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今天,度母日记编辑部带您继续寻找历史遗迹,佛绘珍品。这一站,来到山西资寿寺。
资寿寺,俗称苏溪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0公里处的苏溪村西侧,距离灵石县城约8公里,距离静升王家大院约5.7公里,距平遥古城37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去看一看。
寺院坐北朝南,筑在北纬 36度、东经11度的半山坡上,东临绵山,西傍汾河山环水绕,水秀山青,为三晋古刹群中不可多得的一处胜景。
资寿寺规模颇大,院落宏敞,布局完整,总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古刹建筑群体,均为砖木结构。
一、资寿寺的历史渊源
2001年06月25日,资寿寺作为明代古建筑,载入了《中国名胜辞典》并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资寿寺的营造与存在也与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远古时期,灵石一带就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地方,附近的旌介村曾出土仰韶文化遗址、商代墓葬群。寺的周围有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颁赐的“绵上之田”、唐代李世民率兵与刘武周部激战的古战场之一、宰相令狐楚儿时求学的地方,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傅山曾两度在附近的双藤书院讲学,而且就居住在介之推祠。在此,傅山先生吟诗作画,挥毫泼墨,该寺天王殿门额上悬挂的“山埜林趣”牌匾,相传就是傅山先生留下的墨宝。资寿寺的兴建与传承受到了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而且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发生过一定程度的契合和碰撞。千年古刹资寿寺,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据现存的碑文记载,寺院创建于唐代咸通11年(870),重修于宋,以祈求圣佛赐福保佑庶民长寿而得名:“资寿寺”。所谓“资”者,供给、赐予也。据说宋代寺中香火较为兴盛,每日朝钟暮鼓过堂上殿的僧徒,多达20余人。金代末年,寺院因周围林木失火而致毁。随之,众僧各奔东西,香火断绝。
相传,元泰定元年,一个名叫法海的远道僧人,往绵山抱佛寺访友路过此地,目击寺院坍塌,很是惋惜,遂留脚有日,在邻近几十个村舍,持钵沿门讲念经佛,意在激发当地村民复建寺院的志向。如此一举,甚为奏效。不日周围的乡绅、商号、村民等,纷纷捐助银两、财物,于泰定三年(132年)动工重建寺宇。至明正德十六年(1521)又兴工进行了大规模的补茸完善,只是香火不及于前。好在后来的朝代里,虽屡有战乱,但寺院和佛像的损坏程度不大。现存的建筑,均为明代重修,总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古刹建筑群体,均为砖木结构。
古刹殿宇巍峨,飞檐四挑,楼阁高耸,亭台林立。顶部三色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壮观。主体建筑 896平方米,以仪门的屏蔽砖雕壁墙(即照壁)为中轴。入门有一条长达 20余米的砖砌围廊引道,由低而高渐次伸往院落。妙在这仪门的设置也颇有几分气势,其建制为两层楼式构造,主要精工于上层。顶部灰色脊兽.瓦挂青兽,四面飞檐,周围八柱支撑,形成回廊式样。登临鸟瞰,可一览全寺景观。
二、资寿寺别具一格的的建筑特色
资寿寺保存下来的建筑、彩塑、壁画几乎都是明代作品,而寺庙的规制是我国唐、宋时期寺庙的固有规制,寺前八字影壁横置,尊天阁居中轴线前列,阁下券洞可南北通行。依券洞向北铺设通道,建“法王古刹”小坊。寺院中轴线上分置前后两院,前院东西房原奉观世音菩萨和伽蓝护法神祗,东房毁后改筑窟洞,移多宝寺三身佛奉之,前面北有天王殿。后院设有四殿,分别为十二圆觉殿、三大士殿、弥陀殿、二郎殿。后院中间为大雄宝殿,东为弥陀殿,西为药师殿。该寺弥陀殿、药师殿的设置与通常所见大相径庭,通常药师佛为东方琉璃世界教主,位居东侧,弥陀佛乃西方净土世界教主,位居西位。寺西侧有方丈院、禅堂院、迎宾室、观音阁、藏经楼和真武阁等建筑。屋顶三彩琉璃瓦覆盖,制作精巧,很有特色。
寺院殿宇分设前后两院。
殿宇外院
前院亦称外院,主要建有天王殿。落脚于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殿额傅山先生的书匾“山林野趣” 4个黑底金字,给人一种铜浇铁铸、雄伟挺拔的印象。据说这是当年傅山应邀在灵石四大家族之一的两渡何家讲学期间,慕名览寺所题。殿阔 3间,进深 2间,前后开门,可入后院,殿宇两侧设有四尊天王塑像,其身高均在 3米左右。人物面部生动饱满,造型魁梧逼真,富有古代武士坚强有力的形象特征。
殿宇后院
后院较为宽敞,在正中的平台上,坐落着大雄雷音宝殿,与天王殿遥相呼应。这是全寺的主殿。门额悬一块书有“万德巍巍”的横匾。笔迹柔中有刚,潇洒自如,为民国 12年补葺殿宇时,当地文人所书刻。殿阁 3间,内设佛主释迎牟尼的三身塑像。殿内两端配有弥勒佛殿和药师殿各 3间 ,平台下面的东西两厢廊分别配有弥陀佛殿、三大士殿和地藏王殿、二廊殿,殿阔各为3间。其次,在两院间隔的左右上方,立有钟、鼓二楼。
如从前院步入后院,会明显地看到,古人在设置这组建筑时,处处都讲究方位和构造的对称,就连院内四座小巧玲珑的碑亭,也是对称分布的。可见,该寺建筑的组合,主要吸取了我国传统对称美学的特点。
三、资寿寺的彩塑艺术
资寿寺有140余尊彩塑,堪称我国明代彩塑艺术珍品,个个逼真传神,反映了当时我国民间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
天王殿有4尊彩塑,分别是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此殿天王英勇威武,似乎有天王在世,世道清平,国泰民安之像。
大雄宝殿为资寿寺正殿。殿内塑有三世佛,即中间法身毗卢遮那佛,东边报身卢舍那佛,右边应身释迦牟尼佛。清康熙十三年(1674)重新妆绘正殿佛像时,明代彩塑风格略有损伤,但造型、衣饰、相貌、手法等明代特征依然可见。
大雄宝殿为明成化十二年(1476)建,明正德十六年(1521)重建,殿内塑像同时塑造。大雄宝殿前檐设廊,廊檐下斗棋满布,殿顶黄绿琉璃剪边。天王殿顶也是黄绿琉璃剪边,而且保存完好。明清时黄绿琉璃已为我国皇家建筑特征,但从寺内现有碑文看,该寺一千多年来均是民间集资创建、修葺,该寺与皇家究竟有无关联,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大雄宝殿房顶两边的鸱吻龙年代较早,是元代作品。
药师殿,塑有药师七佛,佛的头像背后透空镂刻“药师七佛”四字,其上释、道、儒三教始祖横向列坐,释迦佛居中,双手捧佛钵;老子手执鹭尾,垂足而坐左;孔子双手叠置,握于胸前,居右。药师殿的陈列反映了当时建庙时民间信仰的多元化、明清时期“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佛像两侧莲座上还立有日光、月光菩萨。
弥陀殿,明成化十六年(1480)建,殿内彩塑是同时代作品。主佛阿弥陀佛,两侧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胁侍。净土教义从唐代昙鸾、道绰、善导创建以来,遍布各地,弥陀净土尤为普及。资寿寺与净土祖庭玄中寺同在山西境内,但资寿寺弥陀佛像是典型的胎藏界造像。
圆觉殿当地称弥勒殿,位于寺内后院东面,以内奉十二圆觉菩萨得名。明正德三年(1508)建,中间释迦佛像,两侧阿难、迦叶二弟子,两边依次文殊、普贤等十二圆觉菩萨,以及护法、韦驮二像。从塑像陈列方位和格局来看,释迦佛似乎正在与弟子们讲经说法。此殿主像为释迦佛,释迦佛左侧第四位为弥勒佛。圆觉殿的释迦佛像很像五台山南禅寺内的释迦佛像,艺术水平颇高。
三大士殿,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该殿塑像以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为主体,两边为十八罗汉像。文殊、观音、普贤像都还留有点唐宋余韵。
十八罗汉是在隋唐十六尊者的基础上,至宋代增补两尊而成。增补的两尊有二种说法:一是在十六尊者前面增补大肚弥勒佛和唐玄奘两尊;二是在十六尊者以外增补佛母(摩耶夫人)和弥勒菩萨。
资寿寺十八罗汉,民间有一种传说,明正德年间(1506-1521),圆瑛、圆果主持寺时,布施资财,兴修寺庙,弘扬佛法,所以在修建三大士殿十八罗汉时,将其列入十八罗汉之列,因不敢与其他罗汉布例,故以童子身出现。这种传说有专家提出异议,五台山圆照寺明嘉靖年间建造的三大士像和十八罗汉也有体形较小者,衣饰、姿态与之雷同,这是明代以后塑罗汉的一种格局,而传说则反映了民众对高僧大德广做善事的一种认可。
资寿寺十八罗汉,造型、神色、气质、风韵,惟妙惟肖,尊尊体型优美,件件色彩、花纹淡雅朴实,其服饰均为明时着装,是民族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艺术殿堂。当地还流传着“数罗汉”的民俗。据民间传说,从任意一尊罗汉开始依次数至自己年龄的那一尊,其名号、表情、动作、便可昭示数者的命运或心中所想之事。
佛教传入中国2000多年,其生存发展过程,就是与中国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以至于形成了今天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资寿寺罗汉彩塑,朴实平凡,其形态与神韵与当地居民相似,并真实地记录了明代民间的穿衣风格,是明代衣饰图案的活标本。
十八尊罗汉头在1998年曾惨遭浩劫,被歹徒盗卖到海外,后由爱国台商购买后捐回寺内,十八尊罗汉经过修补后,已重新与游人见面。寺内,墙壁上画有壁画。壁画内容为佛、菩萨及佛祖释迦牟尼的传说故事。画面精美,笔力雄健,着色深厚,虽经历代沧桑,却仍然保存完好。
1993年9月1日,作为山西省重要的旅游景点,整修一新的资寿寺正式对外开放。然而,仅仅3个月后,厄运就降临到这座命运多舛的古刹。12月25日晚,三大士殿中的明代十八罗汉头像被盗。十八罗汉彩塑堪称明代彩塑珍品,体型优美,神态逼真,色彩清淡朴实,花纹自然流畅,更可贵的是原汁原味,保存完好,从没有修葺粉饰过。三天后,愚昧无知的盗贼仅以15000元的价格卖出。这一震惊世界的国家级文物被盗案,半年后在公安机关的全力侦破下,案犯全部落网,可十八罗汉头像却流落海外。台湾震旦集团董事长陈永泰先生闻讯后用重金先后于我国台湾和日本、东南亚购得十八罗汉头像。1997年6月3日,陈先生致函台湾海基会,希望“惠予赐助,依循适当之途径,将此佛头送还原建塑地——山西省资寿寺。身为炎黄子孙,看到宝贵文物被如此破坏并可能流散各处,实令人痛心,深感两岸同胞对中华文物古迹保护均应责无旁贷”。
1999年3月29日,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十八罗汉头像回归故里——灵石资寿寺。
地藏殿,内塑地藏菩萨、道明和闵公等25尊彩塑,塑像出自民间匠师之手,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和风格。
二郎殿,又名清源真君殿,位于后院西南隅,殿内塑二郎神及侍者,二郎即赵昱,宋真宗赵恒加封其为清源妙道真君。赵昱,本为道士,因入水斩蛟,为民除害,后各地立庙祭祀,以示敬意。
四、资寿寺的壁画艺术
资寿寺大雄宝殿、药师殿、弥陀殿、三大士殿和二郎殿内均保存有建寺时的壁画,计约160平方余米,亦为明代壁画。
大雄宝殿壁画于东西两山壁上,东壁上有药师佛、月光菩萨、日光菩萨,下面画有二胁侍和四大天王;两壁上画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下面画的是二胁侍帝释天和梵天及四大天王、关公等,东西两壁壁画风格迥异,可能出自两位画师之手。
药师殿东西两墙均有壁画。两墙上部均为五方佛居上,下面各画四位采药师,称药叉八匠。西山墙壁画保存完好,东山墙仅剩中心部分。
弥陀殿原东西两山墙均有壁画,现东山墙壁画已毁。仅剩西山墙壁画,壁画上部画的是五方佛,下部画的是众思神,共有170多位人物,栩栩如生。
三大士殿以条幅壁画为主,内容均为山水园林,属明代风格,南山墙还有5幅指墨松梅人物画,相传为傅山先生所画。
二郎殿的壁画,记录了二郎神出征前后的场景,是一组故事完整的连环壁画。
资寿寺壁画,历经700余年沧桑,尘覆风蚀,仍基本保存完好,为我国现存明代壁画精品。这些壁画既明显带有外来文化影响,又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画面构思精巧,行笔流畅,层次感强,给人以飘逸灵动之感。画面体现了民间信仰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它们虽历经沧桑,仍保存完好。画面构图豪放,着色浑厚,工笔重彩,技法不俗,寺内所存的九幅壁画独具匠心,其画面分别记述了有关佛主释迦牟尼的传说故事,图中有青山绿水、人物花鸟等,精妙之处还在于画面的勾埴处皆以立浮贴金装饰,富有很强的直感,且人物刻画生动细腻,衣纹线条清晰自然。咀嚼品味一番后,无不为古人精湛的技艺而叹服。
五、药师殿藻井艺术
彩塑、壁画、藻井并称为资寿寺“三绝”。
药师殿顶两侧用正方形天花板装顶,每块天花板上都绘制着彩色的团形花草图,一板一形一药,代表着中药草。在殿顶中部,有一个正方形和一个矩形藻井。设计精致,整齐有序,层层收缩,顶部是正八边形,正八边形里正中间是一条金钩木雕蟠龙,围绕幡龙的是八卦乾、巽、坎、艮、坤、震、离、兑。矩形藻井是由两层斗棋组成的,中间是二龙戏珠造型。这种奇特工艺,在我国寺院建筑中是鲜有的杰作,而彩藻的使用,在古代只有皇家建筑和寺庙才可使用,而彩藻出现在这一乡间寺庙,着实令人寻味。
资寿寺历经1100多年,保留下来的建筑、雕塑、壁画、藻井等均为明代作品,唐代物品只有大雄宝殿前的石兽一对,早已斑驳风化。宋代遗物有宋咸平二年(999)资寿寺寺主受公上人墓石一块,上刻《大宋受公预修幢□记》,元代遗物有关将军殿窑洞一孔及寺北山梁之上的僧塔一座,该塔为元至正八年(1348)僧人元裕等为“传戒法宗师”宝璨所造,天王殿殿顶两侧鸱吻龙也为元代遗物。
以大雄宝殿为主的建筑工艺考究,造型古朴优美,此外,西北角还筑有藏经楼、真武阁、方丈院、千手观音殿、禅堂院;东南角建有关帝庙和戏台。它们同主体建筑朝夕共存,相映成趣。
资寿寺交通
1、资寿寺距山西省会太原142公里,可乘火车或飞机至太原,再转乘至灵石王家大院的汽车,仅用两小时便可到达;
2、在介休市内每半小时有公交(3元/人)开往王家大院,在王家大院转到灵石城内每10分钟有公交(1元/人)或在灵石城内每10分钟有公交(1元/人)开往王家大院。在苏溪村下车,可以叫司机停在资寿寺路口,可以少走路,下车后,步行15分钟。
3、门票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