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财经要闻 > 一家闷声发大财的小贷公司:余额常年不到100亿,利润却十几亿!-亚联财小额贷款

一家闷声发大财的小贷公司:余额常年不到100亿,利润却十几亿!-亚联财小额贷款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日期:

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最新资讯《一家闷声发大财的小贷公司:余额常年不到100亿,利润却十几亿!-亚联财小额贷款》主要内容是亚联财小额贷款,P2P行业、消费金融领域风声鹤唳,而一波传统小贷公司夹在其中的日子变得异常难过,不过,也有个别例外,在逆流中不退反进。,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在国内个贷领域风起云涌的这几年,P2P行业、消费金融领域风声鹤唳,而一波传统小贷公司夹在其中的日子变得异常难过,不过,也有个别例外,在逆流中不退反进。

比如大本营扎在香港,已进入内地市场 11 年之久的亚洲联合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联财”),这家公司实际上通过香港和内地多个线下门店开展个人及小微企业信贷和抵押贷款业务。

一家闷声发大财的小贷公司:余额常年不到100亿,利润却十几亿!

亚联财鲜少在媒体发声,在内地可以算得上低调至极,但它的业绩却不像名声一样低调。

公开资料显示, 2018 年上半年,亚联财除税前溢利为6. 09 亿港元(约合5. 25 亿元人民币),照此推测,亚联财 2018 年全年很可能获得超过 10 亿港元的除税前溢利。

实际上,除 2015 年- 2016 年受到内地经济发展影响盈利数据发生缩水外,亚联财在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2017 年的除税前溢利分别为11. 48 亿港元、12. 24 亿港元、14. 08 亿港元、14. 45 亿港元(约合12. 46 亿元人民币)。

有趣的是,这些年亚联财的贷款余额绝大多数时候保持在 100 亿港元以下,盈利能力可见一斑。

在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极速变革的冲击下,亚联财没有被时代的浪潮掀翻成为历史,反而成为了传统小贷中少见的成功转型案例。

香港小贷之父的扛鼎之作

年前,亚联财刚刚庆祝完 25 周年纪念日。其前身是成立于 1991 年的日本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香港上市的大股东新鸿基有限公司(下称“新鸿基”)持股58%, 1993 年正式更名为亚洲联合财务有限公司。

亚联财的创始人是香港小贷之父长原彰弘(原名张炳煌),进入内地之前,亚联财在香港的市场已经打下了不小的江山,是当地名列前茅的金融机构。

2007 年,亚联财进入内地市场后,从深圳开始,通过扩张线下门店的形式逐步布局了北京、武汉、上海、重庆、成都等 15 个内地城市,成为了内地拥有绝对资金实力的最大外资小贷。

目前,亚联财在内地的业务主要包含了两部分,一是薪易贷、车主贷、企业贷、生意贷、社保贷、保单贷等信用贷款,二是房押贷、车押贷等抵押贷款。

亚联财的贷款业务与银行、小贷、消金公司的线下大额信贷业务有所重合,但综合费率较银行、消金公司更高。例如在随手借APP中的借款合同中,贷款利息加费用可达到年化35%。

早期,亚联财秉承了传统小贷一脉的谨慎风格。“放款慢、查得严、费率高。”提到亚联财,某金融机构人士总结道,“前些年亚联财在深圳展业的时候,每一笔都会去现场核查,内部还会过审贷会。”

企查查显示,亚联财在国内投资的十多家小贷牌照中,大多数都是有地域限制的传统小贷牌照,不过,少部分如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亚联财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是网络小贷牌照,另外深圳亚联财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过一次更改后,去掉了“在深圳市行政辖区内”的区域限制。

此后,亚联财的打法没有因此走向互联网金融惯用的疯狂扩张之路。尽管线下个贷市场分食蛋糕的竞争者突然之间多如牛毛,创始人长原彰弘甚至也曾公开抱怨过亚联财受到限制较多,与互联网金融之间是“不公平竞争”,但亚联财最终还是选择了一条更稳的革新之路。

亚联财不属于固步自封的一类玩家。早在 2000 年,亚联财就先在香港推行了线上贷款业务,而在内地,亚联财迎着互联网金融的趋势,逐步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的O2O策略,从线上获客,在线下门店签约。

从 2014 年开始,亚联财在内地和融360、点融、搜易贷、银联商务、通联支付等多个互联网渠道先后合作展业,还推出了线上现金借款产品“亚联财”APP、与华傲数据合作的“随手借”APP等,打下了线上借贷业务基础。

新鸿基 2018 年半年报透露,亚联财与银联商务的合作十分顺利,所产生的溢利贡献“令人满意”。亚联财还将与素具规模的POS终端机网络营运商进行类似的合作,增强线上营运的能力。

潜入内地市场的虎狼之师

上月,亚联财方面数据显示,其总共服务香港客户超 52 万人,贷款产品平均还款期为 14 个月内;18- 29 岁的客户平均还款期为14. 5 个月; 30 岁或以上的客户平均还款期为17. 2 个月。

另据新鸿基 2018 年半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月底,亚联财总共在营业的分行数量为 73 间,香港占据其中的 49 间。据悉,目前亚联财员工总数达到 600 人。

作为私人财务业务板块,亚联财的收入早就是新鸿基最重要的收入之一,过去多年间一度成为其第一大利润来源。

而从 2014 年到 2018 年上半年间,亚联财无论是在内地,还是整体业绩方面,都获得了不小的成绩。

上表可见,亚联财内地贷款结余和发放贷款总额在 2015 年开始缩小,同时内地业务的户均代偿余额也从 2014 年的 57835 元降低到了 2017 年的 28628 元。

财报中解释,这其中存在亚联财为抵御内地市场风险而进行的主动调控因素,也再次吻合了亚联财在业务风险与规模中一贯的谨慎风格。

在2014- 2017 年间,亚联财发放贷款笔数其实是在逐步上升的,其中 2017 年同比增加了46.36%,由此可见,亚联财的内地业务隐藏着不小的活力。

从亚联财整体盈利情况上看, 2015 年之后,尽管贷款余额并未大规模增长,其整体盈利情况仍保持了逐步回暖趋势,并在 2017 年回升到了一个新的高点。

在经济形势严峻、国内金融行业政策不断收紧的情况下,一个小贷公司靠小贷牌照杀入内地市场,还能如虎狼之师一般杀出重围站稳脚跟,实属难得。

暴风中转舵的先见之明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新流财经,亚联财这样的外资企业,不仅考虑运营成本和内地市场政策波动的影响,同时还承担着很大的税费压力。

外资小贷进入内地抢占市场,既然没有牌照优势,就必须有坚强的业务资源作为后盾。如果说亚联财的股东背景和资金实力是一个小贷企业生来的好运气,那么在这几年的风暴中的及时转舵,就要算管理层的先见之明了。

2015 年,由于内地经济疲软,主营个人和小微贷款业务的亚联财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受到重创,整体呆坏账开支总额几乎较 2014 年翻倍,内地业务的净撇账率达到24%。同年,亚联财迅速调整了信贷策略,降低平均贷款额以分散风险。

如上表所示,在试图分散风险的同时,亚联财还在不断缩减线下团队运营成本,线下的门店数量逐年递减,成果显著:新鸿基财报显示,与 2014 年相比,亚联财 2017 年的贷款放款宗数增加了75%,而经营成本却因为精简人手下降 28%。到了 2018 年中,线下门店数量仅剩 2015 年的35%。

此外,得益于亚联财对互联网渠道合作不遗余力的推动,到 2018 年二季度,中国内地线上交易数量已超过线下交易。

早期线上化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亚联财陷入与其他小贷一样的困境:不转型不起量,转型又面临投入产出比太低的问题。

运营思路的及时转变,和对风险的敏锐感觉,为传统小贷的转型迎来了一线生机,但更多传统小贷面临的困难,其实是监管政策对业务的限制。即便拥有网络小贷牌照,但从融资额度和杠杆倍数上仍然有颇多限制,这一点,也仍然是亚联财在内地开疆扩土需要突破的问题。

不过,亚联财方面也透露,与银联商务的合作中,未来可能推出以零售客户为对象的借贷转介业务计划——流量分发,或许也是小贷公司规避经营范围风险的方法之一。

此外,亚联财也正式成立了金融科技及创新部,在政策不明的未来内地贷款市场,多留了一条出路。

在公司成立 25 周年时,长原彰弘曾表示,亚联财公司现金充足,希望透过收购拓展业务。可以推测,“财大气粗”的亚联财如果想在内地信贷市场进一步发展,也不排除布局消金牌照的可能。

文章来源:新流财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wrztbinggou 官网www.wrbg8.com 网融并购APP)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