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在《国家的海上威力》一书中明确指出:“一个沿海国家,它如果没有与它在世界上的作用相适应的一支舰队,就表明这个国家在经济上是相对地薄弱的,因此,海军的每一艘舰艇都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这个国家实际军事威力的标志。”伴随苏联的解体,昔日强大的“红海军”也不复昨日荣光。建立在“废墟”上的俄罗斯海军历经艰难发展,逐渐恢复元气。
过去6年,俄罗斯海军接收了包括60多艘战舰在内的150多艘舰船,其中还有15艘战舰携带了“口径”高精导弹。海军航空兵接收了超过60架的飞行器,岸防部队接收了13个营的能够摧毁海上和陆地目标的“舞会”和“棱堡”导弹综合体。海军战斗编成还补充了一批可毁伤地面与海上目标及保障战舰编队对空防御的护卫舰和驱逐舰。整体上,俄海军现代化武器比例达到了53%,战斗力提高了30%。同时,俄军还接收了包括浮动吊机、通用干货船和其他水运工具在内的69艘现代化的各类用途辅助船舶,使辅助船队的能力提升了40%。
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的俄罗斯海军将目光重新瞄向“深蓝”。俄罗斯2017年国家安全报告认为,俄罗斯理所当然地应当位居大国之列地位,而且希望俄罗斯联邦海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海军一较高低。然而,打造一支能在远洋行动的“蓝水”海军势必付出巨大代价,考虑到俄罗斯的当前实际,实现海军从“绿色”到“蓝色”的跨越依然任重道远。
巧妇难为无米炊:资金紧张限制俄罗斯“走向深蓝”
“蓝水海军”指能将海上力量扩展到远洋及深海地区、具备远征作战能力的海军型态,具有兵力投送的性质,可全球部署,规模庞大,自给能力较强,装备以大型水面舰艇为主,一般都拥有可实施水面、水下、空中立体火力打击和兵力投送能力的航母舰艇编队。蓝水海军要求具有对潜对空对面威胁的防御能力、长时间长距离的后勤补给能力,以及在特殊环境下的作战能力。目前,仅有美英等少数国家的海军力量符合“蓝水海军”要求。而俄罗斯尚处在向“蓝水海军”过渡的阶段。
显然,打造“蓝水海军”必须投入巨额资金。航母是远洋舰队的核心,而建造航母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一艘航母需要大量硬件支持,仅通信设备就需要1000多千米长的电缆、近2000多部电话、80多部雷达发射机、150多部按手机以及70多个雷达天线。管中窥豹,一艘航母在整个服役期间的费用接近600亿美元。以美军为例,用于航母的费用占美国海军年军费的11%左右,约160亿美元。而美国海军用于所有舰艇和岸基设施的维持费用为460多亿,其中用于航母维持费约为42亿美元,也占10%左右。
目前,俄军仅拥有一艘航母,这是限制其“走向深蓝”的硬伤。而俄军在新建航母以及其他“蓝水力量”的过程中势必花销巨大,给国家财政带来巨额负担。
2017年12月29日,俄国防部副部长塔季娅娜·舍芙佐娃对外宣布了俄武装力量在2018年国防部预算中的分配比例。武器采购上,俄国防部表示会继续压缩武器采购合同的预付款项,这意味着俄军工企业今后要想继续拿到国防部订单,必须首先自筹资金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逐步减少对政府预先拨款的依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俄军经费的紧张,相较于2016年,俄军2018年的军费开支减少了约20%,紧缩的支出势必限制俄军在海军方面的投入。
2012年普京再度上台时就曾对媒体称,俄罗斯将建造一支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强大海军,不过至今并未实现,而且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的计划已经不是第一次推迟。俄罗斯本就紧张的军费要优先考虑战略核武器和高新技术武器的研发,留给海军的军费显然对打造一支“蓝水海军”来说杯水车薪。资金紧张的俄罗斯海军在建设远洋舰队的进程中会处处受制,难以一帆风顺。
内外两难:历史、外交因素牵绊海军复兴
苏联时期,盛极一时的“红海军”有着睥睨群雄的实力:苏联海军拥有7 艘航空母舰,包括基辅号、明斯克号等4 艘基辅级航空母舰,1 艘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2 艘莫斯科级直升机航空母舰。同时有包括基洛夫号、伏龙芝号在内的3 艘基洛夫级战列巡洋舰,30 艘巡洋舰,45 艘驱逐舰,113 艘护卫舰,124 艘小型护卫舰,35 艘两栖登陆舰,共计 357 艘大型水面军舰,完全可以支持苏联进行远洋军事行动。
然而,苏联解体给这支强大的海军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海军的归属成了独联体国家最棘手的问题,港口、基地、舰艇都成了各国争夺的目标。前苏联曾拥有四大舰队,其中波罗的海舰队从波罗的海三国撤出,使舰队损失掉30%的机场、65%的船舶修理厂、80%的潜艇驻泊地和一半以上的水面舰艇基地,加之军费紧张,波罗的海舰队被迫放弃三分之二的舰艇。而昔日唯一可与美国第六舰队抗衡的黑海舰队也被迫分割:1995年6月,俄乌两国正式决定将舰队一分为二。因舰队舰艇多数年久失修,乌克兰只接受18·3%的舰只,其余归属乌克兰的部分折价售给俄罗斯。
然而,最具灾难性的并非舰船的损失,而是技术、人才的流失。作为苏联时期唯一的航母建造企业,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在“遗产分割”中划归乌克兰,这让正在建造的航母落入西方手中,多数被拆毁。更使俄军继承来的几艘航母失去返厂维护的平台,迫使其提前退役。而这种情况并非仅在航母上出现,苏联解体后,俄海军掌握的舰船多数得不到良好维护,被迫停止执行任务。这导致俄军现役舰船数量的锐减:2003年,俄军仅剩 61艘各型潜艇、146艘水面舰艇以及80艘战艇。同时,舰船的相关技术也随厂家的分割而流失,这使俄军在舰艇研发上困难重重。而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在90年代的流失,让俄军在发展上严重断档,错失10年发展历程的俄罗斯海军想要追赶世界一流注定难上加难。
同时,“乌克兰危机”使俄罗斯的外部环境日益恶化。随着西方国家对俄实施经济制裁,昔日引进舰船技术和硬件设施的部分贸易渠道已经堵塞。2015年,俄海军计划为黑海舰队装备6艘11356型护卫舰,但受危机影响,乌克兰拒绝对俄提供燃气轮机动力装置,导致11356型护卫舰2号舰“埃森上将”号和3号舰“马卡洛夫上将”号建造工作推迟。目前,苏联时期部分舰船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乌克兰手里,乌克兰的不合作无疑严重限制了俄军舰船的发展。而俄方在研发舰船的过程中需要西方的技术用以参照,但西方国家的抵触情绪让这种合作颇为尴尬,势必给俄海军装备的研发带来困难。
十年陆军,百年海军。一支强大的海军需要完善、发达的军工体系与成熟的人才体系作为支撑,而历史原因和外部因素极大限制了俄罗斯海军施展拳脚的空间。建设一支成熟的“蓝水海军”必须克服这些困难,俄罗斯海军想把雄心变为现实依旧任重道远。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战略利益制约海军开进远洋
在联邦海军该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上,俄罗斯面临着极为麻烦的两难局面:一种观点认为,需要凭借一支“蓝水远征海军”实现政治抱负,既打造一种能够用于显示力量、建设伙伴关系的蓝水海军;另一种观点则强调应当建设大规模的、有深度的“绿水防御部队”。然而基于俄罗斯基本国情和现有国力,打造一支面向区域性海上强国的舰队,或许才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俄罗斯拥有来自于本国陆地上的丰富资源,其首要战略利益是大陆性的,而且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也一直专注于同其他大陆国家进行竞争,“打造海洋强国”的声音在俄罗斯一直不是主流。尽管俄罗斯海军在18世纪初期在波罗的海和黑海占据优势,甚至可以在地中海乃至大西洋与英法争雄,但实际上这支海军也不过是海岸性海上力量,根本无法同英法在远洋进行对抗。
尽管俄罗斯在其领海拥有丰富资源,有望成为其他国家的海上工业合作伙伴,但这必须建立在俄罗斯拥有具有竞争力的工业复合体和海洋技能基地,不再依赖外国技术的基础上。尽管近年来俄罗斯不遗余力在北极活动,但如果俄方真的要在北极有所作为,港口设施、导航辅助、破冰能力和沿海地区海洋产业集群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俄罗斯在北极圈的活动始终处于实验性状态,经济活动尚未成熟,成本效益较低。而虽然太平洋地区越来越成为国际重心,但相对于该地区人口密集国家来说,俄罗斯在远东方向基础设施欠发达、人口分散,建设涉足太平洋的远洋舰队注定是艰巨而复杂的过程。
海上力量的设计和运用,必须要以达成战略目标为目的。俄罗斯海军是一支区域性特点明显的海上力量,在波罗的海、黑海等区域拥有有效的对敌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其他海域上具备同等能力,特别是与美国相比较,俄罗斯在太平洋、印度洋的海上力量处于相对劣势。在本国近海,俄罗斯足以保持对北约组织的对抗性关系,但却无法在近期挑战美国的全球海上优势地位。俄罗斯很有可能将优先发展少数几个主力舰项目,以彰显其地位象征。如果政治野心过于膨胀,以创造可靠蓝水海军为目标的大量投资,将会耗尽俄罗斯的预算,并导致舰队的再次衰退。
近年来,俄罗斯海军逐渐克服了苏联解体带来的种种历史问题,也多次尝试派遣舰队远涉海外行动,但装备老化、资金短缺、技术障碍等积弊不得到妥善解决,“走向深蓝”注定相当困难。立足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俄罗斯更应该考虑发展一支具备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海上部队,为其强大的潜艇部队提供补充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刊载于《军事文摘》杂志。作者:马博文。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军事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