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原文——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一方面?”
孟子说:“我了解言辞,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请问什么叫作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就难以说明白了。它作为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伤害,它就会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气,必须与义和道相匹配。如果没有义和道的配合,它就没有力量了。它是义在内心一点点积累所产生的,不是一两次行侠仗义就能取得的。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它就没有力量了。我之所以说告子未曾了解义,就是因为他把义看作外在的东西。要时刻把养气的事放在心上,不要中途停止;心中既不要忘,也不要用外力快速助长,不要像宋人那样。有个宋国人,担心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弄得很疲倦地回到家里,告诉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跑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普天之下,不拔苗助长的人是很少的。认为养气不见效而放弃的人,就像那不锄草的懒汉;而违背规律快速助长的人,就像那拔苗助长的宋人。这样去养气,不但没有好处,而且会妨害气的生长。”
好了,看完这个对话,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孟子的浩然之气的培养吧。
1,浩然之气——大勇
勇气,就是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它不仅能让人超越平庸,走向成功,许多时候还能救人于危难之间。
而孟子的主张是,养浩然之气前,先培育自己的勇气,即勇敢面对外界的一切的那种担当和道德义务。
如果不讲勇气,浩然之气,就很难得到全面的理解。
冯友兰认为浩然之气就是勇气的一种,明显一点说,就是士气,一鼓作气的气,但比这二者的境界和层次都要高。也可以理解为内含的守气,浩然之气与守气,同为勇气,故性质无甚差别。所异者,浩然之气是大勇。大勇是就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的总和来说的,不能脱离这些层面。
浩然之气,不仅囊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更囊括了人与宇宙,可以说,有了孟子所提倡的大勇,谁都可以堂堂正正的在社会中做一个人而无所惧,有了浩然之气,就可以堂堂正正的在宇宙中间做一个人而无所惧,所以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塞于天地之间的气息,无疑是最接近于天地之境界的了、
2,浩然之气怎样养?
孟子说:“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中间少了一点,就没有勇了。此所谓道”和“朝闻道”“志于道”的道一样,也就是对于字宙人生的了解。
“义”即道德行为。所以浩然之气,一方面要有对于宇宙人生的了解,一方面要力行对于宇宙社会所有的义务,即道德义务。而且要常行此义,故孟子说:“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于此可知浩然之气,是多种道德行为相集合自然生出来的。
孟子的这种养气的方法,和曾子的守义有点相似,他怎样守义,所自反而缩,風千万人吾往矣。”所不同者,曾子的守义,是就一件一件的事而言。孟子的集义,是就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境界层面来说的。
照曾子的理解,事情来了,看是不是我有理,如果我无理,我必退避三舍,如我有理,那么虽千万人我往矣。孟子集义的方法,乃是今天做一点道德行为,明天做一点道德行为,集许多道德行为,自然生出的心理状态,就是大勇,也就是浩然之气,人间正气。
再有一点,曾子讲的大勇,还是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说,孟子的洁然之气,乃是就人与字宙的关系而言,所以集义与守文虽有点相似,而成就有高低之不同。一个是道德境界,一个是天地境界。大家稍一思考就会明白,孟子的浩然之气的境界更高,面向的范围更广。
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感不忧不惧,就是不动心。不过孔子此言是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说。
孟子的勇者不惧,则配义与道,比较起来境界和层次要高了一点。所以孟子说:能上下与天地同流,这个和“同天”的意思一样了。意思就是,有浩然之气的人,精神上可以塞于天地之间,这点还可引用孟子的另段,以证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不同。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照这段意思,所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不能说不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能说不刚,但不过是道德境界的大和刚,而不是至大至刚。
浩然之气是就人与字宙的关系说,有浩然之气的人,当然也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是其意义就不同了。具有这种境界的人的精神是塞于天地之间,上下与天地同流的。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先秦儒家亦说到天地境界,道家对孟子的批评是错误的。不过孟子所用得到天地境界的方法,是由于集义,而不是守义。由于实行道德行为的目的和境界不同,所以后来的道家对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分际也不是很清楚。与孟子的浩然之气相比,可以说,他们的高明还差了一点,算是高明,但不能算是极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