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专家表示,在国家的统一战略部署下,按照市场化理念进一步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发展已成为共识,特别是人民银行注册发行管理制的实行,将为资产证券化业务打开广阔发展空间,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有望迎来发展的“黄金十年”。
本报记者 高国华
“在国家的统一战略部署下,按照市场化理念进一步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发展已成为共识,特别是人民银行注册发行管理制的实行,将为资产证券化业务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望迎来发展的"黄金十年"。”在日前由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资产证券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暨《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白皮书(2015)》(以下简称《白皮书》)发布会上,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冯光华如是说。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成为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债券市场的创新工具,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行规模由2005年的170亿元快速增长到2014年的3200亿元。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在提升债务资本市场功能、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冯光华表示,按照市场化理念进一步推动资产证券化产品扩容发展已成为共识。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通过资产证券化技术盘活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并投向具备经济合理性的高效部门、重点领域或经济发展薄弱环节,有利于优化信贷结构,提升债务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防止风险过分向银行体系集中,从而有助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更能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其次,从微观层面来看,资产证券化的常规发展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舒筋活血”,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缓解资本金约束、推进经营模式转型,也有利于“疏而非堵”地化解非金融企业高杠杆率问题,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发展再添活力。
尽管当前资产证券化市场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但冯光华表示,“规范与发展”并行仍是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遵循的基本主题,防范系统性风险、区域风险仍将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他表示,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复杂,参与主体较多,运作程序繁琐,客观上增加了投资者评估风险的难度。为实现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稳健发展,结合国际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历史经验,完善监管体系、发展投资者队伍、加强中介机构执业规范将成为助推资产证券化市场稳健发展的“铁三角”。
在此次论坛上,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邹澜在发言中分析了我国资产证券化在前期探索实践过程中的相关经验及下一步创新发展的主要关注点,并以鲜活的案例对信息披露、市场预期、资产证券化产品及注册发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与会机构普遍认为,在相关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市场环境逐步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前景可期,各参与机构任重而道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各方尽职履责,共同解决。同时,伴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不断成熟,需要对前期的实践经验进行不断总结,《白皮书》的发布,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培育和引导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各方进一步提高认识,合力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长远发展。
“作为探索以投资人付费模式为主的新型评级公司,中债资信自试点重启以来,参与了银行间市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全部评级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评级和研究经验。在前期业务实践的基础上,中债资信推出《白皮书》,希望能够以公司凝练的经验总结回馈市场,助推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不断成熟与繁荣。”冯光华说。
就未来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趋势,《白皮书》认为,相关政策仍将有利于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在市场发展方面,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细分产品类型将更加多样化、交易结构进一步创新,有四类机构有望成为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是融资渠道受限的金融机构,如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资产证券化有助于这些机构盘活资产,提高流动性,借助资本市场增加融资来源。二是有资本补充需求的机构,希望通过资产证券化转移风险资产。三是有调整资产结构动力的机构,如一部分商业银行希望将资产收益相对较低、期限较长的住房贷款转移出去。四是一部分把证券化业务当作创新业务进行尝试的机构,如新进入的发起机构。而从企业资产证券化市场来看,券商前期积累的很多项目也会在2015年开始逐渐释放,新参与进来的基金公司也在大力拓展业务,从而带来企业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大发展。
《白皮书》同时认为,包括基础资产整体质量可能略有下降等四大风险值得关注。一是基础资产整体质量可能略有下降;二是城投、地产等行业可能成为影响资产质量的主要行业因素;三是抵质押无法顺利变更登记、租赁物所有权变更登记等问题可能成为主要的法律风险;四是不对称降息可能成为影响部分利率敏感型产品的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