母把生儿育女当作 “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及陋习,劝导 “父母的责任不应以长者为本位,以家族为本位;应以幼者为本位,社会为本位” (《父母的责任》)等。
这和鲁迅、周作人的儿童观和儿童立场不谋而合,和今天是相同的。
朱蓉隽谈父亲朱自清(视频由清华附小制作、授权发布)
朱自清在清华当了24年教授,开了16门课,打通古今、融贯中西。
叶圣陶评价他说:“朱自清先生兼有中学及大学的教学经验,兼有新旧文学的修养,除了文学造诣以外,他又富有研究的精神,除了本国语文的修养以外,他又有外国语文的精深造诣。朱先生具备这些条件,所以就语文教学方面来说他真是个全才。”叶圣陶先生很少这么表扬一个人。
朱自清的本职工作是一位 “教师”。他教了28年的书,在南方各地教,在北平 (北京)教,在中学里教,在大学里教。他散文和新诗以及古典文学研究等领域的名气太大了,在教育方面的业绩被 “文名”所掩,遮蔽了一个作为 “教师”,其是作为 “语文教育家”的朱自清。
1920 年 5 月,朱自清在北大哲学系提前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暑假后,到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任国文教员,这是他一生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开始。
朱自清因为家累重,入不敷出,只得离开温州。1924 年 2 月,应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长兼上虞白马湖私立春晖中学校长经亨颐之聘,前往上述两校任教。
春晖中学校舍(1924年-1925年朱自清在此任教)
在 1920 年至 1925 年的五年里,作为中等学校国文教师的朱自清因为是新潮社成员、文学研究会的作家,参与主编过《诗》月刊以及诗文合集 《我们的七月》《我们的六月》,又在 1921 年 11 月加入过李大钊、王光祈、曾琦等发起的 “少年中国学会”,可以说是行走于文学、教育和社会活动之间的 “忙人”。
作为教师,朱自清对于教育当然也曾做过系统而周密的思考,如提倡教育应该实行“自治”(《自治的教育》),
“学制独立及思想独立为最要”(《教育经费独立》);
教育应追求 “人格健全,学术健全”,德智体全面发展(《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校歌》);
学校要引导学生 “实行自动教育”(《中等学校的学生生活》);等等。
前面所述如何做老师,也是这一阶段写下的。
对于学者名流开示 “必读书目”的做法,朱自清一向反感。他说“一纸书目,虽天天花样翻新,只是装修门面罢了”,书 “要读、要览才有用”(《高中毕业生国文程度一斑》)。
朱自清给中学国文教学的定位是 “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虽说国文教学也有个 “发展思想,涵育情感”的导向,但这是各科 “相共”有的,并不是 “国文科所特有的”。
朱自清提出的 “读书 (包括报纸、杂志等)”,把“报纸、杂志”和 “书”并列,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扩大阅读面。
在“教学与训育”部分,朱自清提出 “国文教学”当从 “训育下手”,郑重指出 “教师若只是贩卖知识”,那真是 “教而不育”, “教育”重在 “育”,重在培养学生的 “性行” (其余各科也该这样)。
1925 年秋,朱自清担任清华学校大学部国文教授,开始了一辈子服务于清华的历程,但他一如既往地关心中小学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
1933 年前后社会上泛起的 “尊孔读经”“复兴文言”的思潮,朱自清发表 “演讲”和专论,为白话文“正名”。
他奉劝青年学生少看那些大而空的 “点鬼簿”(所谓的文学史)、 “架子书” (“概论”“大纲”式的书),多读 “原著”和 “学有专长的人”写的既有 “创见”又 “能要言不繁”的著作。
1934 年起,朱自清和沈从文一起协助杨振声主编 “小学教科书”和 《中学国文教科书》。
1938 年 8 月,为了研究和推进中学语文和大一国文教育,朱自清与西南联大同人筹办 《国文月刊》。该刊的主旨重在语文教育,一切发挥跟商讨以语文教学为中心。
朱自清认为学习语言文学主要是 “打好鉴赏力和表现力的基础”,包括听、说、读、写。就 “读”与“写”而言,“读比写重”。
他多次指出:读,不能 “一目数行地囫囵吞枣”,“随读随忘”,非慢慢咀嚼不可,下一番切实的苦工夫,咬文嚼字,一字一句的 “求甚解”。
读书有种种读法,朱自清强调“诵读”,提倡要像唱曲子讲究 “咬字”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出声诵读。他认为 “诵读”有利于帮助读者懂得诗文里的 “言外之意”,体味含蕴在字里行间的 “高尚的感情”,
“多诵读,必然了解更深刻”,“诵读可以帮助变化说话的调子”, “帮助说”,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诵读还能 “帮助写”, “多诵读才知道怎样润饰字句”,纠正 “会写不会说和会说不会写”的偏颇。
在 “诵读”的基础上,朱自清主张 “熟读”和 “记诵”。
“要熟读”,“熟读才真是吟味,才能欣赏到精微处”。
朱自清还说读书不能 “只凭自己的狭隘的兴趣”,要博览,要 “多读”。只有 “多读”,才能循序渐进,由咬文嚼字、字字求甚解的“精读”,逐步过渡到 “不求甚解”的 “略读”,由 “精读”单篇的教材或名著选本,到 “略读”名著的选本或整部的著作,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对于初学语言文学的年轻人,朱自清建议要读较好的选本。他说 “读选本虽只能 ‘尝鼎一脔’,却能将各家各派鸟瞰一番”,这在初学语言文学的青年人是 “最适宜的,也最需要的”。
朱自清还强调要读 “活书”,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去学习。
至于他和叶圣陶、吕叔湘选编 《开明文言读本》,不是 “要为垂死的文言文找一个避难所”。他们 “完全站在国语的立场,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文言”,“处处注意文言和现代口语的同异”,“用科学的方法教青年怎样阅读文言”,
朱自清认为学习文言的目的:是使青年学生“能够阅读各种风格的文字”, “因为有时候要阅读文言的书籍,或是为了理解过去的历史,或是为了欣赏过去的文学”,这是学习文言的基本原则,“中学的文言教学应该根据这个原则”。
在他看来,欣赏过去的文学也是 “丰富人生”的一个 “源泉”。
这些精辟的论述,在今天仍有启迪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