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李惠英有记账的习惯
坚持61年至今从未间断
从1957年开始
她就将每天的收支全部记录下来
小到一盒火柴、一斤鸡毛菜
大到买家电、买房子
子女教育及婚嫁
一笔一笔,记录在册
翻开她的账本
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前后的
两万两千多个日夜
嘉定人的吃穿住行用
翻天覆地的变化就隐藏在
这一行行的蝇头小字中
1982年塔城路上的物资交流活动 摄影/李侗
1985年的州桥百货商场 摄影/李侗
相关链接
李惠英,嘉定镇街道塔城小区居民。1957年开始,李惠英详细记录日常开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几十本家庭账册,反映了普通嘉定市民生活的改善。
改革开放前:2元即为“巨款”
最初记账,缘于女儿的诞生。1955年,26岁的季颖和20岁的李惠英结婚了,两人加起来近百元的工资,在当时可算得上是富裕家庭了。第二年9月,女儿在“小燕子穿花衣”的歌声里降生,因此取名“小燕子”。
9个月后,李惠英因病在家休养,一家三口的生活,加上治病,就靠季颖每月68元5角的工资。为了节省开支,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小夫妻俩想出了“计划生活”的办法——把每天的收入和支出全部记账。
第一笔账,是1957年7月11日,“做绸衫,1.32元”。“好像是给老头子做纺绸衫的加工费,我记得还是小格子的呢!”李惠英说。
改革开放前的记录,几乎全是这种块儿八毛的账。“那时我们很少买肉,甚至买菜也很少,原来买两斤青菜都要凌晨四五点钟去排队。豆制品是凭票供应的,每个人每个月吃一角二分。”李惠英回忆。那时候的账本上,凡是2元钱以上的记录,前面都会有一个特殊的符号:红色的“8”,这是“巨款”的标识。
除了一摞账本,李惠英还把家庭收支全部归拢在一张大表格里。1957年到1977年的20多年间,夫妻俩的年总收入始终没有突破三位数。“1964年到1977年都是912元,我们俩的工资基本没变过,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涨了。”李惠英说,这一时期,生活的主要开支集中在解决吃穿问题上,基本能满足温饱,但结余很少。
改革开放后:经历多个“第一”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国家从此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
这一年,嘉定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果从李惠英的住所塔城小区往北看,可以看到城中路、清河路交汇处的叶池大楼已拔地而起,这座10层的大楼是上海郊区首栋高层商住楼,代表了沪郊当时的高度。
1978年的除夕是2月6日,李惠英提前一周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当时过年只要1.54元就能买齐年货,再添3元还能买只‘冰鸡’。”李惠英解释,“冰鸡”是有人平时用配给券买的活鸡,冷藏到过年再拿出来卖。当时鸡蛋的价格也比较贵,论个卖,鸭蛋相对便宜些,那一年过年后她买了两斤多鸭蛋,花了0.84元。
此后,日子一天天好起来。1980年,家里的总收入达到1293元,1990年、1991年,夫妻俩相继退休,收入不降反增,因为除了退休工资,俩人还因为其他的工作,有了奖金、稿费、津贴等。1996年家庭年收入已经是16478元。至2007年,家庭年收入已达68317.50元。
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
第一辆自行车
第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
账上有钱,花起来就格外有底气。1985年,李惠英家买了第一台彩电,1986年买了第一台电风扇,1987年买了第一台冰箱,1988年买了第一台洗衣机,1990年买了第一台淋浴器,1994年装了第一部电话,1997年用上空调,2002年买了第一根白金项链,2003年更换了第一套家具,2005年买了第一部手机……“这些个‘第一’,意味着前所未有,也意味着这些年社会经济发展快速,我们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和嘉定新一轮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李惠英说。
如今的生活:对自己好一点
一叠账,一辈子。如今的李惠英,老伴因为身体原因住进迎园医院,她独自一人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塔城小区买的小房子里,女儿每天过来帮忙买菜做饭,陪她聊聊天。她还在记账。账本里可以看到,她现在一个月退休金近7000元,但每月伙食费不过1000元。
剩余的钱都留给孩子?不,还要买自己开心!可能每个漂亮女人都抵制不住衣服的诱惑,李惠英也是,她说:“我一生最爱衣服。”
年轻时,因为长相俊俏,李惠英曾参演电影《小镇的早晨》,饰演女主角。但那时,即便家庭条件相对宽裕,衣服依然只是遮体避寒之物。账本记录显示,1978年,一整年的时间她只买了一件绒线衫。
后来条件好一点了,她喜欢逛塔城路上的百货商场,但是一年总归买不了几件。如今,百联、大融城、嘉亭荟、江桥万达……嘉定的商业综合体遍地开花,随处可以买到妥帖合体、款式新颖的好看衣服,红颜虽已变皓首,但是,李惠英爱美的心还在。今年3月25日她和女儿、外孙女去逛大融城,3个女人买了十几件衣服,花了1700元,全部她埋单。隔几天她又给自己买了个布包,花了750元,因为觉得布包背出去要轻一点。
“你看看,她舍得为自己花钱吧?”女儿笑着说。“小孩自己有钞票。”李惠英也笑,“我要对自己好一点。”在记账时,她也不再像以往那样锱铢必较。原来,凡是一天的账抹不平,差个一元钱两元钱,她要疙瘩一天。“到底错在哪里了呢?钱到哪里去了?”半夜睡着睡着突然想起来了,再晚也要爬起来添在账本上。
“现在不差钱了,偶尔有点差错,我就用自己的‘小金库’填上。”老朋友见面的时候,有时会给李惠英超市的购物卡,面值100元的卡,她转手80元卖给外孙女,这个收入不入账,她换成零钱,专门用来填账。
李惠英用微信给晚辈们发红包
85岁的李惠英如今也用上了微信,逢年过节给晚辈们发红包,一个红包200元,5个微信群总共发1000元。当然,这些红包是要入账的。
“平时也在微信群给孩子们发红包吗?”记者问。“平时也发的话,那我不要赔光喽。”李惠英眨眨眼,笑容里带着记账的人特有的精明。
(来源:嘉定报,记者:王丽慧,编辑:糖糖)
觉得不错,请给小嘉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