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昌邑检察
尚德 崇法 求实 为民
关注
序
今天,这样一条新闻刷爆了朋友圈:
公安机关成功侦破一起特大规模的数据窃取案,本案涉及三家信息科技公司,公司几名主要负责人涉嫌非法窃取用户信息30亿条。
30亿条!!
想想都让人吃惊。
幸亏公安机关及时破案,否则,不知犯罪分子会利用这些信息制造多少诈骗案件,不知多少无辜的人会因此家荡产、陷入无穷的痛苦中。
说起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安全隐患,那也算是罄竹难书。
获取个人信息,
骚扰电话响不停
“您好,请问您有意向购买商铺吗?”
“您好,我们是某某培训机构,请问您有意向给报孩子小升初辅导班吗?”
“您好,我们今天开业,正在举办活动,您今天过来有精美礼品相送哦。”
“您好,我们是招银贷款平台,请问您是否资金周转的需要?”
……
一天几通甚至十几通推销电话,
已经是很多人熟悉的生活常态。
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
正是个人信息的泄露才使我们处于铺天盖骚扰电话的“围攻”中。
还有,
越来越多的案件表明,
信息泄露带来的不仅仅是骚扰,
还有更为恶劣的诈骗犯罪。
盗用个人信息,
注册滴滴骗取巨额补贴
近日,江苏连云港市中院对一起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案进行宣判。此案中,裴某、曹某贩卖17万余条公民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驾驶证、银行卡号等内容。林某、吴某、张某、吕某等人则分别大量购买,用于注册滴滴出行司机端等方式非法获利,几人利用非法得来的个人信息骗取滴滴补贴款高达百万余元。
除骗取滴滴补贴款外,还有人用非法购买的个人信息用来在中国银联网及各类理财网站注册用户获取红包,并将红包用于购物或者提现,或是在美团、糯米等网站上注册新用户获取优惠券赚钱。
掌握个人信息,
精心设局骗取钱财
这类案件往往跟“电信诈骗”密不可分。
2016年夏天,“电信诈骗”通过“徐玉玉案”在民众中彻底引燃,枉死的徐玉玉给每个人上了一堂普法课,人们对骗子咬牙切齿,对类似的诈骗手段也更加谨慎、提防。据有关数据统计,“徐玉玉”案后,全国的“电信诈骗”案件急剧减少。“徐玉玉案”还入选当年最高法“2017年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更说明了“徐玉玉案”在唤醒公众警惕意识、推进司法改革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随着人们防诈骗意识的增强、相关防诈骗体系的完善,骗子就真的会偃旗息鼓、就此收手吗?
答案是否定的。
看网上这形形色色的诈骗案件报道,我们就知道电信诈骗依然层出不穷,骗子们仍潜伏在人群当中,利用非法获得的个人信息,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骗人们入局,如果不加以防备、小心提防,还不知会有多少人上当受骗。
无论是利用个人信息骗取滴滴补贴款,还是“电信诈骗”,个人信息泄露都与诈骗密不可分。那么,这类案件适用的法律条款有哪些呢?普通人又该如何防止信息泄露,跳过骗子精心设置的“陷阱”呢?
普法小课堂:
被判处诈骗罪、侵犯信息罪的法律概念是怎样的?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非法盗用、买卖他人信息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就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通过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
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通常认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诈骗罪、信息亲犯罪将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 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我们应如何避免自己的信息泄露?
黑客和行业“内鬼”是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源头。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不断增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不要轻信或轻易将
个人信息提供给无关人员;
网络购物要谨防钓鱼网站,
妥善处置快递单等
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
身份证复印件上要注明用途
不在网上透露个人信息
慎用公共场所免费WiFi
不要点击不明网址链接
不要轻易运行来历不明的软件
及时给电脑和手机系统加装补丁
安装并及时更新安全软件。
只有将这些自身防范工作做好,才能防止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侵害造成损失。
发现自己个人信息被盗用后应如何维权?
我们的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向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协、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
2.向公安部门报案。个人在被骗后应及时到公安机关报警,寻求公安机关的帮助,以减少或挽回损失。
3.向侵权人索赔。消费者还可依据《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通过法律手段进一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
好啦,今天的普法到这里就结束了。最后,昌小检再提醒大家一句:在信息化的时代,个人信息的泄露几乎是家常便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增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防微杜渐,万不可因一时马虎导致信息泄露。万一发现自己的信息泄露了,也不要觉得没有什么损失而置之不理,要及时报警,把犯罪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你的报警说不定就防止了下一起诈骗案件的发生呢?
制作|昌检新媒体
长按关注昌邑检察
用每一篇推送
为您传递法律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