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英文版序言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关于《资本论》英译本的出版,不需要作任何解释了。但是鉴于本书阐述的理论几年前就已经为英美两国的定期刊物和现代著作经常提到,被攻击或辩护,被解释或歪曲【按,这说明,资本论终于成功地引起资产阶级学者的关注了,他们不可能不关注了。因为无产阶级已经开始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比如国际劳动节,本质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节日其最终确定就是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1889年7月在法国巴黎确定的。那是纪念1886年,就是本篇序言撰写的这年发生在美国的著名的“干草场大屠杀”——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发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后来演变成干草市场暴乱。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而我们现在的说法是“五一小长假”!对你重视,绝不是你是科学的,而是你是有力量的。】,倒是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这个英译本延迟到今天才出版【按,这是本文的内容,也是下面要解释的。】。
作者于1883年逝世后不久,我们就明显地感到这部著作确实需要一个英文版本【按,我想是美国的原因。美国当时发展势头正盛,超过英国只是时间问题。美国当时的铁路建设对当时美国和英国的经济运行情况具有极大影响。
“从1879年到1883年,美国共建成铁路近5.3万公里,约占同期世界铁路建筑量的50%,重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则增加了一倍,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开始与英国并驾齐驱。但是,美国钢铁工业仍不能满足铁路建设的需求,仍然需要大量进口英国钢铁,甚至开始进口一部分德国钢铁。于是,美国再次成为世界经济走向繁荣的龙头。
1882年,美国铁路建设退潮,引发世界经济史上的第十三次经济危机。这期间美国建造了两倍于实际需要的铁路。平行铁路恶性竞争,竞相削减运费,使铁路经营入不敷出,银行及投资者纷纷抛售铁路股票和债券。1883年伦敦市场上美国的铁路股票价格跌至面值以下。”(世界经济危机简史(1788-2000年) (上)_搜狐财经_搜狐网
http://www.sohu.com/a/116002702_465518)
可见在这种情况下,不重视美国,不重视美国的工人阶级是不行的。】,当时赛米尔·穆尔先生(马克思和本文作者多年的朋友,他可能比任何人都更熟悉这部著作)同意担任马克思的遗著处理人迫切希望出版的英译本的翻译工作。我们商定,由我对照原文校订译稿,并且在我认为适当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但是后来,我们看到,穆尔先生本身的业务使他不能如我们大家所期待的那样很快完成翻译工作【按,穆尔耽误了时间。】,于是我们欣然接受了艾威林博士的建议,由他担任一部分翻译工作。同时,马克思的小女儿艾威林夫人建议,由她核对引文,把引自英国作者和蓝皮书并由马克思译成德文的许多文句恢复成原文。除了少数无法避免的例外,她全部完成了这项工作【按,马克思的女儿和女婿。】。
本书下述各部分是艾威林博士翻译的:1.第十章(工作日)和第十一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2.第六篇(工资,包括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二章);3.第二十四章第四节(决定积累量的情况)至本书结尾,包括第二十四章最后一部分,第二十五章和第八篇全部(第二十六章至第三十三章);4.作者的两篇序言[19]。其余部分全是穆尔先生翻译的。因此,译者只对各自的译文负责,而我对整个工作负全部责任【按,这是各自翻译的部分。】。
我们全部译文所依据的德文第三版,是我在1883年利用作者遗留的笔记整理的,笔记注明第二版的哪些地方应当改成1873年法文版标出的文句[注:《资本论》,卡尔·马克思著,莫·约·鲁瓦译,全文由作者校阅,由拉沙特尔在巴黎出版。这个译本,特别是该书的最后一部分,对德文第2版作了相当多的修改和补充。]【按,英文版以德文第三版为底本。】。第二版原文中这样修改的地方,和马克思曾经为一个英译本(大约十年前在美国有人打算出版的一个英译本,但主要由于没有十分合适的译者而作罢)所写的许多书面指示中提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大体相同。这份手稿是由我们的老朋友,新泽西州霍布根的弗·阿·左尔格提供给我们的。手稿指出,还有一些地方应该按照法文版进行补充;但是因为这份手稿是早在马克思对第三版作最后指示的前几年写的,所以我不敢随便利用它,除非在个别情况下,并且主要是在它有助于我们解决某些疑难问题的情况下才加以利用【按,时间因素决定第二版原文修改的地方和曾经的英译本的修改指示没有大部分利用,或者说是很少利用。】。而大多数有疑难问题的句子,我们也参考了法文本,因为它指出了,原文中某些有意义而在翻译中不得不舍弃的地方,作者自己也是打算舍弃的【按,足见法文版的厉害。】。
可是,有一个困难是我们无法为读者解除的。这就是:某些术语的应用【按,这是将德文第三版的重要内容移到这里。足见,恩格斯本人很重视这个问题。】,不仅同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不同,而且和它们在普通政治经济学中的含义也不同。但这是不可避免的。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按,科学的革命,包含着术语的革命。社会的进步当然也是语言的词汇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创始人是注意到语言的问题的,而从根上看,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已经研究了概念,语言这些问题了。】。化学是最好的例证,它的全部术语大约每二十年就彻底变换一次,几乎很难找到一种有机化合物不是先后拥有一系列不同的名称的【按,化学的例子。两位大师的思想都是文理兼收的,恩格斯还涉足研究军事。】。政治经济学通常满足于照搬工商业生活上的术语并运用这些术语【按,这是当时的情况,现代西方的经济学都高大上了,找物理学博士搞高端数学,大家看不懂。】,完全看不到这样做会使自己局限于这些术语所表达的观念的狭小范围【按,视野狭小。这是传统的缺点。】。例如,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完全知道,利润和地租都不过是工人必须向自己雇主提供的产品中无酬部分(雇主是这部分产品的第一个占有者,但不是它的最后的唯一的所有者)的一部分、一份,但即使这样,它也从来没有超出通常关于利润和地租的概念,从来没有把产品中这个无酬部分(马克思称它为剩余产品),就其总和即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过,因此,也从来没有对它的起源和性质,对制约着它的价值的以后分配的那些规律有一个清楚的理解【按,地租和利润的两个概念的问题。】。同样,一切产业,除了农业和手工业以外,都一概被包括在制造业(manufacture)这个术语中,这样,经济史上两个重大的本质不同的时期即以手工分工为基础的真正工场手工业时期和以使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工业时期的区别,就被抹杀了【按,制造业这个概念的问题。】。不言而喻,把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只看作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暂时阶段的理论所使用的术语,和把这种生产形式看作是永恒的最终阶段的那些作者所惯用的术语,必然是不同的【按,这是两个重要视角。】。
关于作者的引证方法,不妨说几句【按,引证方法。我们在前面谈过了。此处就从略了。】。在大多数场合,也和往常一样,引文是用作证实文中论断的确凿证据。但在不少场合,引证经济学著作家的文句是为了证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某一观点。只要引用的论点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多少恰当地表现某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和交换条件,马克思就加以引证,至于马克思是否承认这种论点,或者说,这种论点是否具有普遍意义,那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因此,这些引证是从科学史【按,科学史。】上摘引下来并作为注解以充实正文的。
我们这个译本只包括这部著作的第一卷。但这第一卷是一部相当完整的著作,并且二十年来一直被当作一部独立的著作【按,第一卷有独立性。】。1885年我用德文出版的第二卷,由于没有第三卷,显然是不完全的,而第三卷在1887年年底以前不能出版。到第三卷德文原稿刊行时,再考虑准备第二、三两卷的英文版也为时不晚【按,这是德文版的和英文版的出版大概计划。】。
《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按,前面除了术语那部分外对于普通读者意义不大。恩格斯主要是对当时的英语读者来说的。我们今天几乎没有什么价值了。这里标注出资本论的定位,对于工人阶级来说的作用——工人阶级的圣经。】。任何一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按,理论和他的载体——工人阶级相结合了,这也说明这个理论是对的,如果一个阶级最终反对抛弃这个理论,那只能证明他是错误的。从圣经这个角度说资本论是有思想价值的。】,不仅在德国和瑞士是这样,而且在法国,在荷兰和比利时,在美国,甚至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这样;各地的工人阶级都越来越把这些结论看成是对自己的状况和自己的期望所作的最真切的表述。而在英国,马克思的理论正是在目前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个运动在“有教养者”队伍中的传播,不亚于在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传播。但这并不是一切【按,马克思资本论的传播已经国际化了。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中都在传播。】。彻底研究英国的经济状况成为国民的迫切需要的时刻,很快就会到来【按,这点与中国相似,我们从2007年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后迅速掀起一场学习西方经济史的热潮,到现在这股热潮依然没有下去。理由自然是我们迫切需要。】。这个国家的工业体系的运动,——没有生产的从而没有市场的经常而迅速的扩大,这种运动就不可能进行【按简述这种体系运动的前提。我们当今也正在遭受这种折磨。】,——已趋于停滞【按,这是再说当时的情况。】。自由贸易已经无计可施了【按,在当今也是如此。我们大肆宣传的自由贸易却遭受到了传统拥护自由贸易的美国的反对,他们要搞高关税。对于当今来说貌似是新问题,其实如果读了资本论就发现,是老问题,相当老的老腊肉一样的老问题。】;甚至曼彻斯特对自己这个昔日的经济福音也发生了怀疑[20]。迅速发展的外国工业,到处直接威胁着英国的生产,不仅在受关税保护的市场上,而且在中立市场上,甚至在英吉利海峡的此岸都是这样【按,生产力的增长是主要因素。】。生产力按几何级数增长,而市场最多也只是按算术级数扩大【按,生产力的增长的对立面是消费市场的狭小。这是直接原因。这是纯粹就量来说的,而不是质。】。1825年至1867年每十年反复一次的停滞、繁荣、生产过剩和危机的周期,看来确实已经结束,但这只是使我们陷入无止境的经常萧条的绝望泥潭【按,传统周期结束,新的周期还看不到头。】。人们憧憬的繁荣时期将不再来临;每当我们似乎看到繁荣时期行将到来的种种预兆,这些预兆又消失了【按,停滞。】。而每一个冬天的来临都重新提出这一重大问题:“怎样对待失业者”【按,危机造成失业。】;虽然失业人数年复一年地增加,却没有人解答这个问题;失业者再也忍受不下去,而要起来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刻【按,失业者要自己掌握命运。】,几乎指日可待了【按,当然要鼓励了。总不能说遥遥无期。气可鼓而不可泄。】。毫无疑问,在这样的时刻,应当倾听这样一个人的声音,这个人的全部理论是他毕生研究英国的经济史和经济状况的结果,他从这种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至少在欧洲,英国是唯一可以完全通过和平的和合法的手段来实现不可避免的社会革命的国家【按,这是当时的预估。这也是为什么要出版英文版的原因之一。我前面说是关于美国。看来此处可能更主要些。其实少流血是共产主义导师们的理想。】。当然,他从来没有忘记附上一句话:他并不指望英国的统治阶级会不经过“维护奴隶制的叛乱”[21]而屈服在这种和平的和合法的革命面前【按,现实却是不能不让人多个心眼啊!这最后一自然段其实说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资本论获得了国际性的传播,第二个是对当时英国的经济状况和未来做的评判。正如我文中所说,气可鼓不可泄。我想现实的残酷性,恩格斯肯定是知道的,但是对于严酷的现实处境中的英国工人阶级,他当然得鼓气,而不是泄气。最后那统治阶级维护奴隶叛乱的话是打个预防针而已。】。
按,本文的段落,就从工人阶级圣经那里前后分成两部分为宜。第二部分中对于经济危机的分析,对于我们有现实参考意义。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86年11月5日
注释:
[19] 《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各章的编号同德文版不一致。——第34页。
[20]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曼彻斯特商会季度会议上,对自由贸易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会上曾提出决议案:“鉴于我们徒然等了40年时间,尚未见到其他国家效法英国的自由贸易,本商会认为,现在已到了重新考虑自己立场的时候。”决议案仅以一票之差被否决,即21票赞成,22票反对。——1886年11月1日《旗帜晚报》。
[21] “维护奴隶制的叛乱”是美国南部的奴隶主发动的一次叛乱,这次叛乱导致了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第37、317、4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