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温青,息县人,70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市诗歌学会、诗歌创作研究会副会长,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有《指头中的灵魂》、《天生雪》、《水色》、《天堂云》、《光阴书》等,有百余万字诗歌、散文和小说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诗刊》、《星星》等权威刊物发表,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中国年度诗选》、《中国新诗金碟回放(长诗卷)》等,曾经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参加过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曾在鲁迅文学院第20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河南省文学院首届作家班就读。
温青在《天堂云》•诗与人生读书分享会上
首先感谢小安、感谢换读、感谢纸的时代书店的盛情邀请,本来这次分享活动在一年多以前就说好了,一是我的工作安排不开误了一些时间,后来《天堂云》参加杜甫文学奖的评选,为了避嫌就又给误了一些时间,所以才有了这么一次盛夏里的热情相聚,真诚感谢各位冒着酷暑前来参加分享!
我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家种地,我哥考上大学那一年我该上高中,在这种只能保全一个人继续上学的情况下,最终决定我家老大去上大学,我回家种地。因为我家兄弟姐妹五个,父母是农民,而且父亲身有残疾。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兄弟姐妹都上学,家庭确实特别艰难,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这是家庭的选择也是个人的选择。所以从十四岁开始我就在家种地,由于父母的身体状况,我们家十七亩土地基本都是我和姐姐在种。我从小个子不矮,力气也不小,所以基本上算是一个合格的农民。
当时正好是我们国家大力发展私有经济的时期,好的政策促使市场迅速开放,各种小工厂,小作坊,小煤窑等一些小企业蓬勃发展。
我在我们信阳本地做过泥瓦匠,赤脚医生,代课教师,也外出打工挖过煤、扛过盐包,打过麻捆、当过装卸工。都是些纯粹的体力活,但对于当时大多数中国的打工者来说,体力是一方面,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智力或者说情商,对于我来讲,诗意人生便从这时开始了。
十六岁的那一年,我开始在一个砖瓦厂打工。制砖听上去简单,实则也算是门艺术。最后一道工续,需要把砖一块块的摞起来,把两块砖对在一起逐步接龙,然后架成一条条长龙。过程中要求不歪不斜,通风透气。一个制砖机的运转需要十几人的合作才能生产出一块砖,有挖土的,有拉砖坯的还有架砖的。我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就是架砖人的角色。当时老板无缘无故克扣了我们的工钱,于是我在晚上动员了大家进行罢工。第二天我们一行人拉走了砖厂里三辆拉砖坯的架子车去和老板谈判,老板也是聪明人,自然清楚新车的价格远远超过我们的工资,我们便顺利的拿到了工钱。这样的经历在我长达六、七年的打工生活中时常遇到,其中有一次在安阳榆木岭一个私立小煤窑为了讨还被扣押的工钱,组织抗议和罢工被请进了派出所,如果不是以三寸不烂之舌做通了警察叔叔的思想工作,可能就有了一次被毒打被关押的经历。所有这些,为我以后的写作提供了很多的经验,因为作为一个诗人,我渴望自由,渴望平等,我认为众生平等,我们拥有一样的权利。在漫长的流浪打工生涯中,我一直沉迷于阅读和写作,无论生活多么艰险,文字始终给予我希望和力量,让我超然于物欲和世俗之上,保持一颗诗意的心灵,保持与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的起码的平等关系,在心灵深处有一个自强自立的自我,可以从容地面对那些困苦和失望,同时也正因为我是一个诗人,我的想法大多很浪漫,而无论怎样的艰辛,我都想拥有浪漫的权利,希望人生拥有一些诗意。
从结束打工流浪之后的青葱岁月到现在一直都是军人状态,26年的军旅生活,对于我来说,其实就是在写作中度过的,战场上的攻城略地和人生书写创作是如出一辙的。在此间的诗歌创作中,我于生活深处不停地感悟和思考,一直追求一种极致,尤其是长诗的创作,我以当年面对艰辛生活而始终坚持不懈奋发进取的动力,努力抵达诗性人生的巅峰,不断超越自己。我一直明白,今天的诗到达不了明天的高度,明天的诗代表不了昨天的状态。在创作中敢于打破成规,敢于走出自己的道路。我曾经以十年为期,完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系列长诗三部曲《生命梯》,其中包括长诗《天生雪》、《水色》以及今天要大家一起分享的《天堂云》。《天生雪》如同我人生的起始,一枚纯净、有质、有型的雪花于九天飘落而下,它所遭遇的一切,便是我的人生的底色。雪,晶莹纯洁,落到大地上却会遭遇各种险恶的环境和肮脏的泥土侵蚀。人,生下来是最天真可爱的,但是却要面临险恶的社会环境,二者有共同之处,此为人生的第一个状态,《天生雪》的名字便由此而来。《水色》是我抵达中年之后对如水人生的反复回溯,在信阳南湾湖畔,我完成了一次对人生四十年过程的彻底反思,当时的感觉就是“青春岁月一泄而尽,对世界已无话可讲”,所有的一切都不重要了,就像水一样,人生仿佛在这一刻融化了,只想让诗性的灵魂在这千疮百孔的人间得以平静地流淌……
其实,在玉树地震几个月之前我就已经写完了《天堂云》第一部。此时,对我而言,人到中年后,可以无视时间无视别人的看法,怎样活得更忠于自己的内心才是应该思考的!梦想就像天堂里的云,捉摸不定却是纯净高洁的。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诗、美、浪漫、爱,是我们生存的原因。经过反复的人生跋涉,攀登,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几乎到达了一种“不慕荣利”、“欣然忘食”的状态。在内心的思考中,下一步面对的就是天堂,我们对天堂的感知或者说是谈到天的时候会想到白云,"天堂云"这个词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
玉树地震发生的时候。我在当时的济南军区联勤部参与编写教育图书,长时间加班造成眼底出血十分严重,领导考虑到身体原因没让我第一批进入灾区。后来有一个战友由于高原反应昏迷不醒,几乎成为植物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主动给相关领导打电话申请去地震灾区接替那个战友,一方面是因为我是一个军人,和平年代对于军人来说灾区就是战场,而没有上过战场的军旅人生是不完美的,我一直认为,没有上过战场的士兵不能称之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军人,没有参加过战斗的军旅生涯是苍白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本身对高原、对青藏地区一直有一种向往。
到达玉树的那一刻,我抬头看了一眼蓝天,我知道这就是天堂云了……
玉树人民给了我很多灵魂的触动,记得有一天深夜,在野战方舱医院,一群喇嘛就直接冲进医疗室,把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拖走了,哨兵们差点采取行动。玉树人认为我们的抢救是在阻碍这些病人的生死,妨碍了他们走入另一个世界。他们认为这种昏迷的游离状态并不是人类合理的生存状态。后来,我理解了他们的想法,在这种高天白云、氧气稀薄,每个人都无力去算计别人的环境里,他们已经学会尊从自然环境,将一切突如其来认为是顺其自然,一切遵从自然的生活状态才是一种理想的诗意的生活。
现场读者提问精选
1、感谢老师地分享,请问您怎么看待信仰、佛祖和玉树人民之间的关系?
我想通过我在玉树遇见的几个事例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第一个是,我在玉树曾经遇到过一个女孩,她全家人在地震之后,除了她再无一人幸存。而当我看到她的时候,她的眼里却没有丝毫悲伤,女孩认为她的亲人都去了该去的地方——天堂。所以说在玉树人民眼里死亡只是第二次重生。
第二个事例,我当时在灾区遇到过一个老太太,八十多岁的她在余震中醒来之后,忍着胳膊的伤,用双手挖出了另一位受伤的老太太,并十分吃力地把她背到医院。到达医院的时候晕倒了,两人都是身上都是斑斑血迹,我们根本分不清哪个是被救者,对双方都采取了救助。后来在和老太太的交流中,我问她,您是怎么在自己伤势这么严重的情况下还能救下另一个人的?老太太看着我回答说:“佛祖那时候很忙,我要替佛祖分担一些。”
最后我想讲关于信仰,在玉树我经常看到有三十四岁的女人领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去寺庙拜佛,走在水泥地上一步一叩头,小孩眼神十分清澈,没有污浊更不是盲从。和他们目光交流,他们便会向你投去非常纯净的微笑。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信仰,不仅仅是对佛,这更像一个天堂云一样纯净而向上的状态。
2、老师您好,请问在您的观点里,就自己的灵魂和天堂有没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天堂和自己的灵魂几乎相等。你的灵魂是什么色彩你所向往的天堂可能就是什么色彩。而每个人的色彩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有的可能是不完整的或是褪色的,但是这就是你独一无二的颜色。你是什么样的你渴望的天堂就是什么样的。
一首诗的命运
——《天堂云》创作记事
2010年2月14日,《天堂云》第一部(1—15节)开始创作;
2010年6月3日,抵达青海省玉树自治州结古镇参加抗震救灾,陆续开始全诗创作;
2012年8月二稿于山东省济南市仲宫;
2012年9月三稿于北戴河中国作协创作之家;
2012年10月四稿完成于河南省信阳市南湾湖畔;
2013年第一期《前卫文学》全本刊发《天堂云》135节,同时配发创作谈《我在高原》、孙彤的评论《温煦的青草地》;
2013年5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全彩精装版《天堂云》,首印6000册;
2013年7月,鲁迅文学院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联合举办“《天堂云》首发式暨研讨会”;
2013年7月10日《文艺报》一版刊发消息:《天堂云》抒写灾难中的人性光辉;
2013年7月10日《中华读书报》刊发消息:《诗评家挖掘温青<天堂云>带给诗界的启示》;
2013年7月11日“新浪读书”发布消息:《军旅作家温青长诗<天堂云>研讨会引关注》;
2013年7月26日《文艺报》六版刊发评论:《一个皈依高原的生灵》;
2013年8月12日《文艺报》六版头条刊发《天堂云》后记:《我在高原》;
2013年9月28日《解放军报》七版刊发评论:《高原生命的赞歌 ——温青和他的长诗<天堂云>》;
2013年11月25日《文艺报》六版刊发消息:《天堂云》书讯;
2013年12月9日《文艺报》八版刊发评论:《<天堂云>:诗歌帮人们走出灾难》;
2013年12月20日《文艺报》十一版头条刊发《天堂云》创作谈:《白发中年》;
2013年第四期《河南诗人》刊发《天堂云》首发式暨研讨会纪要;
2013年第四期《河南诗人》刊发评论《<天堂云>:理解灾难、天堂和万物的角度》;
2014年2月,《天堂云》获得首届何景明文学奖;
2014年03月18日《解放军报》第十一版刊发《天堂云》创作纪实《心灵的洗礼》;
2014年5月,《天堂云》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篇目;
2016年5月,《天堂云》获得第二届杜甫文学奖,《解放军报》、《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刊发消息;
2016年7月,“《天堂云》诗与人生读书分享会”在郑州成功举行:
在此期间,《河南日报》、《前卫报》、《信阳日报》、《开封日报》、《信阳周刊》等陆续刊发有关《天堂云》消息、评论、创作谈等十余篇。
(编辑 刘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