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四川新闻网巴中7月15日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担当,一家企业有一家企业的初心坚守。以新技术为切入点的新金融时代,是金融相融于生活回归初心的美好时代,更是金融机构携手各方共建未来的黄金时代。
回溯历史,金融在文明进步中孕育成长,在技术迭代中成熟壮大。从十八、十九世纪银行体系诞生,到金融全球化席卷,从无远弗届的互联网、物联网日新月异,到方兴未艾的5G和人工智能突飞猛进,新技术在不断重塑新金融的未来,金融机构也在不断找寻新的功能和属性。
在以往的逻辑下,当我们谈起金融,无非是指信贷、投资和理财等传统功能,这些功能在互联网时代被无限放大,但依然不能满足客户不断出现的新要求。一些金融机构即便拥有强大的技术“加持”,但因缺少了对金融业底层逻辑的深度建构,缺失了对自身本源初心的回归重塑,对“我是谁、为了谁”的概念模糊不清,就必然会走到相对狭隘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向上,甚至于会对社会和人民造成不利影响。
10多年前,由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金融业推到了风口浪尖,昔日光鲜亮丽的华尔街精英在当时成了“过街老鼠”。在国内,中国银行业在完成指标赶超的宿命后,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经营理念和发展逻辑也迎来巨大挑战。
新技术革命浪潮来势汹汹,由此孕育出的新经济亟需新金融与之匹配。尽管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成例可循,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要打造的新金融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金融行为一定是融为一体,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就如同把一颗糖放进水中,糖看似消失了,其实是融在了水里,最终水变甜了。新金融就好似这杯变甜了的水,由高科技做配方,演变为化解痛点难点的甘露。普惠共享是关键,让普罗大众都能享受到甘甜,让金融活水流向最需要滋润的地方,让人们实现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
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做甜水”的本领。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我们应该懂得,金融不应该是“高大上”的贵族话题,它关系到百姓居家生计、柴米油盐。金融机构面对的是普罗大众,背后承载的是万家忧乐。新金融有能力也应该为那些曾经被忽视的,位于金融需求金字塔底层的企业和个人,奉上一杯解渴“甜水”。
作为金融工作者,我们深切地感到身上的责任不可推卸,是时候痛定思痛,及时转变甚至颠覆思维方式,为结束资本的狂欢和金融机构间的自娱自乐做些事情了。到底该往哪里走、该怎么走?面对这个永不过时的问题,建设银行作为一家成立65年、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的国有大型银行,初心从未改变。
银行属于服务业,是实实在在为大众服务的机构,只有回应人民的期盼和诉求,把新金融的科技属性、普惠属性、共享属性和传统的金融属性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新金融的土壤里精耕细作,才有我们事业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建设银行所有的战略出发点都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系列重要讲话为遵循,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建行通过对新金融理念和模式的思考探索,收获了很多新的认知、新的进展。
推出住房租赁战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是普罗大众的心声,是党中央领导的牵挂,也是我们主动温柔化解社会痛点的关键一步。我们通过建设开放共享的住房租赁平台,基本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上线超过1600万套房源,打造国内最大的阳光租赁平台。此外,我们还创新推出“存房业务”,激活存量房源,培育新型财富管理市场。努力用新金融的智慧和初心,疏浚楼市“堰塞湖”,让真正的住房需求者不在“居者不易”的感叹中焦虑。
启动普惠金融战略。我们借助金融科技和大数据的开放性优势,成功建立为客户精准画像的风控模型,将普惠金融业务批量推向市场。2018年建设银行普惠贷款新增2125亿元,不良率控制在1%以下。在此之前,像建行这样的大行,每年的普惠贷款新增也就在200亿左右,不良率则高达7%-8%。除了贷款,我们还借助“裕农通”平台把普惠金融服务延伸到农村,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在1.4万个物理网点还开设“劳动者港湾”,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等户外劳动者提供歇歇脚、喝喝水、上厕所的地方,让老百姓感受到建行服务的温度。
发力金融科技战略。我们用六年时间打造“新一代核心系统”,通过公有云、智慧政务等开放平台向社会赋能,助力政府优化社会治理,推出“一部手机办事通”APP。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推出“民工惠”产品,做这个产品的初心,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让广大农民工、建筑工人、矿工等摆脱讨薪难窘境,不再有劳动者以牺牲个人尊严乃至生命的代价,去讨要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劳动报酬。
新金融的探索实践,让我们深切认识到,金融说到底是社会实践活动,金融的宗旨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的本真模样不是为了追求虚假的繁荣,而是要扎扎实实地贴近社会、源于生活、聚焦问题;金融机构不仅要服务金字塔塔尖上的荣耀,更要去“滋润”金字塔底层的中小企业和个人,这也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新金融唯有回归服务本源,根植实体经济,关注民生百姓,才能与时代发展同方向、同步调,方能行稳致远。
新金融的探索实践,让我们深切认识到,客户行为因科技而变,提升金融服务也必须以科技驱动。新金融的科技属性外在表现为金融工具属性的变化和延伸,其深层逻辑则在于通过科技手段将金融服务做到极致。我们与时俱进率先成立金融科技公司,改变传统科技附从于银行业务和流程的定位,以金融科技思维重新武装和再造,使金融科技本身成为产品和服务,成为价值创造活动。
新金融的探索实践,让我们深切认识到,金融本源和初心的回归之路,绝非金融机构单枪匹马、孤军作战所能成就。未来的组织和个人都是万物互联中的一个节点,联网才能整合资源、携手并进,断网就会孤舟难行、事倍功半。当我们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走出银行自身框架,想要越来越主动地发挥作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时发现,一些社会痛点问题仅靠自己的智慧和方案还远远不够。与此同时,一些同样想解决这些难题的社会机构、高校、企业也在苦苦找寻合作伙伴。
在共同的愿景和目标之下,我们走出金融街,跟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结合,共同研究、共同面对鲜活的金融案例。我们走到普罗大众中去,推动新金融与教育深度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会使用金融工具,让新金融“甜水”如涓涓细流,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随拿随用,应享尽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建行大学和产教融合联盟成为理所当然的必由之路。作为国有大行,我们主动尝试跨前一步,承担起推动构建新金融生态的社会责任。
开放共享。依托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消解资源壁垒,打造数字化生产要素跨界流动和共享的平台。比如,建设银行在长期经营中积累了海量数据,建行大学大数据实验室将根据具体合作课题,制定确切稳妥的数据范围、脱敏策略,在依法依规保护客户隐私等要求下,为联盟成员提供充分的研究数据源和使用环境。
协同创新。我们将建设一批有实力的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室,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一座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桥梁,不断提升产、学、研对接服务水平和协同创新能力。高校和科研机构为金融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通过打造“金融+科技+产业+教育”综合孵化生态,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服务。
赋能社会。“跳出金融做金融”,我们积极开展与高校广泛合作办学、共建建行大学,通过“金智惠民”等项目,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家、创业者、农民、扶贫干部等进行金融普及和专业培训。通过开办“愚公学院”“创业者港湾 ”等,建立普惠金融商学院,为服务初创公司、中小企业保驾护航。不仅如此,我们还进一步拓展延伸建行大学平台,把培训送到广大乡村的田间地头,用金融服务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联盟将把新金融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工作内容,除了对金融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教育外,还要为新金融专业学科建设、学生培养和提升全社会金融素养做出贡献。我们开启万名学子下乡活动,就是希望为联盟大学在校生提供一个感知金融、了解社会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演练学习,同时我们也将更多地为学子们创造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自2018年12月成立以来,建行大学与社会机构、境内外高校、央企和金融机构、创新型企业等共同组建“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在今年上海举办的第一届理事会暨论坛上,64家理事单位、6家观察员单位携手共同向社会发布联合宣言并推出联盟“2019-2021上海行动计划”。
勠力同心,百花齐放。在各方协作和努力下,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已落地一系列重要合作和举措:我们和云南省政府合作开发“一部手机办事通”APP,打通全省政务数据,实现近400项服务“一网通办”; 复旦大学与我们合作建立“复旦-建行人工智能大数据实验室”已正式揭牌;香港科技大学与我们共同举办国际创业大赛,推动建行普惠金融体系与高校教育资源融合对接;比亚迪与我们开展住房租赁战略合作;科大讯飞、海康威视与我们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深度合作,产品已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研发的金融产品中。
不惧跨越山海之远,只为万家忧乐到心头。让高楼大厦和实验室的创新成果不再只是束之高阁的盆景,让新金融服务如阳光雨露润物无声,建设银行将融通四海、久久为功,携手越来越多的同道人,共建金融教育新模式,探索新金融回归初心和本源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