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取消公摊,套内计价,真的是偏向购房者吗?
01
掏空6个钱包还加上砸锅卖铁,好不容易买了一套100平的房,实际使用面积却只有70平。
走过小区的草坪,路过门口老王看守的保安亭,在往后余生,都要以这100平为基数,交各种各样的费用。
想想都觉得跟吃了六两苍蝇一样,难受得一匹。
甚至,连新华社都看不下去,曾经站出来指责道:公摊面积劳民伤财。
然后大佬有理有据义正言辞地声说:
既然国际上基本都是按套内面积计算房价,为何我国计算房价、物业费等都要包括占比颇高的公摊面积?职能部门治理房地产行业乱象之时,能否回应公众关于公摊面积乱象的关切?
02
是的,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住房面积都是按照套内面积进行计算。
换而言之,就是房产证上清清楚楚的100平,使用面积就是明明白白的100平。
但是中国就不一样了,有种买一斤海鲜,回家发现只有6两的感觉。
2010年,山东某楼盘的公摊系数超过了52%,100平米的房子,拿到手只有48平的使用面积,就好似,分明买的是三房,最后一看,尼玛,是单身公寓啊。
所以,这则新闻一出来就炸锅,大家也喜闻乐见。
那么这个有放风嫌疑的新闻,一旦成真,会给楼市以及购房者,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公摊,说起来是很大的,上到过道和小区的天空,下到下水道都可以算。
这个并不透明的领域之中,可操作的空间就大了去了,猫腻多得很。
之前在地产界有一个著名的公式:每一个小区所有房子的公摊面积加起来,一定会超过小区的实际公摊面积,所谓的1+1>2,在开发商的公摊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必须营造一个规范出来约束,这是大势所趋。
但是,千万不要觉得以后100平是100平就会占到开发商的便宜。
羊毛出在羊身上,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不过是政策出来之后,会换个法子去薅而已。
03
先给大家贴一张开发商成本构成表格:
成本构成中,其实并没有出现任何公摊字眼,哪怕取消公摊,于开发商而言,该建的该花的还是要建要花,少不了什么,对整体开发成本的影响不是很大。
建造成本不变,但是卖的时候,可售面积从套内+公摊缩减为套内以后,肉也不能少吃,怎么做文章,那便要看开发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要记得,开发商拿地盖楼目的,不是为社会主义国家做贡献,而是赚钱,他们是商人不是慈善家。
不过,取消公摊真正出台,难度很高,因为它牵扯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简单一个一手房和存量房双领域的计价规则就够折腾很久了,二手房的市场更是天翻地覆,毕竟房东们当初买的100平只有70几平了,缩水成这个样子,如何去评估,怎么算价格,也是大难题。
如此大的课题,如同当初的取消预售制度一样,从征求意见到政策落地,这个过程,往往有十万八千里。
普通的购房者需要明白的是,即便那一天真的来了,本质上,改变了计价方式,也不过是打酱油按瓶装还是按碗装的区别。
可能有人会想:所见即所得,无论如何,能得到一个心里安慰,能明明白白的知道面积是否缩水,一分钱买一分货,心里也舒坦。
只是,一分钱一分货爽是爽了,但你向往的一梯两户,可能从此以后就变成了一梯六户,甚至八户了。
——“老板,你的这个150一斤的螃蟹,怎么绑了这么多粗绳?”
——“不绑绳子的螃蟹,300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