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英国《金融时报》在国内最重磅的会议“FT 中国高峰论坛”到2018 年已经走过十个年头。
十年来,FT 中国年度论坛的核心议题始终关注“时局与前瞻”,通过剖析当下展望和揭示未来的可能性。
10月26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FT 中国高峰论坛仍然沿用这个主旨。其中一场名为“追本溯源,数字化时代的金融与商业”的讨论,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似乎已经到了分水岭,加密货币价格回落、网贷行业开始面临强监管等大环境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中国最早一批P2P公司之一的人人贷,其所属集团友信金服联合创始人、CEO 张适时,与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一道,带来了关于网贷、Fintech(金融科技)的思想激辩。张适时在发言中强调,检验金融科技的最好方法,即是在经济逆周期的环境下,依然可以体现其商业与社会价值。
“只有经过周期的检验,金融科技的价值才能被认可”
针对金融科技在目前强监管环境下的未来走向问题,张适时称,判断未来发展之前,首先需要理解过去几年行业发生了什么,以及有哪些因素真正推动行业走到今天。他认为中国的金融科技走到今天,是由于几大浪潮共同推动而成。
第一个浪潮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过去5年,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社会上的每个人因此沉淀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与交互方式的变革,为金融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第二个浪潮来自于中国个人金融服务的爆发式增长。中国个人消费金融在90年代的渗透率几乎为零。伴随1999年,房屋按揭贷款的出现,中国的消费金融渗透率才开始发展,并在2003年真正意义的信用卡之后开始普及。过去几年,无论是信用卡渗透率还是房屋按揭渗透率,都反映出中国个人消费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而这也真正从内因上推动了金融科技的发展。
第三个浪潮则是叠加了政策的浪潮。2015 年开始国家对双创高度重视起来,同时对于民营金融的发展更加开放,使得在2013-2017 年这4-5 年里,出现了有利于金融科技创新的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
回过头来看,移动互联网的科技浪潮,叠加了个人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再加上宽松的政策环境,三个浪潮的叠加带来了过去五年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
对于当下金融科技行业所面临的强监管形势以及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下金融科技的发展机遇,张适时认为,首先,监管会促进金融科技实现真正的社会价值。金融不仅仅是商业,不仅仅产生内生价值,而且必须要有社会正外部性。目前看到的各类监管措施,本质上是要把只关注自身盈利的非法高利贷或非法ICO进行取缔,促使整个行业往对社会产生正向价值的方向发展。
其次,中国今时今日的消费金融渗透率已经处于中偏高的水平,市场蓬勃发展的因素在往回收,技术变革也进入瓶颈期,所以当行业从快速发展回到瓶颈期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行业效率的迭代,这会带来优胜劣汰,行业洗牌在未来会持续发生。
最后,张适时提到,很多人一直认为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是有价值的,那么如何检验金融科技的价值呢?其实是需要通过经济周期去检验的。金融科技发展的时间很短,过去几年处于经济顺周期,这种情况下带来服务的下沉依然可以保持盈利,使得金融科技的价值得以体现;但更多的检验应该是在逆周期里。目前的全球经济环境是存在挑战的,在可能出现的逆周期下,金融科技带来的客户下沉,以及风险管理有效性是不是依然能够产生价值,能够在逆周期中得以生存?这一点也是在未来若干年里非常需要重点被检验的。也只有通过这样的穿越经济周期的检验,金融科技的价值才能被真正认可,才能成为更长远支撑业务发展的形态。
以人人贷为例,在为小微企业撮合信贷服务的过程中,以对小微企业主个人信用风险的评估来代替对其经营企业风险的评估,在这个过程中,得以规模化地服务于这个群体的经营信贷需求。
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从实体经济本身的底层商业逻辑进行分析,张适时认为决定中国的个人信用风险或消费金融风险、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最本质的:一是小微企业的利润情况以及小微企业主个体对未来的利润预期情况;二是由此所带来的就业问题。基于这两点根本的因素,金融科技企业可以更好地追踪用户持续的风险表现。这是金融科技遇到逆周期时可能采用的手段,以更好地迭代风险管理的过程。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认为,当金融科技能够帮助解决金融核心问题时,就可以促进市场的发展。信贷和支付都是很好的例子。
他认为,中国有巨大的信贷需求,中小微企业贷款难、融资难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在中国的问题又尤为突出。这意味着服务这部分长尾客户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而传统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绝大部分的需求。银行在面对小微企业时,搞不懂它的风险到底有多大。而对于大企业客户,技术、硬资产、房地产都可以做抵押。服务于小微企业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在成本上是不划算的,机制、技术、商业模式来讲都不是合适的。当金融科技能帮助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可以帮助传统金融机构做不能做的事情。
“ (金融科技)满足个人和企业融资的需求,这是为实体经济做事情,这个市场很大,但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些条件:不是有了数据就能成功,要有针对这一类贷款主体,对它的风险评估有相关性的数据,这样,风险管理就走了很大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