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经济新闻 > 四大行罕见集体缺席:为何对资管子公司不感冒?-四大银行集体瘦身

四大行罕见集体缺席:为何对资管子公司不感冒?-四大银行集体瘦身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日期:

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最新资讯《四大行罕见集体缺席:为何对资管子公司不感冒?-四大银行集体瘦身》主要内容是四大银行集体瘦身,股份制银行冲在前面最积极,中小银行也跃跃欲试,国有四大行却“罕见”集体缺席。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3家城商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以及唯一一家国有大行——交通银行。,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资管新规出台以后,银行理财子公司成大势所趋。股份制银行冲在前面最积极,中小银行也跃跃欲试,国有四大行却“罕见”集体缺席。

作者丨徐巧 编辑丨李一帆 来源丨新浪金融研究院

截至8月底,A股上市银行中目前有11家银行正式公告,拟设立资管子公司。其中包括7家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3家城商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以及唯一一家国有大行——交通银行。

四大行为何迟迟按兵不动?银行新设立理财子公司存在哪些内部利益博弈?打算从母行剥离出去的理财子公司又面临哪些实操困难?

中小行难舍牌照情结

四大行顾虑同质化竞争

四大行罕见集体缺席:为何对资管子公司不感冒?

监管细则未出,跑马圈地先行。

虽然银保监会已起草《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但政策具体何时出台,仍需等待。事实上,早在资管新规出台后,股份制银行就接踵发起公告,拟设立资管子公司。理财规模位居市场第二的招行在今年3月打响“第一枪”,其他银行随后争相跟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大行却迟迟按兵不动。

股份行和中小银行对金融牌照有很强烈的情结。”一位国有大行资管部人士分析指出,理财子公司作为一项新的金融牌照,对于很多银行有很大吸引力。相比之下,四大行在七大主要金融牌照(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租赁)布局较早。在理财子公司成银行资管新趋势后,股份行着急跑马圈地,实则是为日后扩大综合经营打下基础。

四大行的理财规模加起来将近10万亿元,约占整个银行业资管体量的1/3。未来,如果理财子公司真正落地,四大行应该不会缺席。”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对新浪财经分析指出,四大行暂时未公告拟设立子公司,不代表没有参与意愿。四家银行旗下目前各类牌照较为齐全,资管新规执行的难度也相对其他银行要小一些,在申请子公司的时间安排上或许没有那么急迫。

相比于抢跑拿下一块新牌照,四大行目前考虑得更多的或许是理财子公司的战略定位问题。

按照理财新规意见稿,未来银行理财将分为公募与私募产品。单只公募理财产品的销售起点由目前的5万元降至1万元。有市场人士认为,通俗来理解,银行资管子公司的牌照可能相当于“公募+私募”结合体的定位。当然,银行资管子公司具体经营范围仍需等待监管裁定、细则出台。

不难发现,四大行旗下均有公募基金,分别是工银瑞信、农银汇理、中银基金和建信基金。那么,一旦成立银行系资管子公司,在公募产品领域,是否会在母行内部体系下产生同质化竞争?

如果两者未来业务趋同,母行作为股东,在资源配置和倾斜上可能会面临此消彼长的取舍。“关于子公司的定位,这也是我们集团内部目前在思考的问题。”一位国有大行资管部门负责人此前对新浪财经表示。而有此担忧的绝不仅仅是四大行,目前共有14家银行持有公募基金牌照。

子公司变总分关系为互相独立法人

银行部门利益需重新协调

四大行罕见集体缺席:为何对资管子公司不感冒?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如果进一步探究银行资管子公司的动机,还涉及到银行内部各业务条线的利益博弈。

资管部究竟干了什么?钱基本靠个金部和私行部出来,资产端靠各地分行选项目。”对于银行资管部门的业务发展,一家北方地区的银行私行部老总颇有微词。“这完全属于瞎说!如果这些年不是靠理财产品,还有人愿意把钱放在银行吗?个金部还有存款吗?”前述说法遭到另一家股份行资管部人士激烈反对。

尽管双方说法均显片面,有失偏颇。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银行资管业务的利益牵动各方神经。在过去的数十年,整个银行资管走得几乎都是“大资金池”和“大资产池”模式。理财产品通过配置非标资产提高收益。超出预期收益的部分,则划归银行理财的利润。

一位国有大行人士指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资管部的资金确实大多数来自于个金部和私行部。过往银行理财的投资主要以信用风控为主,遵循的是信贷逻辑,走得是银行贷款的老路子。这意味着,在筛选标的的过程中,尤其是非标类投资,主要靠各地分行拿项目。

“打个比方,如果一款产品给银行客户的预期收益是4.5%,但最后项目实际收益是6.5%,扣除产品本身销售费、托管费用等成本1%,剩下2%收益将作为银行的管理费。”该人士解释道,虽然管理费收入是资管条线创造的,但都会记在相应的分行账上。

尤其对国有大行资管部从业人员来说,薪资基本与职称挂钩,并未按照市场化薪酬机制运行。前述人士指出。

既然内部利益本来就难以调和,那么资管业务从母行剥离成立子公司,岂非更好?

如果真成立子公司,那么本来在总行设立的资管部门,与地方分行就不再是总分关系,而是两个独立法人的关系了,有点儿像甲乙方关系,相互之间就需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业务。”一位银行资管部人士指出。

这产生的最现实问题是,银行资管子公司成为了独立法人,以前依赖于母行的关系几乎不再行得通。从销售端上来说,各地分行没有必要再像服务母行一般,为银行理财销售拼命,子公司与分行变成了纯粹的甲乙方合作关系。

按照以前的逻辑,尽管银行理财业务是在表外进行,但利润属于银行表内。

与利益直接挂钩的一个问题是,当银行系资管子公司的理财产品和基金、信托等其他产品一并放在银行代销时,是否还能在渠道上享受更低的代销费用呢?如果代销成本保持在以前的低水平,那意味着母行本身将要让利,个金部和私行部的收入会减少,“被迫”给资管子公司让利;如果银行理财产品的代销费上涨至与基金等产品一样,那么资管子公司的运营成本较以前将大幅上升。

“说到底,这涉及到银行内部分账的问题啊。”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说道。

银行理财业务不良资产成谜

如何化解风险成棘手难题

四大行罕见集体缺席:为何对资管子公司不感冒?

比起战略定位或者利益协调,各银行资管部还有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置不良资产。

银行的表内信贷都有拨备和核销,表外理财业务并没这个机制,但这不代表这里面没有呆坏账。”一位国有大行人士表示。

的确,回顾银行理财的发展,最初由表内演绎而来。

2004年,央行放开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上限,推动利率市场化,中小股份制银行纷纷谋变创新。受限于存贷比等其他监管指标,银行在探索中开始发行表外理财产品。当年,光大银行一气呵成推出国内第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标志着商业银行理财元年的诞生。从2004年至今,银行理财从千亿元迅猛扩张至近30万亿元。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真要将理财业务单独剥离、成立子公司,这里面的呆坏账规模究竟有多大?又该如何化解不良?

“就我个人估计,银行全行业的资管业务呆坏账应该不低于3000亿元吧。”前述国有大行人士进一步分析指出,若假设全行业30万亿元的体量,不良资产占比为1%,则呆坏账在3000亿元左右,但目前没有一家银行主动对外公布过资管业务的不良规模。

对此,一位股份行资管部人士表示,目前部门正在着手处理不良资产。另一位股份行资管部高管表示,虽然理财业务并未像表内信贷一样有五级分类,但各家银行内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就实操层面而言,银行缺乏让表外资产回表的动力,因为银行将面对资本金压力。“监管层应当双管齐下,胡萝卜与大棒都有才推得动。”

一位国有大行资管部人士透露称,表外理财业务的标准一般严于表内,所以整体不良率不会高于表内。“因为是代客资金,资产审批标准因此要更高一些。”相比之下,一些股份行和中小行可能业务会更加激进。

尽管银行设立资管子公司已成大势所趋,具体到实操层面,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银行可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一位资深银行业内人士评价道。理财子公司要从突破制度障碍到真正落地,仍长路漫漫,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End-

想获取以下报告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添加微信:pystandard01,添加小助手为好友,并备注您的“机构名称+昵称”,小助手审核通过后会将相关报告发送至您的手机。

四大行罕见集体缺席:为何对资管子公司不感冒?

四大行罕见集体缺席:为何对资管子公司不感冒?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