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他,被家乡人誉为“南安陈嘉庚”。他远渡重洋、白手起家,将一生积攒的巨资奉献给祖国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福利事业;他捐建60栋大楼,无一座写上自己名字,却把十万感谢信当成一生中最大财富。
他的淡然散财、兼济天下,却对自己很“吝啬”: 机场里忍不住口渴花20元买一瓶水,反复抱怨“太贵了”; 衣服穿了十几二十年也舍不得扔;八十大寿仅花80元。他就是著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银行家、慈善家黄仲咸,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的创立人。
十五岁“下南洋”,在印尼造华人商界传奇
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独资创会理事长黄仲咸
黄仲咸,生于1920年1月,祖籍福建南安码头镇仙都村。
撰文曰:“幼承堂训,少怀鸿志,高小修业未满,便离乡背井南渡印尼谋生。”说的是黄仲咸的童年,他出生于一个贫穷家庭,7岁上学之后,他还要干农活,上山砍柴并做些小买卖贴补家用,高小都没读完。
黄仲咸的父亲黄贤奕,从小就对儿子说:“你是会有成就的人。”母亲叶直娘也告诉他:“要学会吃苦,才会成功。”这里顺带一提,很多媒体多称黄仲咸的父亲名叫“黄贤奕”,事实上有一些差错。据黄仲咸侄儿黄荣彬介绍,他的爷爷名为昭九,号清国,而“贤奕”二字则是他的“字”。
2018年4月8日,即黄仲咸去世十周年,黄仲咸纪念馆落成开馆,馆内有上百幅照片和一段视频资料,黄仲咸生前的生活用品,生动展现了黄仲咸的生平事迹。2008年,黄仲咸在厦门与世长辞,但他一手创办的教育基金会和他的爱国奉献精神还在源源不断地帮助、影响着更多人。截至2017年年底,黄仲咸及其创立的基金会捐资教育、文化、卫生、扶贫救灾等社会公益事业累计6亿多元。
泉州开元寺“紫云”匾额
到泉州开元寺,有一“紫云”匾额映入眼帘,有《示儿诗》一首:“五子五安炳千秋,知是开元共一流。欲识紫云真道脉,源头始祖在泉州。”说的就是繁衍昌盛、人文辈出的闽南大族——紫云黄氏。
唐垂拱二年(686年),紫云黄氏始祖黄守恭,舍桑园、宅第,建泉州开元寺。黄守恭亦被后裔尊称“五安公”,他有五子(经、纪、纲、纶、纬),后分居于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被称“五安”。
黄守恭的三子黄纲,唐封车骑大将军,系福建安溪的紫云黄氏入安始祖。他在安溪肇基后,其后裔多有迁入徙出,据《谱籍》记载,其中一支派槐植派井边黄氏的黄昌(黄纲六世孙),于北宋乾德元年(963年) 携子移居今安溪县感德镇槐植村井边肇基,被称为“左槐井边黄氏始祖”。
黄昌后裔一支脉,又衍播西坪镇后格村,其始祖为黄高;衍传三世后,其一支迁往南安码头仙都,即黄仲咸宗族一脉,目前仙都村有黄氏后裔2000多人。
紫云黄氏肇基始祖黄守恭,因种桑养蚕纺绸,遂成巨富;他富而有仁,为人慷慨、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世称居士长者。多少年来,紫云黄氏后裔出现一代代巨贾富商,如印尼前首富及糖王、民国巨富黄奕住等,均热心慈善公益,传承“紫云黄氏”精神。被誉为“南安陈嘉庚”的紫云黄氏后人黄仲咸,也是一个杰出代表人物。
黄仲咸纪念馆
1935年,时年15岁的黄仲咸离乡背井、远赴印尼谋生。初涉异域,颠沛流离,备尝艰辛;黄仲咸到印尼是从当苦力开始,干农活、养猪、当水手,后来才开始做起生意。当年下南洋,可不是像今天到新马泰印尼旅游,而是为活路,开辟一片新天地。像民国中南银行创始人黄奕住,初到南洋时干的就是剃头匠的活儿。
在印尼数十个春秋里,黄仲咸在农场干过苦力,当过水手组建过船队,上世纪60年代,他开始涉入金融业,经四年准备,于1964年创办“大众福利银行”。做生意,黄仲咸看重的是信用二字,他说:“做生意没有资本是难以起步的,白手起家靠的就是信用,信用是我最大的资本。”
在“千岛之国”印尼,黄仲咸含辛茹苦,惨淡经营,终成为闻名遐迩的实业家,其涉足的行业涵盖日杂小店、收购土特产、农业、航运业、纺织业、造纸业、银行业、房地产等。靠着他能吃苦、敢打拼,靠着他“诚信为本”,能抓准商机,几十年间他每做一项,成功一项,财富及资产也以几何式倍增,成为印尼华侨界一大富豪。
10万感谢信是他一生中的最大财富
“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奖学金在建瓯的发放仪式
除了热心捐助教育外,黄仲咸先生在世时,长期关注贫困人群,也包括家乡的归侨侨眷。2008年黄仲咸逝世后,他的家族二代以及他创办的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仍秉持父辈遗志,深入贫困群众家庭,扶危济困;仍继续资助各地的教育、文化、卫生、扶贫救灾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举个最近的例子吧!2018年12月6日,在福建建瓯二中梯形会议室,隆重举行建瓯市2018年度“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奖学金发放仪式,全市受助学生100余人。事实上,建瓯是福建闽北一个县市,只是“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从事慈善公益的小小侧影;“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的受助范围并非仅止于黄仲咸的闽南家乡南安,包括泉州及全省各地都有其慈善的身影。
迄今为止,光是福建建瓯一个县级市的高中生累计已有1952人次得到资助和奖励,累计资助和奖励总额达到130.85万元。很多受助的同学,考上大学并毕业,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们都自食其力,回报社会。建瓯第二中学高三学生余欣敏说,“黄爷爷的事迹感人至深,将用一生的努力和勤奋来报答,努力学习,尽自己的最大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黄仲咸文化艺术中心二楼的黄仲咸纪念馆内,有两面大大的展框,里面是一封封书信,信的开头都是“亲爱的黄爷爷”;这仅是陈列黄仲咸在世时收到的10万多封感谢信中的一小部分。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黄涤岩说:“黄仲咸先生曾说过,他最大的财富就是八闽大地学子寄来的10万多封感谢信。”
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黄涤岩
黄仲咸个人非常节俭,黄涤岩至今一直记着黄仲咸说过的话:黄仲咸总是说,这笔钱要是省下来,又可以救助多少个孩子上学了。
黄涤岩,中国银行原副董事长兼港澳管理处主任、原香港中国银行董事长。出生于1930年的黄涤岩,是南安金淘“侨二代”,他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是厦大在新中国成立后首届大学生。当年,黄涤岩报考厦大,就是因为中学时读过陈嘉庚《南侨回忆录》,听闻他倾家办学的动人事迹。
陈嘉庚、黄仲咸两位老前辈的崇高精神和崇高人品,令黄涤岩敬仰万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作为著名慈善家黄仲咸好友,他一直为福建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的管理尽心尽力。
黄仲咸是南安码头人,黄涤岩是南安金淘的,二地相距不远。黄仲咸2008年过世后,黄涤岩被推举为理事长,继续将黄仲咸的精神在八闽大地发光发热。作为中国金融界资深人士,除了乡谊友情外,黄涤岩为什么会担任这个教育基金会的领头人呢?
黄涤岩1997年在香港回归仪式上
上世纪50年代初,黄涤岩在厦大读书时,常在校园里看到陈嘉庚戴着草帽、穿着白衫、拄着拐杖,在工地和工人谈笑风生的场景。1953年厦大毕业后,他被选调到中国银行总行工作,当时,陈嘉庚担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侨联主席。黄涤岩回忆,当年国家分给陈嘉庚一幢小楼,这位爱国侨领常常会约一些厦大学生到他住处聊天。
据《海丝商报》报道,黄涤岩回忆:有次,陈嘉庚下楼用闽南话对他们说:“你们说究竟是赚钱难还是花钱难?”学生一时没绕过弯来,有个同学轻声说:“当然是赚钱难,花钱还不容易。”陈嘉庚立即说:“你说的不对,赚钱虽不易,但只要你肯吃苦耐劳、勇于拼搏,总能赚到钱,只是钱多钱少而已。但花钱就不简单,关键是你把钱花在哪?这才是大学问。”
黄涤岩说,陈嘉庚几句简朴的话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他说自己几十年来一直在琢磨、深思、理解:“钱要怎么花,是门大学问,不光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国家都是如此。”陈嘉庚就是悟透了这个道理,才能把全部家产用来兴办教育,为国家、社会培养千千万万人才。
黄涤岩在香港回归关键时期,被国家委派担任中国银行副董事长兼港澳管理处主任,为香港顺利回归、稳定香港金融作出贡献。他说他自己很敬佩南安乡贤黄仲咸,黄仲咸年幼失学前往印尼谋生,上世纪50年代事业稍有所成就热心公益。上世纪80年代,他将海外资产逐步变卖,回到国内,并成立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他们夫妻立下遗嘱,作了公证,把全部家产注入基金会,如今,基金会资产已超10亿元。
黄仲咸80大寿时合影,图片来自泉州网
早年,黄仲咸携带妻儿游历欧美等发达国家,发觉外国人尊重他,却是把他当成是日本人。黄仲咸说:“国人在国外不受尊重源于穷,穷的根源在于愚,故振兴国运,强我民族,唯有从发展科技教育做起。”
1959年,黄仲咸受邀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国庆观礼。他目睹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的巨变,也看到了家乡落后的面貌,于是,在老家捐建了仙都小学,由此开启了他近半个世纪捐资公益的善举。
1990年,黄仲咸创建了南安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开始把慈善事业从“业余活动”变“人生职业”。1998年,在他事业如日中天时,毅然变卖海外所有财产回国。2004年,为了进一步扩大捐资助学的力度和覆盖面,创建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
“散尽万金投身慈善”对黄仲咸来说,并非偶然。黄仲咸共有六个子女。儿子黄湘江排行老三,现任黄仲咸基金会副理事长、副董事长,帮助父亲做公益事业。三子黄湘江说,父亲就是因为被当成日本人心中激愤不已,“国弱民受欺,国家一定要强大,这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的培养,于是,捐资教育成了他后半生的主要事业。”
黄仲咸之子黄湘江(右)代表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慰问贫困户
变卖海外家财后回国,2000年,黄仲咸定居厦门,专心做公益。2005年,黄仲咸再次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他和夫人戴子媛在厦门市公证处立下遗嘱,除了留给几名子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外,将其在海外打拼近70年积攒的财产(当时就价值5亿多元人民币)全部捐赠给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
作为家族二代,黄湘江起初对父亲的一系列决定不是很理解,慈善可以是全人类的,不一定非要回国?但父亲黄仲咸说他是中国人,他应该回到他的祖国。黄仲咸没让六个子女继承他的遗产,他的理由是做大事业赚大钱的,都不能过代。后来,黄湘江与他的兄弟姐妹也都能理解父亲那种“爱国奉献”高尚情怀,基金会在福建省内分9个大区开展助学金发放工作,黄湘江与其家族成员们都会去走访捐资过的一些地方,热心扶危济困。
值得一提的是,黄仲咸生前捐资建楼无数,却没有一座让人写上自己的名字,且大多以祖地“仙都”命名。直到他2008年去世后,基金会和受赠单位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慈善家,才将一些学校的大楼命名为“仲咸楼”。
如今,基金会资产已远超10亿元,历年捐赠金额超6亿元,赞助的贫困、老区学生无数人。黄仲咸为了基金会福利事业长期发扬光大,生前邀请了我省一些退休的老领导参加组建理监事会,黄涤岩也应邀参加,并在他去世后担任理事长。据黄涤岩介绍,黄仲咸生前出门坐飞机只乘经济舱,住普通旅馆,他常常对员工说:我们多节省一点,就可以多帮助些需要帮助的人。
黄仲咸一生勤俭节约,在黄仲咸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些他使用过的生活用品:一副缺了一片镜片的眼镜、一副只值几毛钱的劳动手套、一件穿了十几二十年也舍不得扔的衣服。其子黄湘江说:“我们周围老板的孩子都是穿戴名牌、出门豪车接送、头等舱,但我们没有名牌,出门也没有豪车,从来都是经济舱,我父亲也都是这样,他用行动告诉我们该怎么做。”黄湘江说,这样的家族传统在他的孩子身上也传承下来。
据黄涤岩介绍,黄仲咸八十大寿时,他却摆摆手说不要浪费,没有任何操办的意思;最后,在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反复劝说下,才同意拿出80元买了个生日蛋糕,才算有了点生日气氛。
千金散尽还复来!黄仲咸首创“金鸡母”捐助模式
受助侨眷向黄湘江(左1)和基金会表达谢意
黄仲咸6个子女中,至今尚没有一个像父亲黄仲咸那样创下大事业,特别是父亲的遗产他们也不能继承。黄仲咸曾对子女说:“你自己奋斗,我不管你。”当年他的理由是“40年来我从东印尼跑到雅加达,发现做大事业赚大钱的,都不能过代。”
黄仲咸6个孩子中,没有一个像黄仲咸那样创下一番大事业。纵然有家财万贯,他的夫人、他的6个儿女及子孙,也包括他个人都没有享受到,大手笔的钱全部投入到公益事业上。长子目前在香港做小生意,次子在印尼当货车司机,三儿子黄湘江继承父志,在基金会当副理事长,六儿子也是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从事公益事业;黄仲咸之女黄燕玉是家中老四,她与五弟目前在厦门。
对于子女们的未来,黄仲咸曾表示:“你自己奋斗,我不管你。”他的财富观及理由就是:“40年来我从东印尼跑到雅加达,发现做大事业赚大钱的,都不能过代。”黄湘江说,但凡有印尼大财团垮掉的消息传来,父亲会说“你看,垮掉了吧,有什么意思?我做的才有意思!”对慈善家、“南安陈嘉庚”黄仲咸来说,教育强国、公益事业才是千秋万代的恒久伟业,比“富过三代”更具传承意义!
2015年10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被授予“2015年中国消除贫困捐赠奖”。基金会理事长黄涤岩说:“黄仲咸教育基金会之所以成为全国十大获选单位之一,并非他捐款最多,而是他的精神高尚。”(顺带提一下,黄涤岩也是一个爱国爱乡、热心公益的人物,他,以父亲黄世伟之名,在南安金淘设立“南安金淘黄世伟教育基金”。)
黄仲咸在厦门必利达大厦办公室(图片来源泉州网)
位于厦门莲花的必利达大厦第32层的半个楼层,曾是黄仲咸的家,另外半层是基金会办公及员工宿舍。而他的卧室,仅10多平方,一床一桌一柜,还有墙壁的壁扇,就这么简单。为了省电,他生前舍不得装空调。
一时做慈善不难,可一辈子甚至长久做慈善,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如何“千金散尽还复来”,让慈善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呢?这里,还要提及黄仲咸首创的“金鸡母”捐资模式。“鸡母”是闽南话,就是母鸡的意思,黄仲咸他特立独行、想做的就是“鸡生蛋、蛋生鸡”。
当时,黄仲咸先后在厦门与家乡南安兴建两座大楼,都叫“必利达大厦”。为什么这么做呢?黄仲咸说:“我为教育公益事业养了两只“金鸡母”(厦门市必利达大厦和南安市必利达大厦)出租每年生益1100多万元资金,永久支持教育事业。”
早年在印尼,黄仲咸独资创办的银行,就叫“必利达银行”;也正是银行带来的丰厚利润,让他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亿万富豪。(注:在海外银行业,黄仲咸先后经营了大众福利银行、金环银行、椰佳特立银行、必利达银行,且均赚了大钱。)
三儿子黄湘江从18岁开始,就是跟着父亲黄仲咸在这家银行做事的,而且从基层做起,任劳任怨干了30多年。2004年,办理“基金会法人登记证书”的时候,二栋必利达大厦保守估计就价值3个亿,如今,随着多年来房价高涨,黄仲咸养的二只“金鸡母”更是身价暴涨。
“必利达”,是印尼语,是“灯塔”的意思。黄仲咸希望自己那两栋高耸的大楼,能够像灯塔一样为基金会的发展保驾护航,为福建家乡的教育事业持久发光发热!
泉州侨联与黄湘江等在厦门的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
“如果教育水平很低,(国家)哪里能够好?所以爱国爱乡一定要教育择先。把民族的质量提高起来,就要重视教育。”这是黄仲咸毫不犹豫地选择教育为主要资助对象的理由。
之所以创“金鸡母”捐资模式,黄湘江曾表示,父亲铆足了劲要爱国爱乡资助教育,但他也清楚自己的力量毕竟很有限,他的资产再大,但假如不能循环发展,总有坐山吃空的危险。于是,他从投资物业入手,靠物业的增值,将收取的租金用来维持基金会的日常运转。
值得一提的是,从商人的前瞻和嗅觉,黄仲咸很早感到厦门的地价一定会大涨;厦门必利达大厦,是1994年开工建设,工程历时8年。2007年,“2007中国慈善家排行榜”出炉,当时基金会秘书长林再发告诉病榻上的黄仲咸,“你是第七名,好样的!”白发寸头的黄仲咸只是眨了眨眼睛,嘴角仍然微微下咧。事实上,仅当时以“金鸡母”模式捐出的厦门必利达大厦就价值超3亿元,但排行榜仅按现金捐赠计算,并不计实物,否则黄仲咸可超过排名第一的黄如论,成为中国慈善第一大家。
顺带一提,黄仲咸存入“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外汇账户,完成捐赠过户手续之前,他捐出的是什么?11000两黄金!2006年4月20日,黄仲咸将自己11000两黄金,在香港中国银行兑现6458.10万元港币,后全部捐入基金会。21日,黄金价格下跌,当时黄仲咸像小孩一样开心,要知道相隔一天,差200万元呀!
为振兴家乡教育,不惜变卖家产,倾其资财,并把永久物产捐助公益基金,“养鸡生蛋”,以确保慈善公益资金能源源不断,生生不息;这样的模式创新,值得后人学习。事实上,多年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很多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积极回馈社会,注重参与公益慈善,也有不少家族企业掌门人也选择慈善信托,既能满足慈善心愿,又能实现财富传承。不管怎么说,只有不断创新慈善模式,才能从简单的“输血式”变“造血式”慈善,可长可久。
本文内容为一波说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