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本报记者 李 冰
当我们打开手机支付宝转账付款“浇水种树”时,在河南省兰考县,种植户们也在熟练地打开手机支付宝,轻点屏幕获取资金,栽种作物。
往前推几十年,兰考频遭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侵袭,农业发展环境恶劣,直到2017年才摘掉贫困的帽子。
2016年12月份,兰考县获批全国第一个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包括蚂蚁金服等在内的多家金融科技公司来到这里,运用大数据等最新金融科技手段推进当地发展。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深入兰考县,实地探访蚂蚁金服的金融科技服务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在支付宝上贷款:
从担心到习惯
从兰考县到三义寨乡南马庄村,大概需要半个小时。过去,由于盐碱、内涝等原因,这里一度非常落后。从1963年焦裕禄书记到南马庄村,带领村民改良土地,已经过去了50多年。如今,这里已是另一番景象。
与村子面貌一同发生变化的是这里的村民们,他们渴望借着时代的东风前行,让日子变得更好一些。
29岁的彭嘉伟是南马庄村的一名养鸡户,养了4000只肉鸡。这是他们一家人所有的收入来源。
彭嘉伟告诉《证券日报》记者,2013年,由于父亲生病,家里存款全数用尽。夫妇二人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然而日子并没有得到好转。
“后来,南马庄村合作社建立了资金互助部,可以帮助解决农产品销路等问题。我觉得这是个机会。”彭嘉伟说。
然而,等到鸡舍建好后,彭嘉伟又面临一个新问题:养殖业对资金流动性要求很高,因为需要不断购买饲料以保证肉鸡质量。彭嘉伟也考虑过银行贷款,然而,当急需周转资金时,“远水解不了近渴”。
就在彭嘉伟一筹莫展之时,兰考县普惠金融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到南马庄村来宣传蚂蚁金服的普惠金融产品“旺农贷”。
抱着试试的态度,彭嘉伟在支付宝上进行了申请。令他想不到的是,2.4万元的贷款申请不到两分钟就到账了,日利率0.05%,按日计息。
当初的尝试,如今已经成为彭嘉伟创业路上资金周转的主要渠道。
大数据风控让贷款秒落地
一直以来,涉农贷款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都是“硬骨头”,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风险与成本高企,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农村价值链的数据断裂。
如今,在南马庄村,像彭嘉伟这样使用支付宝贷款的农户还很多。而这项服务早已经嵌入了支付宝兰考城市服务的页面之中,为当地农民提供不同额度和利率、随借随还的信用贷款。
在贷款户轻点屏幕获取贷款的背后,是金融科技公司艰辛的数据积淀与“硬碰硬”的技术闯关。
对此,兰考县副县长王彦涛印象深刻。
他对《证券日报》记者说,“当时我们给蚂蚁金服提了一个合作方向,在互联网上没有任何信息积累的情况下,照样给农民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
在很多农民都没有互联网服务数据的条件下,蚂蚁金服大胆创新,运用大数据服务农村金融实践,针对农村地区不同客群推出“数据化产融模式”。与此同时,为了对农民申贷进行合理性评价,风控专家们经常走到田间地头,蹲点各类养殖场,走访大量农户和农业企业。
“风控模型必须要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不同农产品市场行情的变化,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基于这个地区历史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数据的变化,同时预测市场价格的一些波动变化。”蚂蚁金服农村金融风控技术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基于农村消费者和小型经营者客户基数大,单笔资金需求小等情况,蚂蚁金服开创“数据化预授信模式”,将大数据技术充分运用于风险授信决策,为这类客户提供无需抵押物担保的“310”信贷服务。
据了解,在这套模式下,蚂蚁金服已经与17省份超过50个县域政府推进合作。
在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下,包括蚂蚁金服等在内的一大批金融科技公司正在重塑涉农金融的风控模式,让无形的金融风险更加可识别、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