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财经要闻 >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如何避免被“飞单”?可通过查询“验明正身”-飞单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如何避免被“飞单”?可通过查询“验明正身”-飞单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

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青年时报 记者 陈文婧

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早已是大众投资的普遍方式,不过这其中也存在一定风险。日前,发生在华夏银行北京公主坟支行的一起理财产品“飞单”案,引起热议。判文书网公布的民事判决书显示,该行客户经理向43名银行客户私自销售非银行组织销售的理财产品,给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5000余万元。根据终审判决,该银行被判在20%的过错程度范围先行承担赔偿责任。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飞单”现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如何避免“飞单”?

买卖信息不对称 留下“飞单”空间

银监会曾指出,银行业案件频发,多与银行从业人员内外勾结、违规操作相关,暴露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从业人员行为管理不足、部分从业人员行为缺乏有效约束等问题。杭州一位银行人士告诉记者,所谓“飞单”,是指银行工作人员在销售银行理财产品时,将第三方的理财产品销售给客户,从中获取好处,常见的第三方一般为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银行内部对“飞单”行为也是严厉制止和打压。

不过近年来,银行“飞单”现象并不少见。例如2014年,某股份制商业银行龙江支行理财经理飞单5000万元;2017年,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北京分行下辖航天桥支行涉案人员销售虚构理财产品飞单,涉案金额约16.5亿元;2018年,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商丘分行行长何凯以办理银行业务需要资金为由,非法集资108.46亿元,造成投资者损失4.55亿元。

据了解,为了整顿这一现象,监管层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规范银行行为,如《银行业金融机构销售专区录音录像管理暂行规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专区“双录”,即设立销售专区并在销售专区内装配电子系统,对自有理财产品及代销产品销售过程同步录音录像。

业内人士表示,“飞单”现象多发主要是因为银行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而在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建立之前,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也不对称,这给一些人留下了犯罪的空间。一旦出现风险,投资者就会面临损失,挽回往往比较困难。

银行难逃主体责任 可通过查询“验明正身”

分析人士称,从近两年监管披露的银行罚单和法院判罚书不难看出,国有行、股份行银行员工私售理财案件屡见不鲜,银行内控频频失守。虽然部分投资者为追求高回报自身存在一定责任,但事情毕竟发生在银行员工和银行办公环境之内,银行也难逃监管不力的责任追究。

而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购买前则需要了解更多产品信息。一名微博网友表示,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总跟着长篇的说明书,很多人一看就晕了,一是不知道往哪看,二是不知道该看什么,三是有的条款根本看不懂,似懂非懂的就购买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银行理财产品会有自主发行和代销两种途径,如果该产品为银行自主发行,那么风险一般较小,而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风险则比较大,尤其是一些挂钩股票的“理财产品”,投资者需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风险,谨慎购买,尤其不能以过往业绩来判断产品最终收益率。

此外,还可以通过两种方法验明理财产品“正身”。根据银行产品编码,查询是否是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凡是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均具有唯一的产品编码,消费者可依据该编码在中国理财网查询到产品信息,银行代销产品则可通过银行网点公示的代销产品清单查询;关注购买产品的资金是否汇入银行账户。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均须通过柜面或自助渠道进行认申购操作,但凡被要求向其他账户转账或汇款的,就要提高警惕,并注意查看业务办理回执中的汇款账户明细。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