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我出生在郑州,除了童年短暂地在许昌上了两三年小学,基本上也是在郑州长大的,在这座城市已经生活了三十多年。按说,自己的家在这里,应该可以说“郑州是我家”,但说实话,却并没有多么强烈的归属感。因为它的面目总是模模糊糊,它的性格总是捉摸不定,不能给人一个清晰的印象。
张翼飞 | 文
“郑州“名片”有多少?”
如果说,一个城市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名片”,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号称中部崛起的龙头,郑州先后也“印”了不少的名片:“二七名城”、“绿城”、“纺织城”、“商贸城”、“东方芝加哥”等等,而今,这些符号或已成为美好的回忆,或缺乏广泛的认同和影响,与之相关联的建筑、产品或人物,也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记忆。
只剩一座二七纪念塔,黯然立在市中心,淹没在周围一片商厦之中。
它曾经算是郑州人的精神之塔,但如今在展示郑州形象的时候,越来越多地被郑东新区的“大玉米”所取代,人们也早已忘记它所代表的纪念意义。于是,它只有落寞的伫立在那里,周围车水马龙、喧嚣不止,却往往无视它的存在,只有到了整点,它播放《东方红》乐曲报时才闹出点动静,但更衬托出它的苍凉和无奈。
文化学者范强长期在郑州任职,他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多次提及二七塔,作为地标建筑,它和郑州一样处境尴尬。范强在《一座塔与一座城》中写道:作为省会,郑州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地位反差明显,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环围中显得黯然无光。在外国人眼里,郑州市知名度太低,许多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座历史悠久的中国内陆城市。在中国人自己眼里,郑州市缺乏故事,缺少细节,缺少风情,缺少韵致。
他说,郑州应该塑造闪亮的城市名片,不管是历史的或是现代的,不管是整体的或是细节的。
“郑州,一个莽撞的小伙子”
作家齐岸青用另一种忧郁的笔触写道:“我们可以用浪漫瑰丽形容楚湘文化,用慷慨激越吟歌燕赵文化,用神奇诡异讲述巴蜀文化,用婉约清丽白描吴越文化……可我们很难概括文化之源的中原文化……缘由这种根性的失落和漂浮,郑州人在很多时间找不到自己的依附,就连与古老土地最为血肉相连的建筑也很少顾及城市的个性、特色。”
笔者所供职的《郑州晚报》,曾经邀请一些省会知名的专家学者,探讨郑州的“城市性格”,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郑州像一个莽撞的小伙子,敢想敢干,但一直没有长大。
我认为,郑州的不成熟,首先在于有一种“断代”的历史虚无感。
我去洛阳,洛阳朋友对自己城市的热爱溢于言表,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故事,虽然城市的发展让一些古老建筑也荡然无存,但盛唐的辉煌依然随处可见,比如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一言不发却倾倒众生。
我去开封,这里没有郑州的快节奏,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很悠闲,谁都知道这里曾是北宋的皇都,自有天然的贵族气息。就像人造景观虽然大都被淘汰,这里的清明上河园始终红火,因为它复制的是《清明上河图》中的真实场景,那副画卷烂熟于所有中国人的记忆,成为开封人的骄傲,也永远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
2004年,郑州被中国古都学会列入中国第八大古都,然而即便一个郑州市民,对此却很难有心理上的融入。古商城离我们太遥远了,触摸不到,只能感觉到一种敬畏和神圣感。
郑州之古年代久远,即便在教科书上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说法,如今郑州最老的建筑恐怕也不过百年,所以郑州虽然有历史,但很难让人切身体会到,产生不了深邃的历史感。同周边的开封、洛阳相比,郑州的古都历史,缺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从而导致这段历史长则长矣,却不那么清晰可辨。
作家赵富海在《老郑州》一书中写道:“也许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太久远了,居住在这里的人会产生一种迷失感,这种迷失感往往容易让人没了主意,心中没数儿,所以人云亦云地说郑州没历史。当然,为了慎重起见,又说郑州有历史也是中断的。”
事实上,郑州从商朝以后就再没有做过都城,连做中心城市的机会都很少,一直处于洛阳和开封两个古都的光环之下,直到建国前还叫郑县。河南省的省会是1956年从开封迁往郑州的,郑州也是个移民城市,外来人口远远超过“原住民”,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原来集中在管城区、二七区,由于老城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改造,本地人被分流到不同的小区去了,已不成气候。
“能记住的郑州特色,还有什么?”
这里没有“排外”,谁在这里都没有太长的历史,不信往上追三代,很少有本地的,所以谁也不会看不起谁。郑州人不势利,因为这是一个由毕业大学生、经商的、打工的平民组成的阶层,都没什么背景,埋头赚钱方能生存;郑州也没有“小市民”生存的环境,郑州人尤其是外地移民也挑郑州的毛病,但大多并不想走。
在这里虽然很难有主人翁的感觉,但也没有歧视,就像郑州的代表美食——烩面:碗大得像盆,里面放上山里的金针、海里的海带、平原上的羊肉,和宽面条一锅烩,兼容并包,虽无特色,但天南地北,都能吃的有味儿。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吧。郑州究竟还有什么特色能被人记住?
二七名城?现在即使到了“二七大罢工”的纪念日,也没有几个人能想起和二七纪念塔有什么关系了。
绿城?现在谁在这么称呼郑州,不管别人怎样,我首先就脸红了。
纺织城?棉纺路路上,几大纺织厂已经全部“沦陷”,都被房地产开发商占据了。
商贸城?即使在央视热播《商战》的时代,也不过是几家本土企业在"火拼",全国零
售企业百强中郑州没有一家。如今,亚细亚、郑百文几乎彻底地沦为记忆。
东方芝加哥?航空港确实初具规模,但想和美国那个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相比,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我们都无法望其项背。
“郑州,我希望来过的人别说你脏”
所以,多少年来,对郑州的评价,定位永远是“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所以,现在的郑州人,就像一群才入住一个毫无特色的新小区的居民,互不相识,极少沟通。既没对小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也没对小区有多少自豪和回忆。
他像中国式家族排行中间的孩子,不如长子有着继承家业的天然地位----如北京;也不如天资聪慧的孩子总能得到家族的重视-----如沿海城市,特别是上海、广州;更不如最小的弟妹,能得到全家人的宠爱-----如深圳、珠海等特区城市。
他非常努力,不乏包容,却先天不足,缺少创新。他还是那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满腔热情,却缺乏理性。他急功近利地想加入“贵族俱乐部”,却不知道真正的贵族是需要前赴后继,耐心培育的。
这就是“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是郑州”的顺口溜,流传了几十年,依然有现实意义的原因。
这就是虽然承办了高大上的上合会议,我们依然给人“屌丝”感觉的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路段已经十几连塌,但一场暴雨后,依然会再度塌陷的原因。
那么古老而又年轻的郑州,最终将会形成什么样的个性呢?
这是政府决策层的事,也是老百姓的事。一座城市的性格养成,归根结底,还将由居住在城市里的老百姓汇聚而成。
我们不能总是诟病这座城市,而当他真正需要建言献策时,却又一言不发;我们不能总是骂“天天挖沟”,而事不关己时,又高高挂起;我们不能总是说这座城市没有历史,当拆迁中发现的文物遭到破坏时,又熟视无睹;我们不能遇事总是说“中、中、中”,当这件事不发声、不追责就可能对郑州的发展不利,我们也应该斩钉截铁地说“不”!
最后,想用自由音乐人子芙的歌曲《郑州》的歌词作为本文的结束:
在你身体里生长,像根小草一样
在你肩膀上飞翔,像个小鸟一样
郑州,郑州
我爱你,我爱你
我希望你像,蓝天一样
我希望你像,白云一样
我希望你像,鲜花一样
我希望来过的人别说你脏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
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