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全文991字,预计用时3分钟
就昨天,央视曝光了有不法企业,利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制作出的探针盒子,非法获取用户信息,再进行售卖给相关企业,对用户进行分门别类,实施精确化的营销手段,从而谋取非法利益,手段之恶劣,着实让人痛恨。
其实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不少人摆脱了地域和文化的各种束缚,能从北京订好明天一个身在深圳讲师的互联网课程,给人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便利,人们也渐渐难以割舍掉互联网与人之间的连接,正是如此,无数互联网公司也是因此起家。
互联网公司起家首先要做什么?除了产品之外,肯定就是要有客人,有了客人,生意就会源源不断的来,但是同行太多,竞争起来太累,那该怎么办。有一些公司就起了歪心思,他们把决定从用户的数据上面做手脚。
我们生活当中无可避免的要使用手机,用手机不可能只是打电话,我们还要进行社交,进行娱乐活动,进行购物,无数活动都围绕着手机和App展开,我们在第一次安装App的时候,一般都会显示出来一长条的用户须知和用户协议,一般我们就直接点了同意,毕竟一般人谁也没有时间和心思去看那些又臭又长的东西,而且不同意的话,App也无法安装,那些公司正是通过用户协议做的手脚。
有一些协议当中,暗藏了不少霸王条款,比如说可以调用用户信息,随意登录用户的社保账号,查看用户手机内的所有信息,你喜欢看什么书,玩什么游戏,就连内裤今天穿的什么颜色的,估计他们调用手机摄像头,也能一清二楚。
小浣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视频,不过当时没人在意这些,有个人去超市买东西,超市的店主准确的说出了视频主角的个人财产情况,几点起床,刚好新谈了一个女朋友,还有昨天刚发了工资,但他正好感冒了,推荐购买他们店里的一款产品,最后付款的时候才是最嘲讽的,主角使用的货币居然是自己的个人信息。
看完短片心里确实特别震撼,因为小浣也算是比较了解这些信息的,因为之前看过不少节目,知道不少公司的App会盗取个人信息,可是没想到会这么严重。
我们这些用户的个人信息在被这些公司获取之后,在利用完之后,就会被分门别类,比如说有买房意向而且收入较高的就会被售卖给一些房地产公司,自家有孩子的可能就会被推给一些教育机构,有一些信息可能还会被二次售卖,我们大部分的个人信息几乎都是这些企业公开的秘密。
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不光是企业要遵守道德底线,我们个人也要做好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比如说在网购还有一些领域使用一些假名,App的一些无用的权限能禁止就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