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1.
我们一向是一个重视读书的民族。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几乎曾经是每一个传统中国家庭的理想信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则更是旧时代中国读书人的普世价值观。
尽管对于这样的文化传统,今天的我们很难完全认同;但无可否认的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之所以绵延不绝,与我们这个民族深深植下“读书”的种子并不断地发芽、开花、结果密不可分。
2.
帝制时代以前,中国人读书当然只是读圣贤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目标。尽管那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读书机会,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献身学问,但制度安排上(科举)仍然为那些佼佼者和精英分子提供了“公开、公平与公正”的报效国家的机会与可能。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3.
读圣贤书,固然可以造就一个好人或者贤人,甚至也可以成功应对封建农业社会的所有疑难课题,但却无法为后来出现的瞬息万变的工业文明、现代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支持。
晚清以降,中国人一旦真正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便只能不得不从西方的“德先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那里去寻医病的良方了。
4.
人同此心、世同此理。凡人类,莫不如此。
所谓东方文化与西洋文化,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本质上都以追求真善为美终极要义,以追求人的幸福、尊严、自由与和谐为根本目标。正是基于人类普世价值的存在,所以才造成了20世纪中期以后的文明大交融、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悲哀的是,我们竟然走了一段与世界潮流相悖的弯路:不仅愚蠢地切断与世界文明交流的管道,甚至妄想与自己悠久文明传统切割。
5.
所幸的是,历史并不完全由个人主载,黄河九曲最终也要奔向大海的。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又再一次回归、靠近与世界潮流并行的光明道路。曾经几乎被当作破烂儿一样的读书的种子,重新在我们民族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了。这一次轮回虽还没有结出果实,却已经燃起了我们对收获的希望。
读书、知识、知识分子、自由、科学、尊严、正义,这些与文化与书相关的字眼儿,今天似已经为普罗大众所耳熟能详。
6.
时至今天,我们不仅成为全球化的一员,也成功迈进了互联网社会。但是在文化上,传统与现代、新与旧、前进与倒退的的较量,还没有呈现出清晰的方向。
不过有一种现象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近些年来,传统复兴的声音日益增多起来了。特别是国学、儒学受到了来自官方与民间共同的推崇。在我自己看来,这当然不是一件坏事情,而是好事情。
7.
我们与自己悠久的文明传统切割太久了。如何让我们的传统薪火得以相传下去,的确是个大问题。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即使在帝制时代里,所谓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也根本就是个传说。皇上信奉的是帝王术与“王霸之术”,至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都是嘴上说说的,他们是从不当真的。
当然读书人还是当真的,当真也或只是出仕之前,一旦自己也成为统治者的一员时,多数便也不会当真了。
不过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圣贤书对于“驭民”、“牧民”、“治民”还是管用的、也很灵验。这也是为什么历代皇帝嘴上都要推崇儒家文化的原因所在吧。
8.
沧海桑田,世事巨变。
毕竟帝制时代早已经翻篇过去了。对于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的民众,圣贤书还管不管用,还灵不灵验,我个人心里是很疑惑的。
我相信,不仅我疑惑;恐怕疑惑的不在少数。
9.
至于是不是就必须像五四前辈所主张的那样,来搞一场彻底的“西化”?虽然如此主张的人今天依然不少。但恐怕在我们的现有制度背景下,是绝无可能的了。
那么说来,还是邓公在世时所主张的“摸着石头过河”更靠谱儿;并且三十多年实践也证明了确实靠谱儿。
(敬告):由著名青年诗人戴潍娜博士主编的中国大陆第一份专注译介世界现当代诗歌作品的先锋杂志书(MOOK)《光年》正式在亚马逊网上书店上线。欢迎购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