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六一”前一天,A股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这是自2013年6月,MSCI启动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全球征询后的首次正式纳入。也就在入“摩”这一天,A股上市公司的破净股数量达到了104家,创下近年来新高。
入“摩”与破净股数量之间有何关系?仅仅是巧合?
表面看,确实毫不相干。甚至,有人据此认为,国际资本进来了,破净股这么多,应当是市场见底的信号。
放在以往,破净股大量出现,国际资本加速配置股票,增量资金流入,大利好加上跌无可跌,股指应当一飞冲天。但,这次没有。为什么没有?
首先,入“摩”是继人民币被纳入SDR货币篮子之后第二个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进程正全方位加速,中国资本市场格局正在国际资本和国际机构投资者影响下,发生深刻变化。
从沪港通、深港通,到允许外资增持其在华合资券商股权至51%,瑞银、野村和摩根大通等已相继宣布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设立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的申请材料,拟持股51%,再到A股正式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国股票市场正不断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
怎么接轨?投资理念、投资风格、投资主体、投资资金、投资规则、监管制度……都将逐步融入全球资本市场体系。这其中,股票的两极分化现象将表现得最为惨烈,并将演变为A股市场的趋势和常态。换言之,基本面恶劣,成长性不佳,发展前景黯淡的股票,以后破净,或者被市场打入冷宫,遭到市场淘汰,将很平常。这些破净股数量的增加,并不能证明市场见底,反而意味着投资者更趋理性和成熟。虽然此次初步纳入MSCI的A股比例很小,但入“摩”毕竟是个标志,外资从“A股怀疑论”到不得不加速了解中国市场、布局A股投研团队,再到用真金白银投资A股,标志着国际资本对中国股市大国地位与国际化改革成就的认可,也表明当前这场以股价结构调整、风格转换为核心的市场变迁,已拉开帷幕。
其次,在入“摩”的同时,破净股数量创近期新高,意味着伴随着A股规模的扩大、股票数量的增加,那些以前集市场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低价题材股、忽悠式重组股,在市场格局变化下,正被市场加速抛售,“仙”化迹象日益明显。
目前,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A股3500多只股票,总市值约8万亿美元,占全球股市总市值的10%,是全球第二大股市,国际投资者对配置中国股票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A股纳入MSCI,国际主流机构投资者将会配置更多大蓝筹股和白马股,那些垃圾股、重组无望的ST股……股价将会不断走低,直至变成“仙股”。也就是说,很多股票破净可能不是终点,只是走向“仙股”的开始。随着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一些一直行走在下降通道、逼近或者已经破净的垃圾股票,屡创新低难以逆转。
再次,入“摩”之日,A股迎来的不是股指大涨,反而是破净股数量的增加,说明A股齐涨共跌、狂炒概念的时代正渐行渐远。
题材来了,鸡犬升天;牛市来了,悉数上涨;熊市开始,一起下跌,一直是A股市场的独特景观。投资者追逐低价股、豪赌ST股、青睐具有想象空间的科技股,背后的逻辑就是这些股题材不断,黑马频出,短期收益惊人。不过,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国际舞台,伴随着监管日趋严厉,伴随着机构投资者话语权越来越大,伴随着贸易战将缺乏核心技术的科技股打回原形,伴随着曾经红极一时的题材股一泻千里,价值投资理念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拥趸者。人们注意到,一些白马股,在机构众星捧月下,无论股指涨跌,总能不断挑战新高,走在长牛的通道中,有的股价甚至直逼千元;相反,那些玩弄噱头、制造题材的题材股和假重组股,曲终人散,杯盘狼藉,股价江河日下,无人问津。这次入“摩”概念股没有太多表现,佐证了市场正在发生的新变化。
上交所有关人士在入“摩”之日表示,A股纳入MSCI是中国股票市场迈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今天的成功纳入,源于QFII、RQFII以及沪港通等多种投资渠道的建设、各项交易制度的完善和政策的开放,更源于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成果的认可,印证了中国资本市场正逐渐扩大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今天的成功纳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确实,入“摩”是中国资本市场全面融入国际、走向全球的“起点”,这样的“起点”,不仅会倒逼A股市场加速改革,也会倒逼市场在结构性调整中不断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