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镇宁龙祥镇烟棚村民郑兰在教父亲使用农信社的微信平台查询存贷款余额。
在农信贷款支持下,三都普安镇前进村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花溪农商行根据农户信用等级,实施增贷工程;通过自主研发,上线贵州省第一台自助贷款服务终端,客户可在约定的授信额度与期限内,完成贷款发放与贷款本息归还等业务;上线贵州农信第一台多媒体终端,为农村客户提供自助服务……便捷服务流程惠及全区5万余农户。
【新闻背景】
-本报记者罗石香
农村信用工程推行10年来,我省农村信用环境改善、金融服务水平提升,缓解农民“贷款难”,农民认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该工程也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较早实践——在建档评级授信过程中,了解群众贫困的原因、脱贫的想法和手段等,相当于帮助贫困群众开“药方子”、拔“穷根子”。
10余年来,在全省780万农户中,他们已为757万户建立信用档案,687万户获得评级授信,655万户被评定为信用户,540万农户获得过信贷支持。
全省已创建信用组8.5万个、信用村1万余个、信用乡镇757个、信用县19个、信用市1个。
10余年的坚守完善,贵州省农信社通过数据庞大、人数众多、内容繁杂的农村信用工程,拓宽了贷款面、提升了授信额度、增加了服务对象,建立起了全面的农村信用体系,缓解了农村“贷款难”。
目前,全省农信系统近3200亿元的贷款余额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就达1051亿元,占比近三成。
农村信用工程不仅方便了农民贷款,同时也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较早实践。
信用工程需要进村入户,了解群众贫困的原因、脱贫的想法和手段等,然后建档评级授信,相当于帮助贫困群众开“药方子”、拔“穷根子”。
2015年10月,省农信社与省扶贫办、人行贵阳中支联合印发了《贵州省精准扶贫“特惠贷”实施意见》,确定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发放“5万元(含)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抵押、扶贫贴息支持、县级风险补偿”的低利率、低成本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用于贫困户的生产、就业、就学和移民搬迁等用途,帮助贫困户“换穷业”。
目前,在全省205万户精准贫困农户(除因超龄、长期外出、五保户等不能建档评级的外)中,省农信社已为150万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授信金额达530亿元,向6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扶贫贷款余额达213亿元,向20万贫困农户累计发放“特惠贷”72亿元,利息优惠让利2亿多元。
2016年,省农信社“特惠贷”投放额将不低于150亿元,受益农户50万户以上;未来5年,省农信社将累计投入“特惠贷”专项资金600亿元以上。
在推进农村信用工程过程中,各地根据情况不同,因地制宜、“各显神通”,一派异彩纷呈的好风光。
三都普安镇前进村,从高处俯瞰,葡萄园枝叶相连,一望无际……景美,“钱程”更美,不少农户依靠葡萄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镇宁诚信“贷”来资本
镇宁7万余农户,户户是镇宁农信社的用户,符合建档评级的6万多户,人口、住房、收入等信息,农信社授信系统均有电子档案。
6月1日中午,镇宁龙祥镇烟棚村小超市,镇宁农信社“村村通”服务点的招牌分外打眼,老板郑兰告诉记者,村民到这里取款、转账甚至短信提示费,全由农信社负担。
最近,郑兰正忙着指导大伙用手机在镇宁农信社的微信平台,学习注册绑定银行卡、查看银行授信额度、贷款余额、积累诚信果以及学习金融知识等内容。
镇宁农信社把农村信用工程开展到微信平台,举办“诚信果”兑换活动,客户通过存款、贷款、及时还息积攒“诚信果”,可兑现奖品,还能提高信用等级,增加授信额度。
活动深受欢迎,帮助不少村民解了“燃眉之急”。
对此,烟棚村民郑方成深有体会。
因为及时还息,他的信用等级不断上升,从“一般”上升到“特优”,授信额度从最初的5000元一路升至25万元。
靠着信贷资金支持,郑方成建房子、购买挖机、经商,一步步富裕了起来。
“自己讲信用,贷款方便,利息也降低了。”郑方成说。“以前信用怎么样,由别人评定,现在靠自己积攒,只要讲诚信,贷款再不用求人。”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烟棚村土地被征收,农民不再务农,转产经商、跑运输、做工程等,普遍富裕了,但贷款需求却更大了。目前,全村300余农户,贷款余额达1900多万元,贷款面超八成。
“越是发展,越需要资金。”村主任陈兴浪说,所以村民更加珍惜信誉,全村不良率仅1%左右。
面对农村愈加旺盛的金融服务需求,镇宁农信社开通231个“村村通”点,在乡镇安放28台ATM机,极大地方便了农村群众。
2015年,省农信社出台“特惠贷”实施办法以来,为满足全县2万余贫困户脱贫的资金需求,镇宁农信社迅速行动起来,不仅加强了“精准扶贫”金融支持力度,还加大了“特惠贷”投放额度。
目前,该农信社已向近37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贷款9701万元,其中,24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精准扶贫“特惠贷”,贷款余额5684万元。
三都资本“贷”动产业
三都自治县通过实施农村信用工程,让更多农民明白了“靠钱找钱”的道理,带动了产业发展,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6月7日,三都大河镇大河村苗草寨,大雨过后,依然闷热难耐,山上的蝉、稻田的蛙,鸣叫声汇成一片,如同大合唱。
苗草是个水族寨子,是全镇最贫穷的自然寨之一,远在镇中心10公里之外,山路弯弯,路面狭窄,很是闭塞。
村民发展没有思路,产品没有销路,资金没有来路,“一穷二白”多年。
大河镇是三都首个信用乡镇,而苗草寨一直“拖后腿”,是该镇少有的非信用村。
2013年底,苗草贷款余额仅77万元,几乎全为不良贷款,贷款户外出打工,不还本、也不付息。
2014年,时任大河镇农信社主任的张先念,到苗草驻村帮扶。
面对“老贷不清,新款难款”的状况,张先念认为,寻找致富途径才是治本之策。
苗草的荒山岩石间,一种被称为岩椒的野生的花椒,香味浓厚,麻味正宗,在当地乡场上,每斤售价上100元,还供不应求。
张先念便和大河村副主任韦仕保协商,推广岩椒种植,韦仕保信心十足,村民热情附和,打算从农信社贷款发展。
“若岩椒种植成功,苗草脱贫就快了。”韦仕保说。
农村信用工程的实施,为很多苗草这样的贫困村寨,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在信贷资金的扶持下,普安镇前进村发展葡萄种植产业,不少贫困户陆续脱了贫。
村民刘兴国从农信社贷款2000元,种植了5亩葡萄,后又追加贷款,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7亩,如今每年有约5万元收入。
脱了贫的村民,又想着加大发展规模,成了信贷需求的“新生力量”。
村民王恩美需资金扩大种植,获得了25万元贷款;大户杨胜友一次急需20万元资金周转,从农信社及时贷到了款……
每年葡萄销售旺季,农信社都要派专人,带着点钞来到该村葡萄种植合作社所在的坝子设点,现场提供金融服务。
“村民富裕了,资金需求不降反增。”普安镇农信社主任莫斌介绍。2006年,前进村贷款余额不到37万元,贷款户仅42户;目前,贷款余额近880万元,贷款户152户。
湄潭产业带出富裕
湄潭农民普遍富裕,贷款额度更高。湄潭农商行贷款余额中,涉农贷款占比超过89%,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则在54%以上。
6月2日,湄潭县永兴镇德隆村,阵雨过后,陆续有村民背着、提着茶青来到湄潭贵典茶业有限公司出售茶青,现款现货。
这是一家个体茶企,厂房与住房相邻,掩映在青山绿水间,门前的公路干净如洗,对面的小溪悠然流淌。
“是农商行的信用贷款,伴随我们一路发展致富。”30出头的法人李元霞讲述了她从贷款2万元起,到如今能贷200万元的故事。
2005年,李元霞夫妇筹集了2万余元,在德隆村办起了茶叶加工厂。
2006年,收购茶青时,没有流动资金的李元霞夫妇跑遍了当地的金融机构,因为没有供抵押的资产,都吃了“闭门羹”。
当时,正值湄潭县农信社开展信用工程建设,推广“致富通”农民小额信用贷款,他们获得了2万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当年边学边干,盈利数千元。
2007年,夫妻俩扩大加工规模,添置了一些新设备,收购茶青时,又获得了5万元贷款,年底一盘点,纯利润4万多元。
从此,李元霞夫妇成了湄潭农信社铁杆客户,凭着守信用,授信贷款额度一路飙升。
2012年,李元霞扩建厂房,添置了设备,2013年,正式成立了公司,取名湄潭县贵典茶业有限公司,昔日的小作坊,变成加工房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高大上”公司。
现在,李元霞的个人授信额度已达到50万元,2015年,她申请小微企业授信,获授信100万元。
当年,公司销售额达800万元,产品销往成都、武汉、西安、上海等地,加工能力可消化2000余亩茶园的茶青。
今年通过“年检”后,公司授信额度又提高到200万元。李元霞估算,今年的销售将达1000万元左右。
德隆村茶园面积6000多亩,村内有茶、辣椒以及大米加工企业近10家,农产品有销路、劳动力有去处,农民普遍富裕,全村除兜底贫困户外,仅有精准扶贫31户。
蔬菜大户张全富贷款95万元、农家乐老板伍云刚贷款20万元……在德隆村,额度太小,已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像李元霞夫妇这种小微企业贷款、农户大额贷款占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