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朱丹丹 单美琪 北京报道
近年来,消费金融作为拉动消费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发展十分迅速。
在消费金融这片万亿蓝海中,参与者不仅有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与银行的合作模式也逐渐成熟。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第三方支付等各类平台聚合生态趋势明显,消费金融领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其中,以BATJ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们也前赴后继步入“战场”。从度小满获得消费金融牌照开始,巨头们的消金生意已被“提上日程”。但是重金拿下消费金融牌照后,是否会弯道超车的决定因素还有很多。
值得肯定的是,如果消费金融牌照批筹提速,或将吸引更多的行业巨头入局,在互联网和金融科技巨头的深度参与下,消费金融业务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伴随行业间竞争加剧,开启下一个新纪元也将成为可能。
追逐
从2014年开始,BATJ先后进入消费金融领域。2014年2月,京东推出了京东白条;同年12月,阿里推出了“花呗”;2015年4月,百度推出了“百度有钱”……
彼时起,人们谈到互联网巨头们的消费金融业务,首先想到的是阿里旗下蚂蚁金服的“花呗”和“借呗”、腾讯的“微粒贷”、京东的“白条”以及百度的“有钱花”等明星产品。
实际上,在BATJ玩家中,腾讯才是最早试水消费金融领域的,也相继推出了微粒贷、微车贷、微装贷等相关产品。
2013年10月,腾讯旗下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获批成立,主要为腾讯旗下电商平台的客户提供小额经营、消费信用贷款等服务;同年,腾讯与中信银行进行了微信虚拟信用卡的合作计划,腾讯发起设立微众银行。
2015年5月,腾讯推出的微粒贷市场占有率创新高,而与它同视为现金贷领域传奇的还有蚂蚁借呗。如今,后来居上的阿里已经在消金领域坐稳了第一把交椅。
就在腾讯推出微粒贷的前一个月,蚂蚁花呗正式上线,随后,阿里又相继出现了借呗、天猫分期购、蚂蚁小贷、口碑贷等众多金融产品。通过蚂蚁金服聚焦于用户的消费金融领域以及场景化消费金融产品花呗和无场景化消费金融产品借呗和征信体系芝麻信用的联合应用,阿里线上消费金融体系已趋于完善。
京东“白条”的诞生早于花呗,是业界第一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作为消费金融产品中的爆款,“白条”时代数字科技能力的积累也启示了京东数科从“金融”向“数科”的进化之阶。
2013年11月,“白条”产品原型设计完成;2014年2月14号,京东白条正式上线,“白条”迅速成为线上消费的热词;2015年,京东数科又先行一步,在“白条”的基础上诞生了“小白卡”,引领了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开放融合的潮流,也为后来的数字化全面开放埋下伏笔。同年,京东数科于国内首次提出“金融科技”概念,让金融归金融,科技归科技。
而作为BATJ的“排头”,百度金融的发展稍显滞后。众所周知,场景是互联网巨头的又一个优势,在消费金融领域,这个优势更加明显。不可否认的是,百度在场景上面吃了不少亏。
2015年底,百度金融成立,其主要业务包含消费金融、百度钱包、互联网银行等多个板块;2018年4月,百度宣布旗下金融服务事业群组正式完成拆分融资协议签署,拆分后百度金融将启用全新品牌“度小满金融”,作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独立运营。
虽然业内分析度小满所提供的信贷业务尚不足百度生态内的1%,增长空间仍然巨大,主要原因在于度小满更多的是依托于与外部场景机构的合作,本身并没有切入优势场景。而阿里的“花呗”和京东的“白条”借助各自平台的电商场景,腾讯的微众银行借助移动社交场景引流。
“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有阿里、腾讯的容量,专注很重要。”姗姗来迟的360在消费金融领域所取得成就也是可圈可点。
与分期电商一贯“大而全”的策略不同,360金融布局消费金融的拳头产品360分期选择的是分期产品中销量最好的品类杀入电商市场,瞄准的是年轻一代用户群体。其中,360金融投入分期电商重要的是打通消费场景,形成闭环,通过用户在360分期平台上的消费记录作为重要的征信数据来源。
就自有品牌而言,百度有了度小满,京东拆分了京东数科,阿里孵化了蚂蚁金服,而腾讯,除发起设立微众银行外,仅设立了FiT线,到底姓Fin,还是姓Tech也很难说,所以一直没有明确的金融业务品牌,消金业务也很模糊。
争夺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消费金融市场万亿级蓝海的到来,在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浪潮下,无论是消费模式还是消费领域都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消费升级的时代,消费金融将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数据显示,未来4年,消费市场将持续扩张,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72万亿元,消费金融市场规模预计超过12万亿元。
另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18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9.7%,对经济的贡献率从去年的58.8%提升近20个百分点,至77.8%。另有《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数据表明,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已由2010年1月的6798亿元,攀升至2018年10月的84537亿元,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在过去的一年,场景争夺更加白热化,垂直领域分水岭显现,消费金融行业也步入洗牌期,巨头之役激烈胶着。流量、场景、风控成了巨头们制胜的关键词。为了争夺消费金融这块大蛋糕,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使出浑身解数。
“消费金融的决胜之口即在于场景之争。”来自BATJ阵队的一位资深从业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说,“相较于过去单纯追求流量,零售渠道的客户粘度普遍较高,拥有真实的消费场景不仅可以实现金融产品与消费场景的无缝连接,还能更有针对性地把握用户需求形成差异化服务,培养较高客户的忠诚度。目前,消费场景呈现小额化、分散化趋势,消费金融正从传统逐渐向创新、大众发展。”
例如,京东和阿里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各自的电商平台有着大量的用户流量,而用户逐渐将使用“京东白条”或“芝麻信用”付费变为习惯。
当然,除了营销打法上的花样,科技赋能也是未来制胜领域的一大“法宝”。例如,360金融以其强大的风控能力、数据积累和处理能力将数据智能技术可拓展的应用场景进行了细分,通过开发滴答、未来集市等产品的不同应用场景,赋能多元产业,全面覆盖不同场景下的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巨头纷纷参与消费金融业务,极大的改变了年轻人消费升级的问题。”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目前,BATJ、360等互联网巨头在消费金融领域布局产品期限和利率相似、人群定位相同、差异化较小,竞争激烈,基本上是在抢夺被银行忽视的蛋糕,也是对原有的流量进行变现。
王诗强进一步分析说,具体来讲,这些互联网金融巨头产品期限均在1-24期为主,随借随还,提前还款无违约金,产品定价年利率7%-24%,客户群体基本上是80后、90后,申请基本上也是手机上操作。
而不同的点在于,阿里、360金融等通过助贷进行放款,资金来源于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由后者承担,腾讯等是直接通过微众影响进行放款,通过同业拆借、联合放贷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但是其需要承担主要风险。
“综合来看,不管是以助贷机构、银行、互联网小贷还是消费金融公司开始消费金融业务,本质上差别并不大。”王诗强对记者表示。
成长
事实上,消费金融在中国发展已经接近8年的时间。这八年来,持牌的“正规军”与互联网巨头们的目标群体边界也在逐渐变得模糊。
以BATJ为首的互联网公司,依托电商和社交场景与消费金融,通过大量用户数据以及流量运营上的优势,或将逐步覆盖“正规军”的部分细分市场。
另一方面,虽然大佬们的消金业务规模已经逐渐拉开了距离,但是在彼此追逐的同时,也在各自成长。
从近期来看,获得消费金融牌照成为了又一分水岭的开端。
5月16日,银保监会黑龙江监管局发布批复,同意哈尔滨哈银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由10.5亿元增加至15亿元。在此次增资中,百度旗下的度小满(重庆)科技有限公司斥资4.5亿元持股30%,位居第二大股东。
今年以来,百度成为BATJ等互联网巨头中首先拿到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继百度之后,新浪也紧随入局。
6月24日,包银消费金融获批将注册资本由3亿元增加至5亿元人民币,微梦创科网络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出资2亿元,成为包银消费金融新股东。
资料显示,微梦创科网络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10月,注册资本1.8亿美元,为微博网络(香港)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曹国伟为新浪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微博董事长。
另外,从蚂蚁金服和腾讯通过持股邮储银行间接持股中邮消费金融可以看出,参股消费金融牌照成为当下互联网流量公司流量变现、快速跑马圈地消金市场的重要战略布局之一。
业界认为,尽管BATJ早已各自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但各家的消金业务实质上仍是网络小贷。不同的是,度小满金融入股哈银消金不仅曲线获得消费金融牌照,更意味着百度已经比其他互联网巨头们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以来,政策层面也开始鼓励发展消费金融。2018年8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提出要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2018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2019年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了20条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措施。
所以,就消费金融发展态势来看,持牌消金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有望呈现稳定发展的局面,行业内机构竞争加剧成为必然,而一些非持牌消金的行业头部机构也在不断地加速入局。
记者注意到,除了BATJ之外,互联网的第二梯队TMD(今日头条、美团、滴滴)也虎视眈眈着消费金融市场。其中滴滴、今日头条已经联合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相继推出垂直领域的借贷产品。
未来,随着传统银行、持牌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互金小巨头等加速入局消费金融,优质客群被瓜分后,后入局者或将面临进一步下沉到长尾人群,甚至覆盖征信记录缺失或者风险较高的群体,不仅风险成本和风控难度会越来越大,消费金融领域的严监管态势也将成为更大的挑战。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