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深圳晚报评论员 石迪
近来,女大学生裸条贷款事件再掀波澜,但问题最终导向"裸贷女生可怜与否"的定性式争论,倒显得有些跑偏。在校园非法贷款野蛮生长的当下,深受其害的并不仅限于这群被贴上各种标签的女学生,相比较任人宰割、备受屈辱的她们,湖南某大学一名男大学生以一种更为强势粗鄙的方式,让非法借贷的荼毒外露得同样怵目惊心。
据媒体报道,湖南某大学一名男大学生自去年 9 月伊始,先后利用 18 名同学及朋友的个人信息,在各类借贷平台贷款 50 余万元,经日前协商,该学生承诺去往外地打工来偿还债务。
利用熟人信息,沉溺于网上赌博,且生活消费奢侈,如此种种,嫁接到一个无节制贷款的学生身上,可谓是劣迹斑斑。如果说裸贷的女大学生倾向于可怜,那么骗贷的男大学生则实在是可恶。然而,仅从受困于贷款这一点而言,所谓的"可怜"与"可恶",却都得归属于受害者的行列。因此也有论调称,不能因为这是男生,就放大他的过错而忽视其被非法贷款祸害的事实。
诚然,不能对骗贷背后的利益链条熟视无睹。只是,骗贷和裸贷的区别的确不止于性别之分。即便这或许只是男生肤浅的风险分担意识作祟,但也不能掩盖其"损人利己"的主观意图和实质后果。
只能说,男大学生的"骗",在于对其还款能力的虚伪掩饰,因为从报道来看,那些提供个人信息的学生对于其借贷的事实多半知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骗贷的主动严重性。这种群体性的复杂心智状态,稀释了男学生的过错和责任。事实上,人们在为裸贷的女生寻求慰藉时,抓住的也是大学生群体的某种不可描述但具备普遍解释意义的"简单"心态——无知、侥幸和相对纯粹。
正是如此,人们既可以认为这些深陷非法贷款泥淖的学生丝毫不值得同情,也可以选择替他们说两句好话,二者的共存,恰论证了现实的苍白和言论的隔靴搔痒。因为,受害者的现状就是这样,他们出格奇葩的行为,在走到法律审判那一步之前,总会得到某种似是而非的合理解释或合理批判,可另一方面,施害者却从未停止残忍。
这就像一条食物链,女生用自身外在条件作抵押,而男生则用熟人信息做抵押,他们蚕食着自己的个人名誉,最终全部供给于顶端的借贷者。这种大环境之下,男大学生骗贷也好,女大学生裸贷也罢,任凭外界打上各种标签,加以各种定性,试问,谁更值得怜悯同情,谁能在入歧途后收获相对好的口碑,真的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吗 ? 显然,这或许是个是非问题,但绝非揭开校园非法贷款疑团的正确方式。
男大学生骗贷能否获得女大学生"裸贷式"怜悯?这个伪命题的答案并不涉及关键,它只是在提醒:非法贷款目标对象具有普遍性,其伤害也具备延展派生性。若不加以遏制,横向和纵向的威胁恐将造成"电信诈骗式"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