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五四运动之后,青年男女们纷纷反抗包办婚姻,渴望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在此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青年抛弃自己原来由家中包办结婚、没有文化的妻子,在外另觅女学生、新伴侣再婚或同居的风气。
这是时代的伤痛。
个人在寻找自我与固守父母命之间依违取舍,到底是不负自己,还是不负父母,或者不负他人,一段段令人感慨的往事,也见证着新旧、中西各种观点的碰撞。
不少文化政治名人都有类似经历,如郭沫若、徐悲鸿、蒋介石等人,而能坚守与发妻婚姻的人少之又少。
可位高权重的彭德怀元帅,却写下了一份另类的婚姻传奇。
24岁那年,他被亲友撮合,娶了14岁的货郎之女刘细妹,帮她改名刘坤模,六年后,彭德怀在发动平江起义前,把妻子送回家里,答应革命胜利后再去接她。
从此一别十年,直至成为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仍萧然一身,守约没有再娶。
期间,多番有人为彭大将军做媒,择偶名单中甚至包括著名女作家丁玲、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可彭大将军却一一婉拒,苦等不知音讯的发妻,直到刘坤模写信给他,他才得知其下落,赶紧派人将刘坤模接到延安,只是此时的刘坤模已成为别人的妻子……
很多年后,年近八旬的刘坤模,回到湖南乌石的彭总故居参观,写下了一首令人落泪的诗:
“横刀人不见,乌石缅雄风。
华夏开新宇,犹忆大将军。”
如此笔墨,已非当年蒙昧无知女子,不是彭德怀的鼓励与塑造,当年的刘细妹不会有这样一份见识,更不会走上革命道路。
彭大将军的一生,从不肯负人,哪怕是一个孤弱的女人。
1
为初恋心碎,娶了货郎之女
彭德怀原名彭清宗,他舅舅收养过一个孤女,起名周瑞莲,与他青梅竹马,自幼订婚,1916年,因身陷穷困、痛恨社会不公,彭德怀走投无路,前去从军,周瑞莲送给他两双亲手做的鞋,鞋里绣着“同心结”三个字。
在湘军中,只读过两年私塾的彭德怀刻苦参加军政训练,提高了文化水平与对社会的认识。
在《论立志》中,他写道:“志不立,吾人无可成之事。国亡家亡,灭种随之。覆巢之下,岂容完卵?弱肉强吞,莫此为甚。吾人生逢斯时,视若无睹,何异禽兽……”
几年后,彭德怀在湘军当上了代理连长,存下军饷,准备回家完婚。
可此时却传来了周瑞莲的死讯,因彭舅欠下地主债务,地主逼索周瑞莲抵债,周瑞莲拼死不从、跳崖身亡。
本以为能与周瑞莲结为夫妻的彭德怀痛哭失声,贫苦的出身与未婚妻的惨死,让他更加萌发了救苦救贫的思想。
只读过两年私塾的彭德怀,开始在军中组织救贫会,他对救贫会员说:“中国如何得富强?过去只知道有滴水穿石那样的意志去奋斗。现在明白了,没有政治主张,没有共同信仰的团体,共同奋斗,那只是一种幻想。”
从此,他改名“彭德怀”,号石穿,考入了湖南陆军讲武堂,寓意德才兼备、胸怀百姓民生。
几十年后,他重返故乡时,还去家中遗址凭吊了周瑞莲。
不久后,彭德怀认识了一个叫张素娥的青楼歌女,艺名“月月红”,因坚持卖艺不卖身遭受毒打,彭德怀与朋友们凑了170块大洋给她赎身。张素娥见彭德怀身边没有女人照顾,愿意服侍他一辈子,可彭德怀却施恩不肯图报,给她买了张船票,送她回家了,大有《水浒传》中鲁提辖的风范。
1922年,24岁的彭德怀仍未成家,在亲友们的劝说和介绍下,他娶了一个货郎的女儿刘细妹,比他足足小十岁。
1981年的彭德怀传记电影《路漫漫》中,细妹子的原型,就组合了周瑞莲与细妹子二者的形象。
新婚妻子一脸懵懂的孩子气,在彭德怀眼中,还是要教育栽培的少女。
彭德怀给她改名为刘坤模,寓意让她成为“女中模范”,让她放足,教她读书,认真帮助她成长。
彭德怀打仗凶猛,后来是我军第一虎将,但因脾气急躁、出言无忌,被人视为骄傲自负,平生朋友不多。
在某种程度上,他与关羽那种“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的气度颇为相象,待部下,待百姓,待弱女子,十分尊重而关怀,也因此得到了军民广泛的爱戴。
忙于公务的彭德怀将妻子留在家乡,照顾年迈的祖母与病重的父亲,直到二人相继去世,1926年,才将刘坤模接到身边。
随着时间的流逝,夫妻二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
1928年,身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团长的彭德怀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正式加入共产党,发动平江起义前夕,彭德怀把妻子送回娘家,约定革命胜利后再去接她。
不料一别十年,夫妻天各一方,彭德怀带领红三军团至延安后,说媒者众多,但念及当年与发妻的约定,他始终不肯再娶。
可此时的刘坤模到处漂泊、备尝艰辛,在陶铸母亲的牵线下,已在汉口改嫁给数学老师徐任吾。
直到1937年秋天,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刘坤模才从报纸上得知彭德怀的下落,她写信给“平型关彭德怀”收,没想到彭德怀居然收到了信,还回了一信:“坤模妹,在枪林弹雨中收到你的信,很兴奋。你要来,可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找林伯渠主任。”
这也是彭德怀留下的唯一一份情书。
刘坤模千辛万苦来到延安,彭德怀欣喜万分,但刘坤模向他交代了自己另嫁之事,不久,刘坤模的第二任丈夫也给他来信,从汉口寄来了信件和一家三口的照片,希望刘坤模尽快回到两岁女儿的身边。
对此,彭德怀表示了谅解,但已无法再与刘坤模破镜重圆,失望之下,他对人感叹道:“这不能怪我,也不能怪她,只能怪命运”。
彭德怀将刘坤模安排到抗大学习,刘坤模从此参加革命,还入了党,后来她与徐任吾离婚,嫁给了抗大的任楚轩,但终身与彭德怀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1956年,刘坤模的哥哥来京,彭德怀特地派车接他前去游玩了一天,同年秋,又将刘坤模一家人接到家中聚会一日。
1959年后,彭德怀因万言书直谏获罪,困居吴家花园时,浦安修日渐与他疏远,郁闷之中,彭德怀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十分想念刘坤模同志!”
直到终老,彭德怀始终对刘坤模保有一份不曾淡怀的情意。
此时,专案组也找到远在哈尔滨的刘坤模,让她揭发彭德怀,刘坤模气愤地回答:“彭德怀是我深爱过的人,1938年以后我们中止了夫妻关系,责任主要在我!如果非要我讲他,那我要说的都是他的好话,我没有什么可揭发的!”
年近八旬时,刘坤模写了一本《和彭德怀在一起的日子》,深情地回顾了两人的夫妻情、战友情。
如果不是战火离乱、命运播弄,他们也许会成为一对白头到老的夫妻。
2
婉拒众人好意,未与丁玲结婚
1936年9月,丁玲在众人的营救下,出狱来到延安,成为奔赴苏区的第一位著名作家。
丁玲的来临让延安轰动一时,正在前敌总指挥部的毛泽东特地为她赋诗一首,用电报发来,称赞他的同乡女作家丁玲:
“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热情奔放的丁玲很快就投身为革命而创作的生活中,为了收集第一手素材,写出真实的所见所感,第二年春天,她前往地处前线的云阳镇,在彭德怀的红军司令部生活了一段时间,甚至还在彭德怀住处为他做饭,而彭德怀也送给她一件皮大衣。
丁玲情史坎坷,此时胡也频牺牲、冯雪峰结婚,她孤单一身,正渴望着婚姻爱情。
而她与彭德怀都是湖南人,与丁玲一样,彭德怀刚因打赢了红军至陕北的第一仗直罗镇战役,接到毛泽东用电报发来的赞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虚怀若谷的彭德怀将最后一句改成了“唯我英勇红军”,然后将原诗送还了毛泽东。
丁玲一直有英雄崇拜,对这位作战英勇、待人亲切的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她充满了好感,向来在感情上积极主动的丁玲,直率地向彭德怀表示了仰慕之情。
彭德怀虽然文化程度不算高,却是个文学爱好者,据丁玲说,只要有空他就蹲门槛边写点什么。
所以二人还经常一起探讨文学问题,不过,彭德怀更欣赏的,是鲁迅式的凌厉文风,对于丁玲柔美风格的早期作品不感兴趣,丁玲送给他一本《水》,他看也没看,就转送了别人。
在丁玲秘书王增如写的《丁玲传》里,也记录了这一事件。
丁玲说:“我曾经打回来一个电报,电报是给毛泽东的,中间说到我个人对彭德怀极钦佩,因为他确然在处处地方都显出是一个最好的布尔什维克,于是外间就流传我同彭德怀结婚的消息。其实我钦佩彭德怀不一定就是同他结婚,但是,我也不必认定我同彭德怀是没有结婚的可能的。”
丁玲还说:“彭德怀喜欢骂人,骂湖南话、粗话,可那些参谋警卫对他都好得很、都喜欢他,说他心好,彭德怀,我还是很喜欢他,不过那个时候你也不能同他多说什么,一说,人家就要讲闲话,没有办法…… ”
在《速写彭德怀》里,她坦诚地流露出了自己作为女性对于彭德怀的好感:“这不算漂亮的脸上有两个黑的、活泼的眼珠转动,看得见有在他那成人脸上找不到的天真的顽皮……昂奋的心都会在他那种最自然诚恳的握手里显得温柔起来……我们是怕他的,然而更爱他。”
很快,司令部里就传出了二人的“绯闻”。
不久,周恩来经过云阳镇,还特地询问彭德怀,问什么时候可以帮他们俩办婚事,但彭德怀却断然否认,称:“没有的事,我已经慎重地考虑过:军人,尤其我还是指挥员,与女作家在工作和生活上,均难以协调,不太合适。何况此时我还没有得到自己结发妻子刘坤模的消息,于是那个念头很快被打消了。”
周恩来笑称:“我等热望的‘好事’,遂不谐矣。”
丁玲与彭德怀仍然保持了友情,那件皮大衣,一直穿到非常旧了,丁玲还舍不得换,在1982年发表的文章中,她还回忆了这件衣服,说在延安时,大衣给她带来了“深沉的温暖”。
3
拒绝洋记者,史沫特莱为他惆怅落泪
与丁玲常常一道采访军中将领的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也对彭德怀深有好感。
史沫特莱是中国革命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因为她的到来,给延安带来了一股别样的风情,她鼓励革命圣地的人们大胆追求爱情,自己也对“拿下彭德怀”这艰巨任务跃跃欲试。
《续西行漫记》的作者海伦·斯诺曾这样描写她眼中的彭德怀:“没有人比诚实、淳朴、严正的彭将军更深孚众望……这种清教徒气质,在今天的中国,是领导者所必备的品德……彭是个男子气最重的人,他实际上是红军高级将领中唯一不肯结婚的人。因此,不少共产党员姑娘既敬而远之,又要追求他。他对结婚不感兴趣,一部分也是由于很久以前他曾爱过一个女郎,后来死了。”
在彭德怀与浦安修结婚后,他向妻子汇报过这段经历。
1938年初,史沫特莱前来山西洪洞县马牧村的八路军总部,直率地向彭德怀表达了爱意,但彭德怀干脆地拒绝了,在史沫特莱的追问下,他称:“我是打仗的,随时都要上前线,且准备牺牲,战争是长期的和非常残酷的,所以我们不能相爱。”
而史沫特莱激动地说:“我爱你,为你,我不怕任何危险。”
被纠缠不休的彭德怀直截了当地答道:“你爱我,我很感激,可我不爱你呀。”
不久,日军发动进攻,前线记者被安排撤回延安,史沫特莱独自坐在村边的石头上,望着彭德怀的居所饮泣良久,第二天才随队离开总部。
4
吴家花园分梨断情,浦安修的忏悔来得太迟
彭德怀一直独身到1938年,知道刘坤模的下落后,他的等待已经没有意义。
陈赓、李富春等人为彭德怀的婚事操碎了心,常带他参加社交活动,看他是否有中意的女子,后来,他们发现彭德怀对身材高挑、面目清秀的北师大学生浦安修颇为留意。
在众人的张罗下,1938年10月10日,彭德怀与20岁的浦安修结为夫妻。
浦安修17岁起就开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来延安还不到半年。
婚后,夫妻两人相敬如宾,平时忙于工作,只有周末相聚。彭德怀非常疼爱妻子,在身边人的叙述中,处处可见他对妻子的柔情与关心。
浦安修跟着彭德怀转战南北,夫妻二人在太行山区根据地出生入死多年、从未分离。
解放后,浦安修不愿再跟着彭德怀工作,请求去工业部门,抗美援朝后,她在轻工部任劳资司司长,57年起,到北师大任党委副书记。
浦安修工作认真负责,她不擅家务,不会做饭,夫妻两人更像是一对工作伙伴,聚少离多,只有援朝战争后入住中南海的五年算是能有机会朝夕相处,对于江南闺秀模样的浦安修,性情躁烈的彭德怀百依百顺,很少在她面前大声说话。
彭德怀一辈子没生孩子,他将已成烈士的两个弟弟的孩子接到北京读书,还将黄公略烈士的女儿黄岁新和左权烈士的女儿左太北视为己出。
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的八万言书犯颜直谏,成为待罪之身,而这封万言书的背后,是缘于他返回平江时收到一封残废军人写来的信:“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获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请为人民鼓与呼”。
彭德怀这个名字的缘起,就是为了铲除社会不公、消灭贫困落后,以彭大将军的刚直之性,他怎么可能独善其身、不拍案而起?
对此,浦安修很不理解,她数次追问丈夫:“你为什么要写那封信呢?不写不行吗?” “你是管军事的,为什么要去管经济上的事情呢?”二人话不投机,常常不欢而散。
彭德怀从此搬出中南海,困居吴家花园,日常工作是种果树。
七千人大会之后,彭德怀罪名已定,浦安修也受到了牵连,单位要她交代彭德怀生活中的“反革命言行”,还对她进行了批斗和不公正对待。
浦安修无法再承压,她认为自己爱彭德怀,但更热爱党,因此她选择与彭德怀离婚,这是一个比较选择。
于是,她回吴家花园的次数越来越少,还打报告给邓小平、周恩来要求离婚,邓小平批示说:“这是家务事,我们不管。”
浦安修没有勇气直接找彭德怀谈离婚的事,托彭德怀的侄女彭梅魁转告了离婚要求,为了保护浦安修,彭德怀答应与她脱离关系。
1962年10月下旬,浦安修在彭梅魁的陪同下来到吴家花园,彭德怀亲手削好一只大梨,一分为二,放在盘中,推到浦安修面前,寓意“分离”。
浦安修犹豫半刻,拿起半片梨吃下,而彭德怀抓起另一半,狠狠地扔在地下,非常罕见地在浦安修面前流露了怒气。
尽管如此,文革中,浦安修仍然无法逃避“彭德怀夫人”的身份。
在江青授意下,1967年7月,彭德怀从成都三线建设前线被抓回,在万人大会上被公开批斗,当场被打断肋骨。造反派还把浦安修也抓来陪斗,拳脚齐下,说她至今未交代揭发彭德怀的问题,是为彭德怀涂脂抹粉。
见到久违的前妻,彭德怀大喊:“她是无辜的,不要再打她了!我和她早就分手了!”仍试图保护浦安修。
1974年9月,彭德怀患癌病危,浦安修接到通知,但拒绝前去探望彭德怀,两个月后,彭德怀含冤去世。
对浦安修这一行为,世人多不谅解,1978年,当浦安修出现在彭德怀追悼会上,也受到众多参会者的冷眼。
浦安修自己也开始反思她在彭德怀晚年时的所言所行,越想越感愧疚。
她前去探望张闻天遗孀刘英时,刘英责备道:“彭老总临终时你应该去看看他,不去是不对的,夫妻一场,这点感情要有。你看我和闻天同志,要死要活都在一起,绝不分开。”浦安修无地自容。
由于没有办离婚手续,浦安修后来恢复了“彭德怀夫人”的身份,从后来的言行看来,浦安修要求这一身份,并非为了待遇,而更多的是为了忏悔。
她拒绝了属于这一身份的任何待遇,生活极其俭朴,以人生最后的时光整理了彭德怀狱中八年写下的自述材料,最终出版了《彭德怀自述》一书,还原了历史原貌,展现了一个“丹心昭日月,骨硬胜铁钢”的革命志士追逐理想、改造社会的坎坷人生与心路,最终发行290万册。
这本自述,全篇可以简化成两个字:“不负”。
不负国家,不负民族,不负理想初心,不负所爱钟情……说时容易,要真用自己仅有一回的人生去承担,却是多么艰难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