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文/郑墨)当2011年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后,在政策鼓励下,第三方电子支付企业以创新思维快速抢占市场。央行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方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1639亿笔,金额达5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5%和87%。2017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有望超过100万亿。
第三方支付是支付服务市场发展的产物,央行于2010年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明确对支付机构开展支付业务实施准入管理。从事第三方支付业务,首先需要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公开数据显示,央行自2011年陆续向市场发放了共计271张第三方支付业务牌照。从2016年8月起,在四次续牌中,有24张支付牌照被注销。目前,市场仅剩下24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
一、第三方支付规模逐步扩大
1、交易规模逐年递增
根据比达咨询发布的《2016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从2013年起,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平均以50%的年均增速增长,并在2013年达到17.2万亿元的交易额,同比增长38.7%;2014年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23.3万亿元,同比增长35.5%;2015年交易规模达31.2万亿元,同比增长33.9%;2016年第三方支付总交易额为58万亿元,同比增长85.6%。今年上半年,中国支付规模达到41.8万亿元,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二维码支付市场的爆发,预计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将超过100万亿,达到102万亿元,增长率为74%。
2、互联网巨头瓜分89%市场份额
目前,除已经被注销的24张牌照外,央行发放的247张支付牌照已经形成了3个梯队,截止今年二季度末,按照市场份额算,支付宝以49%居首,财付通以40%位列第二,两家支付巨头共占市场89%的份额,形成第一、二梯队。另外,支付企业,拉卡拉、京东支付和快钱,百度钱包、易宝、联动优势、连连支付、平安付等246家企业瓜分市场仅11%的份额,形成第三梯队。随着支付宝和财付通不断拓展支付场景,第三方支付的市场份额变化也越来越小,两家巨头几乎垄断整个支付市场。
3、移动消费成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增速的支撑点
由于支付企业对线下移动支付场景的持续投入,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近年呈现爆发性增长。从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上可见,2013年,第三方支付移动交易规模达1.3万亿元,2014年8万亿元,2015年该数据交易规模为16.4万亿,2016年达35.3万亿,而在今年一季度、二季度,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经超过去年全年,达41.8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统计机构数据显示,目前为止,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合计拿下92.8%的移动支付份额。面对不断被蚕食的移动支付市场,银联也进行了一系列反击,探索向移动业务转型。
银联在2015年推出移动支付“云闪付”这一品牌后,2016年又联合苹果、三星、小米、华为等手机Pay欲夺市场份额,但从市场的反应可以看出,银联支付在用户使用频率上远远无法与互联网巨头相抗衡。
二、从清理牌照到成立网联 监管盯紧第三方支付
1、24张支付牌照被注销
这些年来支付机构对推动支付服务创新、发展和提升支付服务水平发挥了促进作用。但在业务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企业同质化过高,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同业之间的过度无序竞争,监管层对支付牌照的管理从起初的“放”已经转至为“收”。在2016年8月第一批支付牌照到期续展时,央行明确表示原则上不再核发新牌照。
除了不再发放牌照外,央行加强了牌照管理,对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违规企业吊销了牌照,并对小企业进行了合并并注销牌照。据网贷天眼统计,目前已有24张牌照被注销。其中,2015-2016年,央行注销了5张牌照,今年则一口气注销了19张牌照。这意味着市场上支付牌照只减不增,对违规、同质化问题严重的小企业进行淘汰。这也让市场上的支付牌照显得弥足珍贵,牌照价格也开始水涨船高。
从第三方支付公司被并购交易事件中,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1月,海立美达以30亿元的交易价格并购了第三方支付公司联动优势,这也创下了第三方支付牌照最高交易价格记录。而在此前多起收购牌照案例中,既有唯品会、万达集团、美团点评、京东等电商巨头,也有新华金控、高鸿股份、九鼎投资等金融机构,还有恒大、美的、小米等实业巨头的身影,牌照价格从5000万元-10亿元不等。之所以花高价买入牌照,核心其实就是:拥有巨大流量和场景优势的,获取资质牌照布局金融是不二之选。
2、网联成立 第三方支付“直连银行”将终结
由于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直联银行网络带来的多方关系混乱,数据不统一,监管漏洞等问题,在便于央行监管的环境下,网联于今年上半年正式成立,此前,支付机构的技术体系面对的是上百家商业银行,网联成立后,第三方支付机构可选择接入网联或银联,然后由网联或银联接入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统,而以往的直连银行模式将不再允许。
当然,网联的成立将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进行统一管理。
从近年第三方支付牌照被注销的原因中可以看到,由于支付机构挪用、违规占用客户备付金等现象不在少数。客户备付金是支付机构预收其客户的待付货币资金,所有权属于支付机构客户,但不同于客户本人的银行存款,不受《存款保险条例》保护,也不以客户本人名义存放在银行,而是以支付机构名义存放在银行,并且由支付机构向银行发起资金调拨指令,备付金也被看作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沉淀资金。
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支付机构吸收客户备付金规模约5000亿元,客户备付金数额巨大却分散在200余家不同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存放,如此高的备付金规模却也隐藏各种风险,包括客户备付金被支付机构挪用、一些支付机构违规占用客户备付金购买理财产品、支付机构通过各商业银行开立的备付金账户办理跨行资金清算等业务。而网联平台统一托管备付金后,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彻底告别靠备付金吃利差现象。
据悉,网联平台预计到年底接入银行数量超过200家,覆盖市场大部分银行机构,并接入4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
3、费率改革,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单利润直线下降
2016年3月,发改委和央行发布了《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对银行卡收单业务的收费模式和定价水平进行了重要调整,《通知》于2016年9月6日正式实施。因此被业内称为“96费改”。《通知》统一了各行业银行卡收单费率标准。就其对市场各方的影响程度上看,商户、发卡银行、银联、消费者均受益,唯有第三方支付收单企业可能陷入更激烈的价格战泥潭中。
96费改后,价格由政府指导变为市场定价,可以判断,获利渠道单一的第三方支付收单机构,盈利难题会进一步恶化。
4、二维码支付“开闸“
2014年以来,支付宝、腾讯二维码等支付模式一直处于“默许”推广的灰色地带。时隔两年后,2016年8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指出,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的案例标准。这是官方首次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二维码支付的开闸,也是对传统银行自身现有业务发展做更多的补充。当然,监管层也对二维码支付进行了条件限定。
其中,在支付分级限额上,分为三个等级,---A、B、C级。A级,可以通过协议自主约定单日累计限额。B级,同一客户单日累计支付金额不超过5000元。C级,同一客户单日累计支付金额不超过1000元。
从支付牌照的收紧,到备付金归入网联统一管理,从96费改执行,再到二维码支付的开闸放水等政策,可以看到监管层加大力度对此前行业乱象进行整顿,从而也促进了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良性发展。
三、P2P联合存管模式退出舞台
早在2014年,绝大多数P2P平台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进行客户资金托管,网贷行业与第三方支付越走越近,以汇付天下、易宝支付等第三方支付从红海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此期间,先后出现了至少10家与P2P合作进行资金托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
第三方支付收入主要来源于,一是每年一次性的托管费,以及根据一定交易费率抽取的佣金。他们在某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每年支付的托管费是十几万元,比如与P2P平台合作资金托管的汇付天下,有至少700多家P2P平台托管客户,仅此一项,每年收入至少有7000多万元。拥金方面,双乾支付曾在官网披露,托管费价格从1万元到7万元不等,加上2500元的技术服务费,交易费率为0.25%~0.4%,按照此前已上线的580家平台计算,单年费和技术服务费一年的收入便是725万元。
除汇付天下、双乾支付外,与新浪支付合作的P2P平台有超200家。此外,还有一些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与P2P合作。如连连支付、易宝支付、融宝支付、宝付支付、联动优势等机构。
随着双方不断出现的信用风险见诸报端,再加上《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出台,使P2P的投资人与借款人在第三方支付开立账户变得不合规,银行成为P2P资金存管的唯一体系,导致主营P2P托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业务被进一步限定在提供支付结算通道以及网关接口技术支持等范围。至此,曾经将眼光投向P2P行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开始另谋他路。
247张支付牌照名单整理:
24张被注销支付牌照名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