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近日中国央行公布了资产负债表,
在今年二、三月份一举收缩了1.1万亿元。
正当美联储的“缩表”尚在纸上,
中国式“缩表”已经悄然抢跑并引起广泛关注。
那么,这个高深莫测的财经热词到底是啥意思?
就是要“还债”?
“缩表”,其实就是指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小号开张,客官来存白银一百两,
掌柜给开具一张银票,
凭票即兑一百两白银。
此时,地窖里多了一百两银子,
这就是票号的资产,
而开具出的银票就是票号对客官的负债,
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
客官去做生意不用搬动大量银两,
可直接支付银票。
如果持有银票者去票号兑现白银,
则白银减少,银票取消,
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
因此,资产负债表左右两边像天平一样,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没有人想缩减自己的权益,
所以“缩表”的实质,
其实就是压缩负债,即还债。
银行如何“还债”?
这个债应该怎么还呢?
当然是有钱就用钱还,
没钱就卖了资产来还。
比如做经营不善的企业要还别人钱,
那就卖厂房卖汽车卖设备,
把资产换成现金来减少负债。
如果说这就相当于
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减肥”手术,
你肯定就明白了:
长胖了,为了健康,需要减减肥。
只是减肥的主角变成了银行,
它们会怎么做呢?
近年来国内经济下行,
银行的贷款生意不赚钱,
很多小金融机构
就通过同业拆借来资金进行投资,
比如股票、债券、信托、期货、房地产等。
可无论是股市还是债市都是有波动风险的,
这样拆来借去会导致整个行业风险变大。
所以现在商业银行的缩表
就是将这些东西卖掉,拿回现金还给同行,
降低全行业负债,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
这样又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什么影响呢?
由于那些小金融机构为还债
卖掉了大量股票和债券,
所以最近这两个市场
出现了股债双杀也就不难理解。
并且在金融去杠杆的监管风暴下,
会导致市场资金面在短期内比较紧张。
中美“缩表”有啥不同?
美联储和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
结构有较大区别,
因此“缩表”的政策含义也不同。
美国之前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
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
通过印钱在市场上直接购买债券,
在一买一卖之间,
钱就从美联储的手里,
投放到了整个市场上。
债券就成了美联储账上的资产,
而反复这么做,就是“扩表”。
而“缩表”就是反过来操作,
美联储卖出各类债券,
把钱从市场上回收到仓库里封存
并不再流通,
这就会导致市场基准利率上涨和美元升值。
而在中国,历史上的央行“缩表”时期,
对应的是货币政策宽松,
它不等于超额准备金下降,
也与银行间流动性关系不明确,
因此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与收缩,
并不是依据货币政策取向而定。
本次中国央行“缩表”旨在金融去杠杆,
加上近期一系列对楼市的调控措施,
均是为了应对未来外来的一切冲击和挑战。
(本文作者张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