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A股市场自2016年第一个交易日触及熔断后,1月7日类似情况再度上演:开盘12分钟即触发5%熔断,15分钟后恢复交易,但短短两分钟即触发第二档熔断,最终上证综指收跌7.04%,沪市成交金额不足800亿元。
1月7日晚间,上交所、深交所及中金所发布公告称,为维护市场平稳运行,经中国证监会同意,决定自1月8日起暂停实施指数熔断机制。
证监会表示,熔断机制不是市场大跌的主因,但从近两次实际熔断情况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熔断机制又有一定“磁吸效应”,即在接近熔断阈值时部分投资者提前交易,导致股指加速触碰熔断阈值,起了助跌的作用。权衡利弊,目前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今年以来A股走弱与人民币汇率波动、市场供需平衡出现变化等多重因素相关,有其合理性,但过去四个交易日中四次熔断也反映出今年开始实施的熔断机制与国内股票市场自身特色与交易制度存在不契合之处,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非理性波动,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完善。
影响大盘因素
1、1月8日大股东解禁减持
2、熔断产生“磁吸效应”
3、人民币加速贬值
最新动态:央行网站刊发文章:有能力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4、注册制具体实施方案月内将落定
熔断暂停 今天大盘怎么走
对此,国金证券(行情600109,买入)财富中心策略分析师黄岑栋表示,熔断机制取消后,磁吸效应影响下非理性下跌的部分,会出现修复,时常会出现反弹,但反转出现的可能性并不大。
李大霄认为,暂停熔断机制是重大利好消息,可以有效减低市场由于不理解不熟悉所带来的风险叠加,避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增加市场效率。随着限制上市公司减持的利好政策的出台,随着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承诺不减持,随着国家加大稳定市场的力度,市场的稳定可以期待,婴儿底2确定为3115。
广发证券(行情000776,买入)认为,今年开年后下跌的促发因素应该不是熔断机制,而是机构的减仓、汇率的再次大幅贬值等等,但是这些因素导致的下跌被“熔断机制”给放大了,进入了恶性循环。因此“熔断机制”不是下跌的诱因,但却绝对是下跌的“加速器”。对“熔断机制”进行调整是非常必要的,市场能够在短期逐渐企稳并恢复流动性,但情绪受到的伤害会导致投资者风险偏好进一步下降,从而出现短期弱反弹,且持续性不会太强,随后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股市“缩量慢熊”。
海通荀玉根点评熔断机制暂停:从岔路回归正途
2016年伊始市场难言平静,4个交易日已有两次暴跌触及熔断机制,后者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不过随着1月7日晚证监会正式发布通知暂停熔断制度,市场交易也有望从岔道回归正途。
1、市场下跌有起因,跌姿有蹊跷
继1月4日市场大跌触发熔断机制后,1月7日市场再赴后尘,虽有熔断机制的助推作用,但下跌背后确有起因。1月4日市场大跌源于投资者对1月8日大股东解禁减持的担心,人民币贬值虽有影响但并未成为主导因素。而1月7日的市场下跌则源自近两个交易日人民币汇率的大幅贬值(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持续大贬0.5%以上),汇率问题再次站上风口浪尖,出于对811汇改后市场暴跌的痛苦记忆,投资者担忧情绪明显上升,风险偏好加速回落,成为市场大跌的主要诱导因素。
如果市场仅仅是基于大股东减持或人民币贬值上的正常调整,那多少会呈现出一定的分化特征,即高涨幅和高估值的股票在下跌中遭受的冲击应更为显著。但从16年以来的市场表现看,年后个股涨跌幅与2015年全年涨跌幅并未呈现明显的负向关系,而高估值与低估值的个股差异同样并未体现。因此,16年开年以来的两次暴跌很难完全归因于正常的市场化调整,背后熔断机制下的助推作用同样尤为关键。
2、熔断机制加剧市场恐慌
如果说大股东解禁减持和人民币贬值是1月4日和7日市场下跌的诱因,那熔断机制带来的恐慌加剧则是让市场从下跌演绎成暴跌的元凶。对比1月4日和1月7日两次触发熔断的过程看,1月4日,沪深300从下跌3%到5%中间相隔93分钟,从下跌5%熔断结束到7%熔断开始间隔6分钟;而在1月7日,沪深300从下跌3%到5%中间仅相隔6分钟,而从5%熔断结束到7%熔断开始间隔2分钟。而且从熔断前的个股表现看,4日在触发5%的熔断阀值前,个股还存在一定分化,但7日触发5%的熔断前所有个股基本是一致性普跌。可见在之前的学习效应下,为避免熔断后陷入无法卖出的流动性危机,投资者恐慌情绪加剧助推市场下跌步伐。
但为何A股目前的熔断机制会出现这种问题?对比国内外目前推行熔断机制的市场,A股当下熔断机制的设置确实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第一,A股熔断第一档位5%的设置过低,很容易被触及,当指数下跌到3%时投资者就会形成马上要熔断的一致性预期,而美国7%和韩国8%第一熔断档位的区间则要大的多;第二,A股两档之间的差值设置过小,目前只有2%,从实际交易情况看,在触及5%第一熔断的阀值后,基本上市场就丧失了主动买盘,从而很快会触及7%的第二熔断档位,而国外把两档差设置多成在了6%或7%,相对更为合理;第三,从交易制度看,相比国外市场,A股的“T+1”交易和10%涨跌幅制度本身就会限制流动性,而增加熔断机制后更是使其进一步降低,所以历史上美国只发生过1次熔断,韩国3次,中国在4个交易日内就发生了2次。
3、熔断暂停,从岔路回归正途
在意识到熔断机制带来的负面冲击后,1月7日晚证监会正式发布通知,决定1月8日起暂停实施A股指数熔断制度,通知发布后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快速走高。随着熔断机制的暂停,市场有望回归常态交易。对于影响市场下跌的两个因素,我们认为不用过度担心。
一是减持解禁担忧望减弱。1月7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明确了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规模、减持预披露制度、以及减持方式等相关事项的详细规定,提出“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随着政策文件的出台,市场对1月8日集中抛售的担忧望消减。
二是汇率贬值与811不太同,且市场下跌有所反应,当然仍需跟踪。811汇改,人民币连续贬值时A股并没有立即下跌,而是人民币贬值引发多个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跟随贬值,而且幅度更大,如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马来西亚、巴西、土耳其等,全球投资者担忧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重现,全球股市一起暴跌。15年11月来,美联储加息背景下,人民币开启了新一轮趋势贬值,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从6.33贬值至6.59,累计贬值3.9%,美元兑人民币离岸汇率升至6.76,累计贬值5.6%。不过与811汇改后不同的是,11月以来,除了根廷比索暴跌45%、俄罗斯卢布贬值13%以外,墨西哥比索、巴西、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并未跟随贬值。汇率的问题仍需的跟踪,也无需过分担忧,16年3月可能是更重要的关注窗口,美联储如果加息,可能引发新兴市场金融市场的波动。
本报记者 王丹 上海报道
1月7日晚间,证监会宣布暂停熔断机制。
当天,A股市场又一次“提前收工”,开盘仅半个小时,沪深300指数便因暴跌7%,触发二档熔断机制而停止交易至收市。
事实上,若减去一档熔断休市的15分钟,1月7日A股市场的实际交易时间只有约15分钟,堪称是A股史上交易时间最短的一天。
进入2016年以来,A股交易日仅4天,却有两天因大幅下跌触发熔断机制而提前收盘。新年伊始市场即遭强势寒流,使目前市场氛围骤然变得谨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基金等机构建议监管层应及时完善熔断机制,减少流动性担忧。
四天四熔断引担忧
1月7日,A股市场开盘仅13分钟,沪深300指数跌幅就超过了5%,触发第一档熔断机制,沪深两市交易随即暂停15分钟。15分钟后,市场继续急速下跌,到9点58分,跌幅超过7%,再次触发熔断。
市场表现看,A股主要股指跌幅大多超过5%,上证综指失守3300点,跌幅7.04%,报于3125点;深证成指跌幅更大,达到8.23%,两市个股全线下跌,仅有30余只股票收红。
开年短短四个交易日,A股市场两天出现“熔断”,一时间,市场谨慎情绪开始出现。
1月6日,兴业全球基金专户投资部副总监吕琪就在其微信朋友圈表示,预计自己管理的产品今年大概率不能赚钱,建议有其他投资渠道的客户赎回。这一表态刚出便迅速在业内引发热议。虽然其随后又声明表示,上述说法只是个人的不成熟想法,仅是由于近期业绩压力巨大而产生的不成熟观点,并不代表公司。但可以看出的是,基金管理人对目前市场的把握和前景的预判出现了一些焦虑。
其实,不只是吕琪,新年以来,还有多位公私募基金经理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这两天被市场“搞懵了”。
上海一家私募基金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去年12月中旬开始,市场渐趋走好,市场信心也呈现良好态势,随后,业内对2016年行情的预判虽称不上很乐观,但也不悲观,认为结构性牛市和慢牛行情还是可期的。
然而,新年首个交易日,市场就被“熔断”,加之人民币贬值加速等其他一些利空因素,对流动性的担忧逐渐升温。
呼吁完善熔断机制
1月7日,当A股市场再次出现因熔断而提前收市之后,市场产生了希望监管层完善熔断机制的声音。
如信诚基金股票投资副总监张光成就明确表示,“二次熔断”让投资者开始恐慌。诚然,熔断机制本身很不合理。“跌到5%,很容易因为机制的影响,恐慌加速下跌,致使A股熔断。A股本身有涨跌停板限制,这其实就相当于一定程度的熔断”。他说,好在监管层正在考虑制度的完善。
交银施罗德基金也发表观点认为,近期流动性的边际性变化是影响当前A股市场趋势走向的诸多矛盾因素中最主要的矛盾。而熔断机制本身带来的市场心理性恐慌性抛售,也加剧了流动性的进一步收缩。从近期市场表现来看,或显示出当前的机制未能有效控制和约束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市场给出的测试结果和机制设计的初衷出现一定背离。
有私募基金经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说,熔断不仅使得想卖的卖不掉,也让想买的也买不了,盘中无法高抛低吸,新基金和空仓资金无法建仓。更担忧的是,若恐慌情绪发酵,私募基金还好,公募基金一旦出现赎回潮,流动性危机将会让市场变得很沉重。
东方基金亦提出,熔断机制有待调整优化。其观点称监管层出台熔断机制的本意是冷静市场,遏制市场恐慌,但从实际情况看,触碰5%第一次熔断后,市场担心再次熔断,而导致市场波动性加大,流动性快速消失,迅速触及7%熔断点。国内市场参与主体与国外成熟市场存在差距,呈现高波动率与羊群效应。
此外,九泰基金、汇丰晋信等多家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员也均提出,目前的熔断机制对流动性形成一定压力。
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市场呼吁监管层完善或取消熔断机制,但也普遍认为,这也并非是市场近日大跌的根本原因。
东方基金称,众多利空因素强化导致市场再次大跌触发熔断,包括人民币贬值呈现加速趋势,央行主动调高中间价,汇率加速贬值,促使资金大幅流出;元旦后,海外市场连续下跌加重了全球投资者恐慌情绪,风险偏好急剧下降;大宗商品市场快速下跌,原油再创11年新低,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堪忧等。
交银施罗德指出, 从A股的趋势来看,短期内A股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币贬值带来的流动性抽紧及避险情绪提升。而鉴于短期人民币币值变化决定因素在于央行,目前无法预判政策维稳的时点。因此,维持对A股市场谨慎判断。
汇丰晋信表示,短期来看,风险偏好将下降,市场情绪恢复尚需时间,对整体走势持谨慎看法,后续有待观察管理层是否会及时完善熔断机制,以及大小非减持、注册制等影响股票供给的因素进一步明朗。
不难看出,新年以来A股这几日表现让包括机构在内的投资者重新审视市场。如大成基金1月7日盘后表示,在目前市场情况下,需要密切跟踪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变化,从而即时调整A股的市场策略。
多家大型私募基金公司去年底时曾表示依然看好2016年股市行情,但现在也表示需要再观察看看,再定后市策略。
富国基金1月7日表示,两次熔断后,市场风险还是得到了释放,也不必过分恐慌。“2016年A股市场将是波动加大,慢牛的特征,所以投资者要同时做好择时、择股”。
在熔断制度推出后的第四个交易日,A股仅交易15分钟就被停止交易至收盘。昨日晚间,证监会表示,1月8日起暂停实施指数熔断。对此,机构齐称超预期。机构原预期监管层仅可能是取消7%的阈值,而保留5%阈值。
两主因导致暴跌
正如证监会发言人所称,机构普遍认为,熔断机制不是市场大跌的主因。新财富最佳宏观分析师任泽平近期发文称,1月4日的A股暴跌是基本面、资金面等预期改变引发的市场内在正常调整,熔断机制可能引发了恐慌情绪和流动性丧失的相互传染,但不是根本性原因。
任泽平进一步解释称,去年11月下旬以来,A股赚钱效应减弱,而且缺少新的利好催化剂,市场本身有内在调整要求。更重要的是,市场增加了新的压力,于是选择向下。
这些新增压力包括:一是筹码供给的压力,资金存量博弈之下市场对1月8日解禁的担忧临近,注册制、战略新兴板等扩容的担心也未消除;二是汇率贬值引发资金流出担心和风险偏好下降,中美不在一个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上,货币当局采取了阶段性贬值的策略来释放贬值压力,容易让市场形成贬值预期,“贬值但还没贬到位”。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也表示,节后的暴跌则是由于汇率政策、保险监管政策、减持政策和熔断新政等共振导致的市场情绪决堤。
邓海清所说的具体因素包括:一是保监会前期警示举牌风险;二是人民币连续大幅贬值;三是尽管证监会出面安抚,但是减持禁令到期的担忧仍然存在;四是注册制导致供给大幅增加的担忧;五是市场对央行过度宽松的预期落空。
上海一家券商资管子公司总经理表示,熔断机制的初衷是好的,市场暴跌的原因很复杂,不能完全归结为熔断机制导致了市场暴跌。
熔断诱发锚定心理
招商证券(行情600999,买入)相关人士表示,当跌幅在2%-3%附近,一旦开始下探,跌速很快就达到5%,触发第一次熔断。当恢复交易后,买盘消失,卖盘汹涌,随即触发第二次熔断。从本周一和昨日的走势对比来看,投资者的学习效应很明显,跌速更快。
上述招商证券(18.090, -1.87, -9.37%)人士认为,前次股灾后的投资者信心脆弱,草木皆兵。快速传播的简讯文化对投资者短期情绪的影响,以及熔断机制中的5%和7%的数值触发了投资者锚定心理。
国泰君安(行情601211,买入)(20.320, -1.97, -8.84%)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从1月4日的交易过程来看,熔断机制设定的阈值无意中给恐慌的投资者一个明确的“止损”目标。触发第二档阈值(7%)则仅仅用了5分钟左右,这5分钟的交易时间里沪深股市跌势加剧伴随成交量显著放出,显然是投资者赶在触发第二阈值前卖出所致。
“完全暂停”超预期
在证监会作出完全暂停熔断机制前,业界普遍认为最好的结果是取消7%阈值,保留5%阈值。因此,对证监会昨晚决定齐称超预期。
深圳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资管负责人称,熔断机制本质是通过让投资者有冷静思考的时间,减少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使得市场更为平稳。但由于A股投资者结构中散户占据大头,在市场不稳定时,更容易引发恐慌,造成流动性枯竭,迫使机构为应对赎回而被迫跟随散户杀跌。因此,预计监管层从维护流动性出发,取消第二档7%停止交易至收盘的规定。但监管层完全暂停熔断机制,确实超越业界预期,预计会给市场带来较大正面作用。
北京一家券商资管负责人也表示,5%和7%阈值太近,没给市场各方考虑的和实际交易的时间和空间,监管层的最终决定说明,监管层对市场的呵护超越市场预期。
私募界对证监会完全暂停熔断机制持肯定态度。成泉资本董事长胡继光表示,昨日市场已经到了流动性枯竭的地步,买盘进不去,卖盘出不来。如果再不暂停熔断制度,后续止损盘就会给市场持续带来巨大风险。监管层暂停了熔断机制,一方面表明国家对股市的呵护,以及资本市场对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相信更有利于聚集人气;另一方面表明监管层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本周四个交易日有两个交易日跌幅超过7%,全周整体跌幅较大。在大幅下跌的市场中,周三的“煤飞色舞”行情成为本周市场唯一的亮点。
近期市场的大幅下跌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市场自身有一定的调整需要。自9月份以来市场大幅反弹,创业板指数反弹幅度在60%以上,大量个股累计涨幅较大,且估值偏高,对于公司业绩增长期望值非常高。而元旦过后,上市公司将会陆续迎来年报的披露期,上市公司业绩成长性将面临证伪。其次,自去年10月份降准降息后,已经连续三个月没有降准或降息,货币政策宽松力度不及市场预期。再次,1月份限售股解禁压力比较大。自去年7月份宣布限售股减持禁令以来,大量限售股积压,今年1月份累计将会有超过万亿的限售股解禁,具有减持潜力的限售股将达到千亿级别。大量的限售股解禁对市场资金形成考验。最后,人民币贬值成为市场大幅下跌的“导火索”。近期人民币大幅贬值导致资金外流加速,人民币资产面临压力,股市应声而下。
近期市场大幅下跌,形成了负面的群体效应,市场情绪主导了短期市场的走向。在市场情绪尚未修复前,巨幅波动在所难免。在市场大幅波动的局面下,轻仓观望、避免亏损是理性选择。未来几个交易日如果出台稳定市场的新措施将会对市场信心起到稳定作用,市场的自我负反馈将会告一段落,市场情绪也有望随之企稳。
新年以来,A股市场连续大跌,昨日已经是第二次熔断。年初至今,沪深300指数下跌12%,上证综合指数下跌12%,上证50指数下跌10.3%,恒生国企指数下跌9.2%,恒生指数下跌6.8%。投资者恐慌情绪达到了顶点。
以史为鉴,在1929年到1932年的超级大崩盘中,道琼斯工业指数从最高381点下跌到最低41点,但当前却已经反弹到了近17000点,而且这还没包括股息率。假设股息率在每年3%,那么应该反弹到大约198000点。漫长的83年,4800倍,但也只不过10.8%每年而已。
因此,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当一种资产大幅下跌的时候,贪婪的情绪,应当远远小于恐慌。价值投资者此时唯一需要做的,只是担忧这种资产的长远前景是否可靠?竞争优势能在10年之内保持?然后,再检查一下当前的估值,最后找那些估值最便宜、长远前景最好的资产,默默的买入。
新年以来的暴跌,已经让大中华区的股权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包括A股的蓝筹股和香港主板股票。目前,沪深300指数的PE为12.1倍,上证50指数为9.5倍,恒生指数为8.4倍,恒生国企指数更低至6.7倍。而1979年美股大反弹前夜、2014年A股大反弹前夜、2003年恒生国企指数反弹前夜,估值大概都是6-7倍左右。
正如冬天是春天的序曲,大跌之后产生的低估值也是大涨的前奏。巴菲特曾说过,如果想等到知更鸟报春再出门,那春天也就快结束了。
近几个月以来,人民币贬值压力不断上升。尤其是开年这几天,人民币进一步大幅贬值,引发了资本外流的担忧。不过短期贬值幅度已经很大的背景下,资本外流的担忧应有所缓解,而且本币贬值有利于提高本国出口竞争力,宏观上也有一定对冲。
从交易行为来看,下跌不抄底,尤其是下跌初期不抄底,是一个基本原则。昨日的两次熔断,一定程度上也是周二大幅反弹的结果。尤其是周二传统产业的大幅反弹,直接导致了昨日的大幅下跌。
不过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大浪淘沙之下,正是寻找长期优秀标的之时。在选择公司的时候,投资者一定要注意,趋势比估值更重要。第一,并不是跌得多的都是好股票,跌得多也许是因为故事永远不能兑现,投资者应寻找今后几年有新故事的。第二,并不是估值便宜的就是好股票,估值便宜的公司,也许是即将没落的产业和公司。第三,真正的品牌消费品和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医药公司,是长期投资人必须把握的长期持有的底仓,要在大幅下跌之后注意布局。
此外,自2015年12月31日以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连续下降,但开年以来,股市暴跌引发的两融爆仓风险不容忽视。截至1月6日,两市融资余额仍高达1.13万亿元。在场外配资清理基本结束的情况下,场内融资余额仍然较高,若后续市场持续下跌,两融风险将逐步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