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摘要:统计局公布2016年6月房地产行业运行数据,从单月数据看,不论是销售面积还是销售金额,同比都在回落。楼市景气现象将要结束了吗?
销售因何回落?——一线干预措施+企业心态变化
2016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4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7.9%,增速较前5月回落5.3个百分点。销售额4.87亿元,增长42.1%,增速回落8.6个百分点。从单月数据看,不论是销售面积还是销售金额,同比也在回落。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单月同比分别增长了14.6%和20.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和各地房管局的登记数据是可以互相验证的。2016年6月,30个大中城市月平均销售面积同比增长仅为13.2%,比2016年5月份26.2%的增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其中,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销售面积分别同比下降15.1%,上升24.5%和上升13.8%。一线城市销售面积同比下降,二三线城市占比提升,也造成销售均价下降。统计局数据也显示,2016年6月销售均价的同比增幅有所放缓。
2016年7月的销售同比增速可能继续回落。30个大中城市在2016年7月上半月的日均销售,比2015年7月的日均销售只同比增长了5.0%。同样的,一线城市销售还在明显环比回落,二三线城市销售环比稳重略有下降。
分析认为,并不是因为按揭贷款收紧,造成销售同比增速的下降。2016年6月,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基本类似按揭)5639亿元,为历史新高。这里拿每个月新增的按揭贷款/每个月的销售额作为杠杆率。由于销售统计和按揭贷款的发放有季节性特征,因此这里用12个月移动平均去计算模拟杠杆率。
通过模拟计算可得出,2016年6月的模拟杠杆率达到39%,来到今年以来的高点。未来,预计商业银行对按揭贷款投放仍充满热情。可见,销售面积同比增速的下降,并不是因为按揭贷款收紧。
分析认为,销售的同比增速下滑,首先是因为一线城市的行政调控政策,尤其是深圳和上海延长限购年限的政策。其次,则是因为房价上涨一段时间后,累积需求得到释放,消费者不可能接受房价不断快速上涨。可企业资金链明显好转,且原材料价格昂贵(一二线城市地王频出)开始追求一定的毛利。可以看到,最近企业的推盘有所减少,但去化率其实并不低。
热销基础仍然存在,预计八月后销售将有起色
市场的观望气氛并不十分浓厚。根据中原报价指数,一线楼市的业主和二手房经理人的信心都有所恢复。
尤其是,相关分析人士认为按揭贷款利率仍在低位。根据融360的统计,6月中国首套房平均利率为 4.48%,继续走低。其监测银行中优惠利率占比 85.3%,较上月增长 1.5个百分点。企业虽然在三季度推盘可能并不多,但相信不会放弃9月份重要的推货窗口。一线城市资源虽然稀缺,但企业并无理由在三四线放慢去化速度。
开发投资热情有所回落
2016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6631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比前5个月回落0.9个百分点。2016年6月单月,开发投资增速为3.5%。
2016年上半年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0%,降幅持续收窄。一二线城市土地市场热情高涨,三四线冷清的土地市场,逐渐也有人问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也有所放缓。2016年前6月,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14.9%,比前几个月同比增速明显下降。2014和 2015年土地购置面积的持续下降(分别同比下降14.0%和 31.7%),也会影响到新开工的增速。到 2016年6月,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94.4,比5月份回落了0.08点。这是今年以来,国房景气指数第一次出现下降。
楼市景气并未结束,稳健走势有利资源重估
分析认为,热销的根基——较低的按揭贷款利率环境并未发生变化,短期也并不会发生变化。如果热销的局面大体不变,则我们认为开发投资增速也并不会大幅回落。
销售好坏,投资增速高低,对于地产股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悲观者可以认为,销售增速难再超预期,按揭贷款创下历史新高后增长乏力。乐观者也可以认为,稳定的销售和投资,会起到缓和政策压力的作用。银行大规模发放按揭贷款,则明显有利于开发企业回款。
所以分析认为,问题的关键还是地产板块对于增量资金是否具备吸引力;板块是否还有其他催化剂。目前来看,由于部分公司股息率达到4%左右,保险资金持地产股的比例的确在逐季上行,地产企业对于增量资金是有吸引力的。国企改革加速推进,也的确为行业增添了新的催化剂。尤其是“合并同类项”式的改革,为地产国企打开了发展的出路。有关分析认为,至少2016年年内行业景气并未结束,地产企业可以维持不错的利润增速,资金链也高度安全。
(报告来源:中信证券)
2016博鳌房地产论坛组委会联系方式:
电话:020-22375222
E-mail :boao@guandian.com.cn
2016博鳌房地产论坛问卷调查暨注册表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填写
更多内容,尽在观点指数
全面数据资讯 | 深度研究分析
长按二维码关注观点指数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