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据相关爆料,8月31日,华为将在德国柏林IFA大会正式发布麒麟980处理器,而这将是全球首款采用7nm制程的移动终端芯片。得益于先进的制程工艺,麒麟980无论是处理速度还是运行功耗,将得到质的提高。
在CPU上,将采用全新架构Cortex-A76 ,A76比起10nm的A75架构在性能上可提升35%,功耗可降低40%,机器的学习速度可提升四倍。
在GPU上,将正式启用华为多年来自主秘密研制的的GPU架构,理论性能将是高通骁龙845 Adreno 630 GPU架构的1.5倍,还将加持第二代GPU Turbo技术,真正解决麒麟系列处理器“GPU不行”的这个老大难题。
此外华为还将带来全新的NPU独立单元,这也意味着机器的AI实力、智能识别能力将会得到大幅提升,继续扩大与其他竞争对手在处理器AIE技术上的优势。
毫无疑问,麒麟980的问世将是国产芯片研发的“一大步”,但就目前总体情况而言,“中国芯”研发之路依然艰难。
“做芯片,没有钱万万不能”
根据Semiengingeering网站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8nm节点上开发芯片的费用仅需5130万美元;到了16nm的节点上开发时,所需花费几乎翻了一番,达到1.063亿美元;而到了10nm制程芯片的研发时,研发费用达到1.74亿美元。照此推算,此次华为研制7nm制程的芯片,费用在3亿美元左右;而在下一代更先进的5nm制程工艺时,研发费用将会激增至5.54亿美元。
然而这些巨额的费用还仅仅是芯片IP授权、架构、验证等方面的花费,并未包括确保产能的晶圆厂建设投资的费用。据此前台积电表示,未来生产3nm制程芯片的晶圆厂建设投资费用或可达200亿美元。
动辄以数亿美元计算的研发费用,这是桎梏着“中国芯”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毕竟能一下子祭出如此大手笔资金的国内厂商,屈指可数。
“做芯片,就算有了钱,也不一定能成功”
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小米算是一个,至少现在来看,小米并没有成功。2017年2月,小米首款自研处理器“松果澎湃S1”的问世,可谓引发国内手机行业的一次“地震”。
据小米方面表示,松果处理器于2014年秘密立项,当年10月正式成立松果公司,并通过携手大唐得以跳过了研发处理器的门槛,缩短了设计周期,斥资巨额资金后,仅仅28个月就完成了芯片从研发到量产的全部流程。这段经历,用发布会上雷军的话说就是“九死一生”。
当时这款理论CPU性能媲美高通骁龙625、GPU超过华为麒麟655、整体性能超过当时市面上一众中低端处理器的“松果S1”,却受累于落后的28nm制程,发热严重,导致全部性能发挥不出来,搭载这款处理器的小米5C在销量上完完全全“扑街”。
从这不难看出,“制程”是影响处理器性能发挥的最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对研发技术要求最高的一部分,此前联发科“曦力”处理器没有解决制程技术,一直被高通骁龙稳压一头,如今先进的制程工艺技术已被苹果、高通两大厂商牢牢把握,也正是受制于技术的原因,导致松果S2迟迟不见踪影……
因此,华为麒麟980问世固然可喜,但“中国芯”要自主发展仍前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