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尘封的乡档(94)|苏氏家族:现有档案资料保存相对完整,能还原其发展历程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档案编研负责人胡开全,在对成都东山的苏氏家族进行田野调查时,找到了苏氏家族入川后第10代子弟苏淘声、苏贵声,从他们那里采集到大量的口述资料,还找到了一本《华阳苏氏族谱》。
苏氏家族的人口总规模很大
《华阳苏氏族谱》是苏氏族人在光绪29年(1903)十一月冬至日商议续修的,只记录了苏氏家族入川始祖、第二代及第三代苏成勇一脉发展到清朝末年的情况。
苏氏家族入川始祖苏子盛共有5个儿子,他的孙子苏成勇也是弟兄3个,这表明,苏氏家族的人口总规模,应该比《华阳苏氏族谱》所记载的苏成勇这一脉大很多。
但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说的苏氏家族,是以苏成勇一脉为主,不涉及苏氏家族的其他支脉。
苏氏家族入川后的字辈,从第一代苏子盛开始,为“子元成定邦,国大振家声”10个字。“声”字辈是现存最老的字辈,胡开全在2013年采访苏淘声、苏贵声时,他们的年龄都在80岁左右。
苏氏家族入川始祖苏子盛在成都东山立足开基
《华阳苏氏族谱》中,记载了苏氏家族入川始祖苏子盛的相关情况:
“六世祖苏子盛,字永霏,妣氏廖,二老于雍正三年乙巳岁(1725)十一月十六日,率子孙在广东和平县浰头大浦甲起迁,越雍正四年丙午岁(1726)三月十六日,方至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东门外三甲,地名七根槐,佃丁姓田地,遂兴家立业。 ”
苏子盛是苏氏家族在成都东山立足开基的始祖,其原乡广东和平县浰头(今浰源镇)属于粤、赣两省交界处的低山区,耕种条件比成都东山还差,因此到东山后能很快适应新环境。
苏子盛的孙子中,数苏成勇一脉发展得最好,苏氏家族在今龙泉驿区十陵街道青龙村青龙埂的祠堂就叫成勇公祠。
这支苏氏族人以青龙埂、皇坟湾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我们在“尘封的乡档(44)”中曾提到,青龙埂这个地方,其得名源于明朝时的一个“风水布局”。
在今青龙村正觉山麓前后,有多座明蜀藩王陵,如蜀僖王、蜀成王陵等。其中,蜀成王陵被当地人称作香花寺王坟。
在客家人的语言中,经常是“王”、“皇”、“黄”不分,所以使得有的王陵被叫做王坟,有的被称为皇坟。
香花寺王坟在建造之初,把王坟左前方的一道土埂再挑土,加工成一道更具形象的弯环,总共有几百米长。根据“左青龙、右白虎”的原则,这道土埂被称为青龙埂。
1949年后,当地成立乡政府,就以青龙埂为名,取名青龙乡,后来改作石灵乡。1994年撤乡建镇,更名为十陵镇。2004年撤镇设十陵街道,但这里的村仍然叫青龙村。
如今,这里建起了青龙湖湿地公园,青龙埂有一半淹没在了水里。所以,如果您有机会到青龙湖湿地公园游玩,可别忘了这里曾经是苏氏家族的土地。
青龙湖湿地公园(资料图片)
苏家在东山上的产业绵延约10公里
《华阳苏氏族谱》记载,苏氏家族清朝时族人聚居的地方,向东有两河口、双灵观、老陶沟、大面铺;向南有涂家堰直至官家堰、罗家山、梁家山、高竹林、簧门铺、洗面桥;向西有赖家店、倒石桥、省城(即成都市区)、温邑(温江)板板桥和王家桥;向北有老鸦林、灯草堰、清水沟等。
曾任原西河乡(今龙泉驿区西河镇)副书记、乡长的苏贵声回忆说,到民国后期,苏家在东山上的产业,从西河场(今龙泉驿区西河镇)向西延伸至赖家店(今成都市成华区保和街道),绵延约10公里。
作为地主,苏氏家族当然不会亲自耕种这么多土地,他们是把地租佃给他人耕种的。尽管如此,作为土地的所有者,苏氏家族当家人也是要经常去巡视土地的经营情况。
所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巡视的情景:苏家当家人走在长达10公里的路上,两边都是自己的土地,庄稼长势良好,充满生机,那样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大家自行脑补吧。
【下期看点】
请看“尘封的乡档(96)”。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