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5种画幅
常见的画幅形式包括横画幅、竖画幅、方画幅、宽画幅及超宽画幅5 种。不同画幅的照片能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因此在拍摄不同的题材或表现不同的主题时,应采用恰当的画幅进行现。
横画幅
横画幅是日常拍摄中最常用的一种画幅式。横画幅的构图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主要是因为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生理特点。因为人的双眼是水平的,很多物体也都是在水平面上进行延伸的,所以,水平的横画幅构图给人以自然、舒适、平和,以及宽广的视觉感受。在横画幅构图中由于水平线被突出,往往能够使画面在视觉、心理上产生一种稳定感,从而能够表现对象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排列。另外,横画幅还能够使对象的水平运动趋势得以突出,有利于表现高低起伏的节奏感。
焦距:85mm光圈:f/3.5快门速度:1/640s感光度:ISO 100
▲利用横画幅来表现以L形构图拍摄的人像,可以很好地在水平方向展现模特的身姿
焦距:24mm光圈:f/11快门速度:1/80s感光度:ISO 100
▲风光摄影作品是最适合使用横画幅的题材之一,可以表现出场景宽阔、大气的特性
竖画幅
竖画幅常用于拍摄垂直方向上的对象,例如站立的人物、高耸的建筑、高大的树木等,以表现被摄主体的高大、挺拔、崇高之势,适合于在画面的垂直方向表现出纵深感、空间感。是否选择竖画幅,还应该考虑主体与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当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纵向上展开的,就应该选择竖画幅,否则应该选择横画幅。
焦距:85mm 光圈:f/1.4 快门速度:1/250s 感光度:ISO 100
▲与前面的横画幅人像照片相比,这幅照片主要用于表现模特高挑的身材、婀娜的体态,因此竖画幅是首选
方画幅
方画幅的长宽相等,是处于横画幅与竖画幅之间的一种中性的画幅形式,常常给人一种均衡、稳定、静止和严肃的视觉感受。方画幅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稳定状态,常常用来表现庄重的主题,但如果使用不当,容易使画面显得单调、呆板和缺乏生气。
焦距:24mm 光圈:f/5.6 快门速度:1/160s 感光度:ISO 100
▲通过方画幅来拍摄白塔,表现出其庄严的气势
宽画幅
与横画幅相比,宽画幅具有更大的宽度,达到了2 : 1 甚至更大的比例,使得视野更加开阔。目前,使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得到的宽画幅照片,通常都是拍摄后进行后期的裁剪,或通过拍摄多张照片再拼合在一起的方式得到的。
▲宽画幅可以更好地表现大场面的风景,是摄影师拍摄宽广风景时经常使用的构图方法
超宽画幅
超宽画幅即指在保持一定画面高度的情况下,在水平方向上实现非常宽阔的视觉效果,比常见的横画幅要宽出许多,常用于风光、环境或建筑摄影中,用来表现画面的整体场景,因此又被称为“全景图”。对数码单反相机而言,超宽画幅的照片是无法直接拍摄完成的,通常都是保持在相同高度的视角、相同曝光参数的情况下,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相机的视角,连续拍摄多张照片,最后通过后期处理软件进行合成获得的。但如果使用的是微单相机,如Sony NEX系列相机,或Sony a 系列相机,则可以利用扫描全景照相模式,一次性拍出完整的超宽画幅全景照片。
▲超宽的画幅充分表现了被摄场景整体的环境,同时,特殊的画幅形式也让画面更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
5种景别
景别是影响画面构图的重要因素。景别是指由于镜头与被摄主体之间距离的变化,造成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由远及近分别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伴随景别的变化,所呈现出的画面效果也不一样。
远景
拍摄远距离景物的广阔场面的画面被称为“远景”,远景拍摄能够将被摄主体全部纳入画面。拍摄远景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表现画面的整体气势,所以在拍摄时要从大处着眼,以气势取胜,在镜头选取上一般选用广角镜头。远景画面的特点是空间大、景物层次多、主体形象矮小以及陪衬景物多,因而能够在很大范围内全面地表现环境。在构图中要关注画面中的线条,注意“远取其势,大处着眼”,寻找具有概括力的形象,并提炼景物大的线条、轮廓等,如江湖河道走向,山岳起伏形成的线条;图案,如田野、特殊地形、云层彩霞形成的图案等重要因素。通过在画面中合理布置这些线条、图案来为画面增加形式感。
焦距:27mm 光圈:f/3.5 快门速度:1/2000s 感光度:ISO 100
▲远景构图拍摄的胡杨林人像照片,画面中的胡杨较多,人物较小,主要表现一种壮美的气势
全景
全景是指在距离被摄主体较远的位置拍摄时,凡是能够展现被摄对象全貌的画面被统称为“全景”。相比远景,全景更易于表现被摄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全景的范围大小取决于被摄对象的体积、面积。全景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小到表现一只蚂蚁,大到汽车、桥梁,只要是将被摄对象的全部面貌展现在照片中,就可以称之为“全景照”。全景照片通常用于说明所记录景物的全貌,其中也包括被摄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由于拍摄全景的距离比远景近,画面范围小,因此主体显得大,陪体数量少。处理全景画面需要注意确保被摄主体形象的完整性。
拍摄时既要避免“缺边少沿”,破坏了事物外部轮廓线的完整,也不能“顶天立地”,而是要在被摄主体周围保留适当的空间。
焦距:100mm 光圈:f/3.2 快门速度:1/250s 感光度:ISO 200
▲拍摄全景人像时,人物形象表达完整,并有适当的环境背景来衬托人物
中景
中景通常是指选取被摄主体的大部分,从而对其细节表现得更加清晰,同时,画面中也会拥有一些环境元素,用以渲染整体气氛。与全景相比,中景画面容纳景物的量少,在交待环境方面明显不足,气势方面也相对弱了许多,但中景画面的被摄主体比全景高大、突出。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杂志、报刊新闻喜欢用中景来表现的原因了。
焦距:85mm 光圈:f/1.8 快门速度:1/125s 感光度:ISO 200
▲中景人像可以利用光圈虚化清晰地反映人物的神态与表情,更好地衬托人物
近景
采用近景景别拍摄时,环境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对被摄主体的细节层次与质感表现较好,画面具有鲜明、强烈的感染力。近景画面的环境空间已完全处于陪衬地位,使被摄主体得以进一步的突出,有一种被强行“放大”的感觉,从而加强了对观众视觉的“强制性”。
如果是以人体来衡量,近景拍摄主要是拍摄人物胸部以上的身体区域。
焦距:200mm光圈:f/3.2快门速度:1/400s感光度:ISO 200
▲近景拍摄的人像主要凸出人物表情,同时环境纳入得较少,画面也会比较简洁
特写
特写可以说是专门为刻画细节或局部特征而使用的一种景别,在内容上能够以小见大,而对于环境,则表现得非常少,甚至完全忽略了。
需要注意的是,正因为特写景别是针对局部进行拍摄的,有时甚至会达到纤毫毕现的程度,所以对被摄对象的要求会更为苛刻,以避免由于细节不完美而影响画面的效果。
焦距:100mm 光圈:f/4.5 快门速度:1/160s 感光度:ISO 100
▲利用特写刻画了人物的头部,手里拿的苹果和橙子起到了陪衬的作用,使模特显得更加可爱
不同景别对构图的影响
景别的呈现主要取决于镜头的焦距和拍摄距离两个因素。使用同一焦距的镜头,通过选择不同的拍摄距离会使同一场景产生景别的变化;而在同一距离,选择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进行拍摄也能改变画面的景别,因此从这两方面加以控制都可以得到理想的画面效果。
下面通过一组照片,展示摄影师使用相同焦距的镜头,根据不同的景别对同一场景进行取景时,所拍摄照片的不同效果,从而对比展现景别对于主体的影响。
焦距:70mm 光圈:f/2.8 快门速度:1/400s 感光度:ISO 200
▲利用全景拍摄的人物,既突出了人物的主体地位及曼妙的身姿,又交代了所处的环境场景
焦距:135mm 光圈:f/2.8 快门速度:1/160s 感光度:ISO 200
▲以中景表现人物,拍摄人物上半身至大腿左右的部分,使画面更加饱满
焦距:135mm 光圈:f/2.8 快门速度:1/400s感光度:ISO 200
▲近景拍摄,环境所占比例非常小,主要拍摄人物胸部及以上的身体区域
焦距:200mm 光圈:f/2.8 快门速度:1/100s 感光度:ISO 160
▲利用特写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让头部充满画面成为绝对主体,以表现模特精致的面容
5种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是指以被摄对象为中心,在同一水平面上围绕被摄对象取景的角度。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可以展现拍摄对象不同侧面的形象以及主体、陪体、环境之间的关系。
拍摄角度一般包括以下5 个,即正面、斜侧面、侧面、背侧面,以及背面。
正面角度
正面角度是体现物体外部特征最主要的角度,它可以毫无保留地再现被摄主体的正面全貌或局部。正面角度拍摄人物可以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正面的动作姿态;正面角度拍摄建筑,则能突出其宏伟的气势和对称的美。
正面角度结构的画面往往呈现出静态感,适合表现安静、庄重、严肃的主题,如会议、仪式等。另外,从正面角度拍摄被摄主体,往往可直面观众的主观视点,从而使画内与画外产生交流感。
但是,正面角度不利于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它往往只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因而无法体现事物的多面性,画面容易显得平淡、呆板。另外,正面角度下拍摄运动的物体时,只能表现物体正面的姿态,难以表现其运动的方向和前后的空间,因而也不利于表现运动。
焦距:135mm 光圈:f/2.8 快门速度:1/500s 感光度:ISO 100
▲正面拍摄人像,是摄影师常用的拍摄手法之一。它能够直观地表现人物的形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
斜侧面角度
斜侧面角度往往是指介于正面与侧面之间的角度。它能够表现出被摄对象正面和侧面的形象特征,以及丰富多样的形态变化。一般具有以下优点:
斜侧面角度可以弥补正面、侧面结构形式的不足,消除画面的呆板,使画面显得生动、活泼、多变。从斜侧面角度拍摄人像作品,能够表现出人物面部的主要特征、立体感,以及轮廓特点,而且拍摄时斜侧程度的大小还可以矫正人物面部的缺陷,如将人物及照明光源的斜侧程度加大,可以使较胖的人物显得瘦些。
斜侧面角度能使相互联系的事物分出主次关系,我们也可利用斜侧面角度下远离镜头的部分会显得弱化这个特点,并结合光线照明,将不利于主题表现的部分放在远离镜头的一侧,也即“藏拙”。
斜侧面角度还可以形成物体影像的近大远小,线条汇聚等有利于表现空间透视、空间深度的特征,即有利于表现画面的空间透视感和物体的立体感。拍摄时结合俯视角度,效果会更加明显。
焦距:85mm 光圈:f/3.2 快门速度:1/640s 感光度:ISO 100
▲采用斜侧面角度拍摄,可以将模特的脸拍得较小,面部的立体感也能够得到强化
侧面角度
侧面角度是从被摄主体的正侧面进行拍摄的角度,常被用来勾勒物体的轮廓线,强调动作线、交流线的表现力。一般具有以下优点:
■ 侧面角度有利于表现人或事物的动作姿态;
■ 侧面角度能清楚地交代动体的方向性和事物之间的方位感。侧面角度拍摄时,被摄主体的朝向、运动方向或画面人物的视线焦点被安排在画面之侧,从而为画面留出了运动空间,使运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 侧面角度有利于展现被摄主体的轮廓特征。我们往往能从侧面看出事物富有特征的外貌和轮廓,如人、茶壶、轮船等。
另外,侧面角度配合中景景别,可使画面中的不同对象都得到充足的表现,从而能够交代清楚相互交流的事物之间的方位、动作关系。侧面角度常用于勾勒被摄对象的轮廓线,例如,展现出人、马等形体优美且富有特征的线条。此外,这种角度还用于强调动体的方向性和事物之间的方位感,但在拍摄时要注意为画面留出运动空间,使运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焦距:85mm 光圈:f/5 快门速度:1/100s 感光度:ISO 200
▲配合人物的肢体造型,侧面角度很好地展现了女性凹凸有致的身形。拍摄时特意安排模特站在玻璃幕墙处,使画面形成一实一虚两个人像,从而使照片更有趣味
背面角度
背面角度即从物体的背后拍摄,是一种较少被采用的角度,往往能给观者留下充足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并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和伴随感。要想对这个角度有深入理解,不妨再读一下朱自清的《背影》这篇经典文章。
背面角度往往具有一定的悬念效果。当人们对事物的背面产生兴趣时,往往就会更希望知道其正面状况。
背面角度还具有借实写意的效果。它通过事物背影的具像向观者传达画外之意,往往具有深刻的立意。
使用背面角度拍摄人像时,观者可以看到主体人物及其面对的人和事,从而容易体会到主体人物的所思所想。近年来电视纪实节目常用的“跟拍法”便是使用背面角度拍摄的典型应用案例。在使用背面角度拍摄人像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姿态、轮廓,选择、提炼典型线条,力求通过背影即可传达出作品的立意。
背侧面角度
背侧面角度介于侧面角度与背面角度之间。采用这种角度拍摄时画面中既有被摄主体的背面,又能够表现一定的侧面,因此有种“欲说还休”的感觉。在拍摄人像时常见的“回眸一笑”拍摄手法,多是运用了这种角度。
焦距:55mm光圈:f/3.2快门速度:1/250s感光度:ISO 100
▲背面拍摄人像往往会产生特殊的效果—内容和情感表达得比较含蓄,给观者留下无限的联想
以上内容节选自人民邮电出版社《数码单反摄影从入门到精通》
内容提要:
《数码单反摄影从入门到精通》全面系统地讲解了数码单反摄影应该掌握的前期拍摄与后期处理知识,内容包括相机设置、摄影理论与实战应用3大部分。从器材与原理到光圈、快门、用光等专业术语的详尽解释,从摄影理念到通过照片传递拍摄者对美的表达,从风光、建筑、夜景、人像、花卉、动物、微距等典型题材的拍摄技法及要点,到后期修饰的完美实现,本书都一一呈现。
为了使阅读学习方式更符合移动媒体时代的特点,本书还加入了大量视频学习二维码,这些视频均由专业摄影师讲解,内容覆盖前期拍摄理论与后期处理技法,读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浏览学习。
本书内容翔实,图片精美,配套学习资源丰富,适合对数码摄影感兴趣,特别是想快速提高摄影水平的爱好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北极光摄影是由多位有丰富摄影从业经验的摄影师组成的作者团队,得益于多年拍摄的积累,有着丰富的图片资源和技巧沉淀,长期致力于普及单反器材使用与实拍技巧的提升。
商品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