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最近,准备在港股上市的捷信集团,高利贷、暴力催收等情况受到公众关注。
7月15日,捷信消费金融母公司Home Credit B.V(以下简称“捷信集团”)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若上市成功,将成为国内首家消费金融上市公司。此前媒体称其募集资约10亿美元。
自2016年以来,捷信集团在中国区业务的不良贷款率也逐年攀升,各种“高利贷”、“催收不当”等丑闻也频频爆出。
现在,有关部门对网贷以及高利贷的监管日渐趋强,京东、阿里等强大对手也纷纷入局,网贷公司凭借超高利润野蛮生长的时候已经结束。
中国市场占6成、净利率低于同行
成立于1997年的捷信集团,总部位于中东欧国家捷克共和国,在中国、独联体、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东欧等4个地域的9个国家均有布局,2018年业务覆盖人口规模共计34亿。
2004年,捷信集团进入中国,2007年12月在广东省正式启动消费金融业务,2010年,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成为中国四家首批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之一。
作为外资企业,捷信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差。2018年,捷信集团在中国净收入为1.7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75亿元;中国总贷款余额为124.4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960.68亿;经营收入为25.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5.16亿。
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集团资产总值249.47亿欧元,在中国有5030万名客户未偿还贷款134亿欧元。
中国已然成为捷信的主战场,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中国市场为捷信集团贡献的贷款余额占比达63.9%。
并且,从规模来看,捷信集团俨然稳坐国内消费金融的第一把交椅。2018年,捷信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捷信消费金融净利润约13.96亿元人民币,招联消费金融净利润为12.53亿元,马上消费金融净利润8.01亿元。招股书也显示,捷信集团在中国的的市场占有率达28%。
不过,与净利润不相符的是,其净利率却远低于同行,根据招股书,2018年捷信的净利率仅为7.5%,同行中,马上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在同期的净利率分别为9.7%、18%、11.1%。
据了解,捷信集团主要向客户提供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三大产品。不过,其曾经赖以发家的销售点正在形成压力。
招股书也提示,公司依赖发展及维持实体销售点门店以分销产品和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底,公司建立由约42.4万个销售点场所以及电话销售及网上渠道组成的分销网络。而据公司中国区官网显示,截至2019年7月,公司贷款服务点数量进一步增长至约43万。高销售人群,自然意味着庞大的人力成本和运营支出。
此外,在融资方面,捷信在中国的主要资金来源于透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信托安排、双边贷款及银团贷款方式提供境内贷款。常年来,其融资主要依托信托通道,2016年末至2019年3月末,来自信托渠道的贷款比例从94.7%降至63.2%。
虽然有所下降,但占比依然较大。此前,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因信托公司进入消金领域的沉淀时间较短,消金业务模式与信托公司传统业务相差较大,目前也存在着在风控管理、技术系统、获客渠道等方面的短板。
屡遭质疑涉“高利贷”
据了解,捷信集团主要向客户提供的三大产品中,主要以现金贷为主。
数据显示,2016、2017、2018年三个年度,现金贷款分别占贷款总额的50.9%、59%、69%,销售点贷款分别占39.8%、35.3%、25.5%,循环贷款分别占5.5%、3.1%、3%。截至2019年3月31日,现金贷款占比已上升至70.5%。
不过,在过去几年,消费金融企业发展迅猛的同时,捷信也招来了暴力催收、违规放贷等质疑。
8月22日,大白新闻查阅21cn聚投诉平台,发现针对捷信的投诉帖高达10440个,在黑猫投诉平台,有关捷信的投诉帖也有754条,其中,关于“高利贷”、“套路贷”、“催收不当”最为常见。
比如,王女士于8月22日投诉称,自己贷款了48000元,分期48个月,结果算下来共需还近84000元,质疑其涉嫌“高利贷”。
在营收风光的背后,关于捷信金融的“高利贷”争议却从未间断。山东的高女士对某媒体表示,“借款26500,还了39000还让再还14000,这比高利贷还高利贷,高达60%的服务费黑心钱,催收让我还钱,我说还什么钱?借了26500还了39000了到底还多少?他们说你如果态度确定不还,我们会联系你紧急联系人。”
高女士还表示,“我一分钱都不会再还了,我已经开始向相关部门举报,跟他战斗到底。捷信打着上征信的旗号威胁,好多人因此才被迫还不合法的高利贷。”
据了解,2018年捷信金融的平均贷款利率为20.74%。不过,实际中贷款利率也存在超出36%法律红线的情况,捷信也在招股书风险一栏中指出“过往,我们曾对贷款产品收取超过36%限制的利率”。
一份《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深圳捷信信驰咨询有限公司等与谷某某借款合同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判决文书中,法院认为,捷信方面收取的利息、费用、违约金的计收标准之和已超过年利率36%,实际属于变相突破法定利率收取高息的行为。故超出36%年息的部分应认定为无效。
事实上,早在2013年,央视《经济半小时》就曝光过捷信给大学生放贷年费率超50%,已涉嫌“高利贷”,以及捷信的暴力催收问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从资产质量来看,捷信集团正在面临挑战。近年来,捷信的不良资产比率逐年攀升。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捷信的整体不良贷款率分别为6.1%、6.9%和8.4%。中国境内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4.3%、7.2%、9.7%。
捷信称,2017年-2018年现金贷款及销售点贷款的不良率大幅上升,主要由于在中国的业务所致。现金贷款不良率上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2017年中国市场扰动期间所发放贷款批次的账龄增长所致。
监管趋强、竞争加大
近几年里,消费金融也是互联网金融中最热的细分领域。《信息时报》曾报道,29家公司在2017年实现盈利,净利润总计达到154.86亿元。甚至有公司利润增幅高达88倍,“暴利”程度可想而知。
不过,伴随过程中出现的暴力催收、违规放贷等违规现象,监管也开始加强、行业规范性提高。
譬如,2017年12月《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发布,现金贷业务各种乱象逐渐被清理整顿。
“中国为我们最大的经营所在国家,经营业绩很大程度上受中国整体经济状况及货币政策等其他因素所影响。”捷信集团在招股书中提到。
事实也正是如此,捷信表示,在中国收入净额于2017年下跌,2018年上半年产生亏损,是因实施多项法律及法规后市场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为应对市场扰动所采取的审慎措施所致。
而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多项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进行规范的政策出台,互联网消费金融增速放缓,行业集中度提升,开始出现“马太效应”分化。
此时,捷信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同行。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程雪军指出,目前,商业银行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利润情况都处于市场主导地位。商业银行具有资金雄厚、网点较多、人才众多、风控良好等优势,并通过金融科技赋能,不断增强其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竞争力。此外,即使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头部,也仍是以科技驱动、用户体验至上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发展越来越快,而传统模式经营的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受阻。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金融推出“京东白条”、“京东金条”;蚂蚁金服推出“花呗”和“借呗”;腾讯推出“微粒贷”、“微车贷”……显然,电商和互联网巨头也想在消费金融中分一杯羹。
前有商业银行“压境”,后有金融科技“围堵”,还有来自电商巨头的贴身威胁,捷信集团未来面临诸多考验。
内容来源:大白新闻
撰文/谭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