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一边是赴港上市计划获批,一边是研究所离职潮越演越烈,这个国庆,国泰君安再被刷屏。显然,中国证券业排名前三、被视为券商“黄埔军校”的国泰君安研究所,正遭遇多事之秋,并充斥着离职、辟谣、人事巨震等字眼。虽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利益纷争,但像国泰君安这种内斗频繁,策略核心成员全部走光的券商,在中国证券界简直是绝无仅有。
在国泰君安离职潮中,这次站上风口浪尖的,是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和首席策略分析师乔永远,据悉,两人均早已递交辞呈,前者将转战浦发银行,后者将加盟兴业证券。自此,在前任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出走方正证券后,国泰君安“三驾马车”全线分崩离析。
仅仅一年前,国泰君安研究所还风光无限,在券商“奥斯卡”新财富评选中,任泽平、乔永远研究小组包揽了宏观经济和策略研究两项第一。此外,国泰君安还夺得金融工程第一名,固定收益研究第三名。而在银行、房地产、非金属类建材等细分行业领域,国君研究所也当仁不让摘取榜首。
处于上行态势的国泰君安研究所却突现溃败式离职潮,明星分析师几乎流失殆尽,原因是什么?这其中,既有公司基因的问题,也因券商频繁流动性“常态”特征的原因。此外,券商研究所深陷生存困境和中小券商抢人或是更深层次的因素,简单来说,离职或均与薪酬有关。
"黄埔军校"国泰君安为何留不住人?
回顾国泰君安的历史,就是一部鲜活的人事变迁史。国泰君安1999年由原来上海的国泰证券和深圳的君安证券合并而来,16年来多次人事纷争,内斗或明或暗。早在1997年,“君安之父”张国庆等就被查处入狱,之后,国泰国安经历多伦股权变动,到2015年,担任国泰君安总裁10年之久的陈耿因“裸官问题”辞职,拉开了国泰君安新一轮人事动荡,陈耿继任者顾颉因涉姚刚案,让国泰君安成为监管风暴眼。
国泰君安人事巨震,其研究所也难以幸免,这些年仅研究所所长,就先后经历了王明夫、李迅雷、姚伟、黄燕铭。而黄燕铭上任不到3年,研究所至少24个行业、60名研究员先后离职,包括:任泽平、姜超,韩其成,王德伦、戴康等20多位新财富上榜人员。
这其中,离职原因既有分析师自己的主动选择,比如任泽平、乔永远等,跳槽升职加薪,还能有更大的自由,何乐而不为。当然,也有不少为公司被动因素,比如降薪、扣工资,开空头支票、分配不均等众多因素,总之,就是干得不爽。
可以说,从公司基因来解释,国泰君安历来就是一个高管变动频繁的公司。但这并影响国泰君安的行业地位,若此次完成H股上市,国泰君安可能在资本实力上逼近中信,超过海通。或许在国泰君安看来,研究院的离职潮并不是什么大事,在持续低迷的弱市环境下,开源节流才是王道。所以一定程度上,离职潮或是国泰君安的主动行为。
不单是国泰君安 高离职是行业常态
今年以来,二级市场表现低迷,不单是国泰君安,其它不少券商也出现明星分析师将跳槽或或转岗退居二线的传闻,业界已经见怪不怪。业内表示,除了行情走弱造成的投研沉寂之外,券商内部庞大的考核压力、令人失望的股权激励机制以及复杂的派系斗争等因素造成研究员的频繁流动。
今年以来,投研生态圈的发展已经出现扭曲。在行业排名的驱动下,明星分析师可以借助光环效应掌握主动权,拿到高额回报;而基础研究员则只能依靠频繁出具报告、更换平台来换取更高价值,行业“两极分化”现象凸显。
行业压力也是促使分析师频繁流动的重要原因。这一年来市场巨大波动,让很多分析师都感到挫败和无力。而国内的市场对投资的预测和结果的准确度要求颇高,给卖方分析师造成很大压力,也让基金公司等买方机构一定程度上对券商投研能力产生信任危机,由于今年市场震荡加剧,券商的分仓佣金收入存在不少变数,分析师从职业成就感和回报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此外,随着买方机构扩容,很多分析师选择职业转向,流向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公司或券商资产管理部门,这些公司的诱人的前景和较为完善的股权激励制度,是比在券商间流动更大的诱惑。
总体来说,券商分析师的流动频繁属于行业常态,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仍是以利益考虑为主。
高离职背后:大券商沦为“黄埔军校”?
每逢市场牛熊转换之际,分析师的资源就会出现频繁流动,大券商迫于成本和营收压力,往往对明星分析师力不从心,而此时也正是一些中小券商获得“逆袭”的机会。比如“黑马”天风证券,不仅从华泰挖走了首席策略分析师徐彪,还挖了多位新财富排名第一。
从表面看,这是双赢。中小券商借助明星效应来打出研究所自身的名气,同时也获得不错的基金分仓收入。而对于明星分析师而言,中小券商的平台虽小,但职业发展的机会多、薪酬激励诱人、获得管理实权多,这些都会成为刺激明星分析师频繁换岗的因素。”
近几年,券商离开的人越来越多,与大券商对明星分析师的补贴下降有直接关系,此外,有些大券商研究所很难摆平明星分析师之间的关系,往往提拔一位,其它同层级的就会相继辞职离开。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已经成了不少跳槽分析师的信条,这其中,国泰君安是典型的案例。
所以短期看,大券商沦为中小券商的“黄埔军校”是必然趋势。不过,中小券商能否有能力持续支持高额人力资源支出,小庙能否养得起大菩萨,是一个切实的问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才再度回流大券商也说不定,去年公募“私奔”火爆,今年不也偃旗息鼓了吗?其实,人才流动不可怕,不过像国泰君安这种多数因内讧造成的,或许就要好好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