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1932年春天,一代诗人徐志摩的灵柩被运回故乡浙江海宁硖石安葬,7岁的少年金庸代表全家前往吊唁。
几个月前,一场空难夺走了这位新月派诗人的生命,在文坛引起巨大轰动。但那时的金庸还是查良镛,当时年少,对这个“死得很早”、他“接触不多”的亲戚还没什么概念。
很多年后,当他读到徐志摩的《西湖记》,才深为表兄的才华所倾倒,他说“我读过他的新诗,看过他的散文,都是很优美的,对我教益很深。”
1931年《民国日报》报道
1.
金庸的妈妈徐禄,是徐志摩父亲徐申如最小的堂妹,尽管只比徐志摩大一岁,但按照辈分,徐志摩还得尊称她一声姑妈。
徐志摩在山东坠机后,在家里开丧,金庸代表父母前去吊丧。当时徐家有钱有势,10岁不到的金庸,对当时徐家周到隆重的接待十分印象深刻:
我在灵位前跪拜后,舅舅徐申如向我一揖答谢,舅舅的孙儿(徐志摩的儿子)则磕头答谢。然后开了一桌酒席宴请。我一生之中,只有这一次经验,是一个人独自坐一张大桌子吃酒席。桌上放满了热腾腾的菜肴,我当时想,大概皇帝吃饭就是这样子吧!两个穿白袍的男仆在旁斟酒盛饭。那时我自然不会喝酒,只做样子假装喝半口酒,男仆马上把酒杯斟满。我不好意思多吃菜肴,只做过样子就告辞。舅舅送出大门,吩咐用自己家里的大船连同船夫、男仆送我回家,再向我爸爸、妈妈呈上礼物道谢。
60年后,1992年金庸回硖石西山表兄徐志摩墓凭吊。
袁花查家和硖石徐家,同是海宁的名门望族。查家盛文风,读书北上入仕者颇多,曾有过“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美誉,在清朝初期,北京、天津地区形成气候的查氏家族显赫一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着很大影响。查家与曹雪芹祖父曹寅为世交,据说曹家被抄举家逃难之时,曹家人就将年幼的曹雪芹托付给查家。
而徐家代代经商,到徐申如这一代,投钱庄办实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辛亥革命爆发后,徐家还曾积极支持过革命。硖石与袁花两镇相距仅14公里,查徐两家祖辈也素有来往,早结姻亲。
比如徐志摩少时的其中一位塾师,即是查家“澹远堂”的查桐轸,查桐轸的儿子查猛济,后来也当过徐志摩独子徐积锴的塾师。徐志摩日记和家书中还多次提到一位“蒋姑母”,就是金庸同宗的远房姑姑查品珍,她嫁给了同为海宁硖石人的蒋百里。蒋百里早年留学归国后在外另娶了一位日本夫人,新夫人为其生的三女儿,就是后来著名的音乐家蒋英,也就是金庸的表姐。金庸23岁的时候,这位漂亮的表姐嫁了人,表姐夫名叫钱学森。
蒋英和钱学森
2.
在徐志摩的丧礼上,少年金庸见到了徐志摩独子徐积锴,那是徐志摩跟张幼仪的孩子,听说他葬礼之后就外出读书去了,后来又去美国留学,几乎再没回来过。尽管辈分上金庸要高一辈,但年龄上,徐积锴却比这位“表叔”还要大6岁。
徐志摩长子徐积锴(左一)20世纪80年代回硖石。
金庸同族兄弟中有一位出身天津于的堂兄,查良铮,跟徐积锴同岁。徐志摩遇难这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京津首当其冲,正在南开中学读书的查良铮愤笔写下一首《哀国难》:眼看祖先们的血汗化成了轻烟,铁鸟击碎了故去英雄们的笑脸!眼看四千年的光辉一旦塌沉,铁蹄更翻起了敌人的凶焰……
他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也不知道是不是同款巧合,20年后,金庸开始从事小说写作之时,也把自己名字“查良镛”的最后一个“镛”字左右拆分,取“金庸”名。
穆旦从南开中学毕业后便顺利考入清华,抗战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最后就读于西南联大,他一边攻读文学、外语,一边在香港《大公报》等刊物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当时有名的青年诗人。
穆旦就读西南联大那年,他和金庸的另一位族兄查良钊,正就任西南联大训导长。后来穆旦毕业,留在联大作助教,直到1942年以一腔热血和中校翻译官的身份参加中国远征军,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
西南联大三校领导,左起:查良钊(原西南联大训导长)、胡适(时任北大校长)、梅贻琦(时任清华大学校长)、 黄珏生(南开大学秘书长)
跟堂兄规规矩矩的求学之路不同,金庸则从中学开始就很叛逆,日军攻入浙江后,他从嘉兴中学转入省联合中学,结果快毕业时,因为写文讽刺训导主任被学校开除。穆旦参加远征军那年,金庸被西南联大录取,可惜为躲避战乱,家财早已散尽,加上路途遥远,最后只得放弃。之后他又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然而没多久又因为与训导长争辩,反被退学,后不得已在学校图书馆挂职。
穆旦和金庸,两个远房兄弟,后来一个成为20世纪中国诗坛巨匠,是现代主义流派诗人代表,一个成为武林盟主,武侠小说影响几代人。尽管性格迥异,也算是继承了家族的书香文脉。
后来金庸回忆起自己故乡的亲戚们,“海宁地方小,大家都是亲戚,我叫徐志摩、蒋复璁做表哥。陈从周是我的亲戚,我比他高一辈,他叫徐志摩做表叔。王国维的弟弟王哲安先生做过我的老师”。
4.
值得一提的是,金庸还有一位北京的堂姐查良敏,嫁去了江苏袁家,丈夫是才子袁行云,夫妻俩后来从事教育工作。
袁家也是典型的累世书香、仕宦之门,袁行云的父亲(一说是伯父)袁励准以上五代都在朝廷做官,袁励准为清末翰林,精于书法,曾做过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据说中南海南门牌匾上的“新华门”就是袁励准写下的。
袁励准的弟弟袁励衡,后来参与创建民国交通银行,是第一任交通银行行长,民国知名的金融家。袁励衡的几个女儿也颇具传奇色彩。大女儿袁晓园,青年时代赴法国勤工俭学,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她也是袁氏汉语拼音的创立人。三女袁行恕是诗书画俱佳的江南才女。四女袁静写了革命小说《新英雄儿女传》,影响了几代热血青年。
袁行恕后来嫁给历史学家陈致平,生了一个女儿取名陈喆。陈喆后来跟父母去了台北,高考落榜两次后转而写作,取了个笔名叫“琼瑶”。
算起来,琼瑶还是金庸的表外甥女。
袁晓园与外甥女琼瑶
总之,总结一下就是,金庸和徐志摩是表兄弟,金庸和穆旦是堂兄弟,金庸的堂姐嫁了琼瑶的三舅,钱学森的岳母和金庸是姑侄。徐志摩、金庸、穆旦、琼瑶,他们一家人几乎掌握了中国20世纪朦胧诗、现代诗、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的话语权。
5.
可惜如此热闹丰富的一家人,最终也没有逃过战争的悲剧。
抗战结束后,金庸回到故乡海宁,袁花镇老宅已是面目全非,他的母亲早在逃难时撒手人寰,舅舅徐申如也在战争中去世。这一趟回乡没多久,他就因为工作去了香港,紧接着在50年代的镇反运动中,他的父亲被误判死刑。
这以后,金庸便跟海宁渐行渐远。
1953年,金庸(左一)和同学沈德绪(右二)在杭州西子湖畔。
他的族兄穆旦,在抗战胜利后赴美留学,解放后又为支援祖国建设,毅然回国出任南开大学教授,一边继续写诗,一边致力于俄、英作品翻译。
50年代末,金庸凭借《书剑恩仇录》、《碧血剑》等小说在香港声名鹊起,写剧本,办《明报》,写作之路正一片光明。然而也是在这一时期,留津任教的穆旦,却因为曾经的远征军身份被指为反革命,从此开始十多年的批判和劳改,被迫停止诗歌创作。
1976年年初,58岁的穆旦不慎从自行车上摔下致右大腿骨折,从此病卧床榻,因为病情的延误,到第二年2月,还没来得及接受手术治疗,一代诗人穆旦便在病痛中撒手人寰。病逝前,他才刚刚把自己翻译的《欧根·奥涅金》修改稿全部抄写完毕。
也是在这一年前,他写下生命中的最后一首诗:
而如今突然面对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四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
手机淘宝搜索“谈资红包”,抢淘宝双十一通用现金红包,每天3次,最高111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