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公元1044年(宋庆历四年)初,西夏李元昊很不爽。
西夏在战场连败宋军,本来他无比兴奋,发出“朕欲亲临渭水,直据长安”的豪言壮语。然而辽国却借机渔利,从宋朝手中捞到每年再加二十万岁币的优厚待遇,这让他很不爽。更不爽的是辽国捞到好处后转而对西夏施压,压迫西夏与宋朝议和。
西夏一项是奉行倚辽抗宋之策的,但辽国还真把西夏视为藩属附庸,挟夏讹宋,把他李元昊当作臣属棋子了。
这一切让李元昊对辽国产生严重不满,他的不满借助夏辽边境的党项族归属问题发泄出来。
庆历四年,北宋宋仁宗也很不爽,只是他不敢表露出来,只能化作郁闷自己受着。
宋仁宗郁闷于两年前,宋夏交恶,宋军战败,结为兄弟之国的辽国趁火打劫,令北宋每年增币二十万。
让他的郁闷稍微好些的是,辽国履行承诺,对西夏施压让其与宋议和。北宋可以摆脱西北用兵的泥塘了,他也可以着手实施庆历新政了。
然而郁闷突然间又来了,正当宋夏和议进行之时,辽国突然遣使来访要求暂缓宋夏议和。
两头都得罪不起,所以宋仁宗也很憋屈。好在手下大臣叫他两不得罪,从中和稀泥,最终辽夏两国都没有怪罪他。
公元1044年(辽重熙十三年)这一年,辽国辽兴宗耶律宗真也非常不爽。
他不爽于李元昊竟然敷衍自己要他不要与宋动武的命令,不爽于自己曾将姐姐嫁给李元昊却被他冷落致死,他也不满破坏宋夏议和的计划在宋那里吃了个软钉子。
让辽兴宗不满的情绪更加激烈的是,李元昊竟然敢引诱辽国境内的党项人叛逃西夏且拒不归还。这超出了辽国容忍的底线,辽兴宗决定教训一下西夏。
西夏、辽国各自在准备,宋也不敢闲着,忙从中斡旋生怕把自己卷进去。
1044年六月,夏与宋议和成功。
1044年年九月,辽国“会大军于九十九泉,以皇太弟重元、北院枢密使韩国王萧惠将先锋兵西征。”
辽国在九十九泉(内蒙古卓资北)召集大军,辽兴宗命皇太弟耶律重元、南院枢密使萧惠率领先锋部队西征西夏。
1044年十月初,辽兴宗亲率骑兵10万渡黄河至金肃城(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第一次辽夏之战正式开始。
北宋思来想去,觉得辽夏之盟破裂对自己有利,或许还觉得辽夏之盟破裂是北宋外交的胜利,决定坐山观虎斗。
辽军兵分三路进攻西夏:
北路6万主力由南院枢密使萧惠率领,进兵贺兰山。
南路由皇太弟耶律重元率兵七千策应。
中路由东京留守萧孝友统领,护卫辽兴宗行营。
辽兴宗怒气冲冲而来,李元昊不敢硬抗,只能以逸待劳,辽军杀入西夏国境四百余里,都未遇到夏军的有效抵抗。
以逸待劳的李元昊将主力部队左厢军秘密部署在贺兰山北麓,遇到了萧惠率领的辽军主力前锋,双方一战,结果西夏被打的大败,退到贺兰山中不出。
向来对宋军不断取胜滋长了李元昊的狂妄。但辽军不是北宋,遇上了实力强大的契丹,他终于感到了一丝畏惧与惊慌。而且后续辽军也从也不断赶来,一旦三路大军汇合可不是小小的西夏可以承受的了的。
李元昊无奈遣使向辽兴宗谢罪请降,示弱求和。
大将萧惠认为:“元昊忘奕世恩,萌奸计,车驾亲临,不尽归所掠。天诱其衷,使彼来迎。天与不图,后悔何及?”劝辽兴宗一鼓作气扫灭李元昊,以免日后再生祸害,后悔不及。
辽兴宗觉得有理,拒绝了西夏的请降。
其实请降不过是李元昊的缓兵之计。
他趁请降之机开始向后撤军,萧惠再度杀来时,他仍不断撤退,“每退必赭其地”,烧掉一路上所有的粮草和房屋,坚壁清野。
李元昊的这种坚壁清野非常有效,辽军以战养战的的策略顿时失效,时间一长,辽军人粮马料都成了大问题,使得辽军人马皆乏,士气不振。
李元昊再度请降,这次请降可谓“恰到好处”,很快辽军许和。
但是西夏又故意拖延议和具体时间,使得辽军饥困不堪。李元昊则趁机发起猛攻,直奔辽军主力大营。
萧惠十分勇猛,率军把李元昊击退,然后率军追击,正欲追上元昊,突然天起大风,风沙扑向辽军。辽军没遇到过这样的天气,然而西夏却对此习以为常,立刻抓住机会反攻,辽军大溃。
最终,辽驸马都尉萧胡覩和近臣数十人被俘虏,辽兴宗仅率数骑逃出。
1044年的冬天,辽兴宗很丧气,败给了自己的妹夫,被这个一直向自己称臣的人狠狠咬了一口。
宋仁宗很庆幸,庆幸北宋早与西夏议和,西夏可是连辽都可以击败的国家呀。
1044年冬,李元昊笑到了最后,他异常得意,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辽国,彰显了西北狼的实力。
第一次辽夏之战,以西夏大胜告终,西夏的实力得到完全展现,彻底在辽、宋面前站稳了脚跟。
辽宋夏三国分立的局面基本奠定,而三国之中,宋是“守成之宋”,辽是“暮年之辽”,只有西夏是“旭日之夏”。
李元昊不愧是枭雄,大胜之后,急忙遣使讲和称臣,这次是真求和。同时又向宋朝献俘,把宋朝也拉进这趟浑水,继续着一贯的三国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