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汤城”,对于洛阳的这个称谓,知道洛阳的外地人可能对其知之甚少,但如果他们真的到过洛阳城,肯定知道在这座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内遍布了大街小巷的汤馆。如果你大清早赶上好时候,还能看到古都清晨独特的一道风景,汤馆的门口蹲着一大片人,一手端着个冒着热气的大碗,一手拿着筷子和店家给喝汤人专门制作的锅盔或者烧饼,边吃边聊,很是不亦乐乎。
在洛阳老百姓心里的食谱中最喜欢的豫菜美食,不是味道鲜美的鲤鱼焙面,也不是名扬四方的灌汤包子,更不是号称“豫菜一绝”的“套四宝”,而是这普普通通、带着浓厚生活色彩的一碗汤。
或许是因为这一碗汤,你早饭或者晚饭后走在洛阳城的街上,见到熟识的邻居、亲友或是同事,彼此都会拖着带有特殊风味的豫西调调,隔着老远就喊:“喝汤了哞啊?”大概是因为在洛阳人的心中,“汤”太深入骨髓了。或者是过去岁月里的苦难太过深重,他们已经潜移默化地把汤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所以直接把汤跟“饭”对等起来。
“喝汤”,是典型的洛阳方言,也是最地道的豫西民俗。要说洛阳的汤,除了各地均能看到打着洛阳羊肉汤馆招牌的羊肉汤之外,还有牛肉汤、驴肉汤、不翻汤、杂肝汤、丸子汤、豆腐汤、滋补鸡汤、鸡蛋汤、胡辣汤和宴席中甜咸酸辣兼而有之的小碗汤,甚至于以“水席”著称于世的洛阳水席也是“无汤不菜”,全部由汤汤水水组成。在洛阳这片土地上,每一寸土有每一寸土的故事,每一种汤也有它深厚的渊源。
洛阳人的一天是从早上的一碗汤开始的,而洛阳城早晨的开始是从四五点钟的汤馆营业开始的。大锅里沸腾着通宵熬制、已近香浓的汤,汤碗里血块、剔骨肉、杂碎、肉片,在滚烫的热汤锅中涮过之后,放在碗里,再浇上热汤,撒上葱花、香菜,随着汤碗内蒸腾的热气,刹那之间汤所散发出来的香味四处弥漫。
洛阳人管爱喝汤、喝汤一天不落下的人叫“老喝家儿”“老弄家儿”。这些老汤客喝汤不分四季,不分早晚,为了一碗好汤他们可以开车跑百十里,为了赶早上的“头汤”,可以早上四五点钟起来去汤馆。在这群老喝家儿之中,和甜汤的人被称为顶级老汤客。洛阳各种肉汤里的甜汤不是在汤里放糖,而是汤里不加盐的意思,做汤的人为了表示对自己汤品的自信,不加盐等其他调味料,而顶级老堂客们通常认为只有甜汤才最能拼出汤品纯正度的高低。
“厚道”二字,在很多商业行为中元贝就显得稀缺,更稀缺的是,在追求旅游经济指数不断攀高的今天,一座城市的商业行为中还在整体延续着祖宗留下的某种“厚道”规矩,于是,洛阳的这碗原本简单的汤就变得没那么简单了。这里需要多说的是洛阳这座城“加汤免费”这条不成文的厚道规矩,不是洛阳某一家汤馆的规矩,而是全洛阳地区所有汤馆从古至今留下的不成文的规矩。由于这个厚道规矩,在汤馆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买一碗汤再喝上三四碗免费肉汤,直到彻底喝饱再走,完全不用考虑汤馆随时会撵人。“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个最朴素的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在古城洛阳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把洛阳的汤与文化联系在一起,那汤里显然透着洛阳人的生活习惯、市井风俗、文化底蕴。人们坐在一起喝汤,喝的是美食文化,交流的是家长里短、婚丧嫁娶、物价涨落的市井文化,展示的则是磅礴、厚重的中原文化,透出的便是淳朴、厚道和友爱的河洛文化。所以,汤之于洛阳,成就了这座城对一种文化的传承。汤之于洛阳人,便造就了这儿独特的风土人情味。而汤之于在外漂泊的游子,则更多的是成年后离家对故土思念的一种浓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