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经济新闻 > 英国议会今将举行脱欧关键投票,梅姨却为何想再使出拖字诀-英国脱欧的原因

英国议会今将举行脱欧关键投票,梅姨却为何想再使出拖字诀-英国脱欧的原因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日期:

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最新资讯《英国议会今将举行脱欧关键投票,梅姨却为何想再使出拖字诀-英国脱欧的原因》主要内容是英国脱欧的原因,拿不出新方案、现有协议又有很大可能被否决,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关键时刻想再次使出“拖字诀”。按原计划,当地时间29日,英国议会将就脱欧协议草案进行第二次关键投票。,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拿不出新方案、现有协议又有很大可能被否决,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关键时刻想再次使出“拖字诀”。

按原计划,当地时间29日,英国议会将就脱欧协议草案进行第二次关键投票,然而英媒报道称,目前就哪个版本的修正案进行投票尚未最终决定。目前,在英国议会内部,脱欧协议草案有至少3个版本的修正案。另有消息称特蕾莎·梅曾在28日透露,她其实希望将投票日期改到2月13日。届时,距离3月29日的脱欧大限之日仅剩40天。

在表现出犹豫的同时,梅不忘敦促保守党议员支持该党议员格雷姆·布雷迪提出的修正案,即在梅对北爱边界问题提出替代方案的基础上,支持原有协议。

在此前英国议会辩论时,该国前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询问梅有何替代方案时,她回答道:“除非你支持我,否则我拿不出新方案。”这句看似“耍赖”的实话,被视为是梅当前的一种策略。

囚徒困境

尽管欧盟一直坚称不会再次修改脱欧协议,但梅仍认为有可操作空间。欧洲开放智库政策分析师威尔士(Dominic Walsh)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即便欧盟在脱欧协议问题上对英国让步,也只有当英国内部达成多数一致时,才可能发生。

这正是梅要求保守党对布雷迪修正案投赞成票的原因。布雷迪修正案中提出的“后备方案的替代选项”,堪称是能将保守党反对派的“心头刺”拔除的锦囊妙计。意大利国际事务研究协会全球行动组主任阿尔卡罗(Riccado Alcaro)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之前保守党反对派一直惶恐的是,由于现有后备方案未设立期限,在脱欧过渡期结束但后续协议未能达成的情况下,北爱作为英国的一部分不得不继续与欧盟保持关税同盟的关系,提倡硬脱欧的保守党反对派对此坚决抵制。然而,关键问题是梅并拿不出现成的“后备方案的替代选项”,这只是她拿来收买保守党反对派而提前给出的“空头支票”。

保守党硬脱欧派、欧洲研究小组(ERG)领袖里斯-莫格(Jacob Rees-Mogg)已坚决表示,小组成员不会支持这项修正案,但让莫格颇为尴尬的是,其他隶属于保守党的脱欧派成员对他的表态略显迟疑。

这正是保守党反对派目前面对的囚徒困境。一方面,在支持梅的同时,他们的诉求很有可能也得到满足。威尔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由于欧盟方面不希望看到无协议脱欧的情况发生,因此可能会在英国内部达成多数一致的情况下做出让步。

但另一方面,他们忌讳的是,如果现在就早早地支持梅,就相当于放弃了他们最大的筹码,一旦梅无法兑现替代方案,他们可能就失去了要求重新修改脱欧协议的最大筹码。此外,布雷迪修正案并不要求重改协议,而是添加一些“附录条款”,这也是导致保守党部分议员迟疑的原因。

拖延症还是制胜法宝?

拖延,似乎已成为特雷莎·梅的惯常招数。

拖延似乎已成为特雷莎·梅的惯用招数,去年12月10日,在对脱欧协议举行第一次关键投票前夕,梅便紧急将投票延期至今年1月中旬,不过她仍遭遇了历史性惨败。

欧洲开放智库高级政策分析员香卡(Aarti Shankar)对第一财经记者解释,去年12月时,梅清楚地意识到当时举行投票必定失败,因此她通过拖延投票时间,利用距离脱欧最后期限越来越近的紧迫感给议员施加更多压力,以此拿到更多支持票。

现在,梅的策略如出一辙。不过,威尔士认为,她的策略过于冒险,但这是她面对两难局面比较合理的策略,因为需要更多选票的当下,说服保守党议员比说服工党议员更加可行。

在英国当地时间29日晚,英国议员拟对议长选择出的一系列修正案进行投票。波兰国际事务协会英欧关系专家比斯卡普对第一财经记者预测道,梅政府最情愿的仍然是通过原协议进行脱欧,但脱欧最可能的方向,是遵循议员们通过的修正案意向。

目前,为了使更多议员支持格雷迪修正案,两位此前提出过其他修正案的保守党议员莫里森(Andrew Murrison)和巴伦(and John Baron),已经公开声明撤销修正案的提交。

相关阅读

  • 注册消防工程师考场规则-中宇慧通

  • 百色金融新闻网财经要闻
  • 中宇慧通,2019注册消防工程师备考进行中,对于今年新加入的学员来说没有不接触过考场总是对考试有种神秘感。根据通知,开考5分钟后一律禁止入场,开考120分钟以后才离场。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