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作者简介:
何适
香港城市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
主要研究兴趣:货币政策(RMB利率、汇率等)、宏观经济和国际金融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计划经济迅速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显著增加。中国在财税、金融、外贸与企业制度上为汇率并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产权改革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具备一定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
1979-1994年,各省主要城市都有规模不一的外汇调剂市场。由于信息网络尚未建立,各个外汇调剂市场的价格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加上国家外汇管理局管制下的外汇调剂汇率与市场汇率的差异,便形成了外汇黑市。外汇黑市导致官方外汇市场萎缩、扰乱了金融秩序。
当时,中国正在积极推动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合法定位,人民币汇率并轨也符合国际基金货币组织的要求。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建立银行间的外汇市场,采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官方汇率由1993年12月31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5.72调整至1994年1月1日的8.7,人民币对美元贬值33.33%。
银行结售汇制度是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自此,国家取消了各类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并规定境内机构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支均须按照银行挂牌汇率全部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
由于中国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低和维持外汇市场的稳定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只能在±0.3%的幅度内波动。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实际上是爬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汇率并轨后,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并有小幅升值,从1994年1月1日的8.7元兑1美元升至1996年底的8.3元兑1美元,3年累计升幅约5%。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体现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特点。
1996年7月1日起,中国进一步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然而,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的到来打断了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市场化的步伐,对危机后的汇率制度安排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危机导致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货币迅速贬值,并危机到日本和韩国,使人民币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国内资本纷纷外逃。但中国坚守人民币汇率不贬值的承诺,中国人民银行迅速动用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使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即使危机后,中国依然维持高度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即1美元兑8.27元人民币,该名义汇率一直持续到下一次人民币汇率改革,即2005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