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图片来自:教育部网站公开数据)
这是最近20年研究生招生情况,可以看出硕士的扩招力度是远高于博士的,但两者都在扩,20年前一共6万多,现在仅博士每年录取就有7万多,硕士则扩张了10倍有余。
(图片来自:教育部网站公开数据)
这个则是研究生毕业状况,伴随扩招,每年招生人数与毕业人数有相当的差距,但比较吊诡的是博士招生在增长而毕业人数却趋稳了,这基本暗示延期的常态化。
广大研究生们流传:“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按期毕业的博士”。为何会有如此数量众多的博士生不能正常毕业?其困境、难关又在哪?延期毕业会给博士生带来哪些困扰?为应对博士生大规模延期毕业的现象,高校在培养机制上做出了哪些探索?本期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博士生延期比例到底有多大?
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由学校规定。在我国,硕士延期最长不能超过5年,博士不能超过八年等,实际情况各校会有一定差异。
2、博士生延期比例: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预计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117978人,实际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仅为48987人,未正常毕业率为58.48%;2011年我国预计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125153人,实际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50289人,未正常毕业率为59.82%。国务院学位办的全国博士学位获得者数据库显示,2011—2012年,全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平均学习年限达到4.3年。
为什么出现延期?
1、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未达到毕业要求
大部分高校都对博士生科研成果有明确要求。如广东某高校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间要达到至少有一篇英文论文发表、一篇论文被三大索引收录、一篇论文署名第一作者、一篇论文以该校在校博士生身份发表这“四个至少”;上海某高校则规定,博士生在校期间须发表两篇以上高水平论文,理工科博士生至少有一篇论文被SCI或EI收录。(在此,博元君也建议不妨选择“思考留给科学,实验外包出去”)
一些领域的课题存在客观上的难度,导致实验时间过长,或者要进行重新实验,例如一位读博生说道其研究对象较为罕见,要去西北高原实地考察,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周期,实验必须跟着周期进行,不得不推迟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这很正常。
2、生师比过高
调查显示,我国每个博导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远高于美国每名导师带2至3个学生的比例。
对当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21世纪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表示了质疑:“现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异,有些学生成为了导师的打工仔和劳动力,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却并不是很关心。”
3、学生自身的各种选择
据了解,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等项目,国内不少优秀博士生都在读博期间出国留学,因此延期毕业的现象很普遍。“还有一些博士生想把论文写得更好,对这些可能成为国家优秀博士生的学生,学校会进行重点培育,导师会把这些学生的培养时间合理地延长到4年半,甚至5年。”南开大学某教授说。
与这些因为对自己要求高而选择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不少学生因为人生缺乏方向而延期。此外,还有一些博士生因生育、生病等原因推迟毕业。
延期后科研资源、经费“伤不起”
“在北大,如果延期超过两年,博士还住在宿舍的话,这位博士的导师该年有可能就得停招,这是对导师最直接的影响。”目前在北大攻读人文博士的孔娟告诉记者。
据了解,博士延期毕业,影响到高校教育资源的使用,有的高校甚至因为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太多,无法腾出宿舍,导致不能及时给新生分宿舍,引起新生不满。
忽略博士延期毕业后学生从社会、家庭感受到的压力,延期的成本也让各方不堪重负。每延期一年,不仅学生要多付出一年的求学成本,学校和导师也要增加一年的培养费用。“理工类的还好,导师拿到项目,会有一定的项目经费支付给自己的学生,而文科类的博士,项目课题相对较少,本来延期就对导师产生不好的影响,再让导师掏培养费实在为难。”孔娟说。
博士生延期毕业,一定是坏事吗?
1、延期毕业正是对博士生质量高要求的体现,说明门槛正在提高,其职称将更有价值;
2、为避免博士生延期毕业带来的各种问题,应该不断完善博士生培养机制。
首先,博士生学制及与学制相应的改革有待跟进。虽然教育部没有明确规定学制,很多高校也把学制设置为弹性学制,一般在3至6年,但实际上,学校在补助、宿舍提供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上,往往以3年为限,这就给学生带来了诸多尴尬。“名义上是弹性学制,但和规定3年学制没有太大差别。”北京某高校博士生说。
事实上,如果规定了具体的学制,而没有配套措施跟进的话,很多学生往往会选择较为简单的毕业论文课题,这就违背了高校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本意。因此,有不少高校尝试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开展各种形式的学制改革。
博士生培养机制各项改革的“试水”
1、北京大学曾于2004年做出尝试:将博士生的学制改为4年,以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南开大学则采取增加“硕博连读生”、“直博生”比例的方式,减少硕士、博士两个阶段分开攻读而给研究生造成的时间与精力消耗,增强科研成果的连贯性积累。
2、复旦大学多元化的考核招生:必须先提供证明自己科研能力的书面材料,材料审核过关后,再进行笔试和面试,从而加大对博士生科研能力的考核。
3、海交通大学实行博士学位论文中期考核制规定,考核不合格者,学校将中断对该博士生的培养。同时创新一票否决制,学校还请来校外专家评议博士学位论文,只要有一位提出“创新不足”,就暂缓答辩。
博士生培养信息跟踪体系也在高校纷纷建立起来,对于科研能力太差无法完成学业的学生,不少学校都根据规定及时进行淘汰。
此外,许多高校也在积极加强博士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天津某高校教授说,如今,导师的质量意识显著提高,如果认为自己指导的学生没有达到毕业要求,导师可以首先就不同意学生答辩,而不必等到论文答辩委员会或学位委员会的质疑,为博士生的论文起到了很大的把关作用,也有效抑制了博士生的延期毕业。
国外戴上博士帽有多难?
德国:做5年科研拿学位水到渠成
攻博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博士论文的内容性质,一般为3至6年。一般走完5年左右的科研工作过程,他们也已锻炼成为有独立开创能力的科技工作者了,拿博士学位水到渠成。
法国:拿不到学位的大有人在
法国的博士阶段是相对纯粹的论文阶段,学生如果在3年里抓紧的话,获得学位希望很大。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虽然博士数量逐年上升,但拿不到学位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在简历中经常可见到“博士课程修了”这样的话,表示虽修完课程,但学位仍然没有到手。
美国:惊人的长学制
据统计,美国博士平均修业年限最短的是化学、化工、生化等学科,连硕士阶段在内,约需6年左右;最长的是历史、外语(如法语)、艺术史、音乐等人文类学科,平均需10年左右。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学生,如攻读亚洲史(如中国史)博士学位,需11至12年。
我们所期待的
是博士生质量的提高
本文由考博圈整理自中国教育报、齐鲁晚报、教育部网站
本文转自:美国史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