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有几年了,基金哥以自认为还算坦诚的态度,与各位朋友聊ETF,聊投资,聊市场观点,也有些信任的朋友曾经找过我,“要不,帮我管钱吧”。对于这种信任,我是感动的,但是进而是拒绝的,为什么?能力所限,特别是交易能力欠缺。
如果以百分来算,我的分析能力我不知道能得多少分,但是交易能力可能及格都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别人把钱交我手上,我还真不敢接手,总不能投资美股,一个季度后,问我什么仓位,回答,“满仓SPY!”。是的,要是你自己投资,可以定个市场基准收益的小目标,出现了问题盈亏都是自己的。要是做基金,那是别人的钱,人家不买指数来投基金当然是喜欢获得同类资产,扣除认购/申购、管理费、提成后,还获得超越市场的收益,这压力多大?何况碰到市场下跌,甚至2008年的美国,2015年下半年的中国A股,面对投资者的电话轰炸,甚至大笔基金赎回,心理上如何吃得消?
是的,市场分析和交易是不同的,个人投资和代人管钱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发现市场趋势,可能近期又很多个机会,但是具体什么机会合适?什么时机进入?什么方式进入?这是门道。至于过程中,市场涨涨跌的,甚至出现特别情况的时候,如何冷静判断,果断处置,更是交易的能力和艺术。所以,交易不容易啊,你自己投资可以率性一些,保守一些,要是靠这个吃饭,本来盯着市场就费神了,还有应对投资者的种种问题,有时候甚至是质疑,这就是考验心智的事情。
提及交易,就要提技术分析,就如经济学早期有逻辑推理和分析的流派,慢慢数据积累多了,数理分析流派也兴盛起来。有人也问过我,这技术分析靠谱吗?我觉得你换个角度思考,经济学奖根据历史数据分析经济周期和现象靠谱不?气象学家分析历史数据,结合最新气象数据预测未来天气靠谱不?可能你也认为准确性有待商榷,但是基本都会认为这是科学,既然这样,为啥用股市数据,结合当前情况分析接下来的走势,就不靠谱呢?是的,我觉得技术分析当然是有道理的,只是就如数理分析的经济学家、气象学家有门槛一样,成为技术分析方面的交易高手自然也是门槛不低的。
遇上些痴迷技术分析的人士,你听他们说话是会感到蒙圈的,一堆不明觉厉的话出来,让你有时候感觉,“这人怎么神叨叨的”。不过,但凡有门槛的手艺,真的到了高手阶段那必然成“神”,可能是“神仙”的神,也可能是“神经病”的神。最近几年,我看霍金的言论就感觉神经兮兮,但是也可能是他已经到了一个我理解不了的高度。同样,围绕这看起来好像就是股票价格、交易量这样的基础数据,技术流派长期发展,衍生出了N多方法,这些数据也不停从空间到时间维度排列组合,形成多种解读方式。
相信接触股市的人,多少开始都有意学习下技术分析,找本书研读蜡烛图的。但是,和很多技术入门到进阶过程一样,到了一些坎儿就过不去了。比如你要是学计算机编程的C语言,可能开始学的都很顺畅,一到“指针”就开始挠头。在我N次用各种知名书了解技术分析的过程中,一般到MACD啥的还算舒畅,但是一到什么“头肩顶”就开始吃力。是的,技术分析有个特点,就是它需要从时间上对未来判断,结果就是看教材,那些案例,图形都无比经典,什么双顶、双底、头肩顶,都好清晰啊。但是,实际过程中,这就不容易了,看这只股票走势好像往上要来个弯,但这个时候我他妈怎么知道是头,是肩,还是个浪?所以,学习这些东西,需要耐心,实践,直到最后甚至形成直觉。而这个过程中,也真跟人的习性和偏好相关,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成年后炒股,所谓三观已定,学习能力和偏好基本也难以改变,那些正好脾性搭调,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俱佳的人方才容易成才,你可以想象这种概率有多大。所以,大部分人还是只能如我一般,学个基本,一些基本规则可以了解下,但是,在市场瞬息万变的交易中,也很难用上,就如市场下跌时,到市场真的开始反弹,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看到不同时间段,都有人抛出一堆不明觉厉的技术分析话语,然后告诉你:市场即将反弹。
所以,做个交易好手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还要战胜一些心理的犹豫和迟疑。在交易领域,利弗莫尔是符号级人物,他的《股票大作手》也堪称业界圣经,在这本带有个人自传性质的作品中,他没有讲解技术细节,但是其充满带入感的写作,也是容易让人对这个职业和其中的技术产生兴趣。然而,即使是利弗莫尔这样的高手,结局也是饮弹身亡,令人唏嘘。由于需要集中精神,技术分析往往是个做好了也投入很深,难以自拔的过程,投资本身就是一个让人容易固执,甚至偏执的事儿,交易更是如此,特别成功的经验往往容易成为一种负担,让你难以摆脱一种思维定式,甚至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盲区。所以,有时候,在基金操作中,讲究市场分析要和交易搭配,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儿也是这个道理。
正是因为交易不容易,所以,在理财领域,衍生出了两种路线。一种就是专业化路线,即主动投资,具有市场判断能力和交易能力的个人和团队,专门发行基金,将操作过程形成黑盒,将业绩展示出来,吸引投资者。
但是,这个路子我们都知道,不容易,特别长期持续的保持好的业绩更是不容易。在A股在2014到2015年初牛市汹汹的时候,大量的私募发行,其中不少也是活跃于投资论坛的人士,在牛市的财富效应中,也发行基金,遇上接下来的市场暴跌,最后也是一地鸡毛。可见,很多时候,个人也容易分不清,我最近炒股牛,是因为自己水平高,还是站在了“牛市”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呢?
而近十年,另一种路线就是降低专业性的被动投资路线,正如我过去介绍的,这样的投资方法,没法拔高你的投资上限,但是可以提高你的投资下限。它的流行绝非因为能让人赚的多,而是操作性强,其中涉及交易的环节,就是在你买入卖出指数基金或者ETF的时候,频度很低,自然需要劳心费神的地方很少。说白了,谁有那么多时间去盯盘啊?谁有那么高的天赋成为交易高手啊?有多少人看K线图更看五线谱一样愉悦啊,哦,对了,这样说也有问题,实际上,大部分人看五线谱也会感觉:这什么鬼?专业领域常常就是这样泾渭分明。
所以,在投资中,认清自我的能力边界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费尽的要去学交易中的看点描线,就是一种对交易在投资中角色的夸大。我们常常说投资理财,常常说投资大师,但是很少说“交易理财”,交易简单来说,就是“买”和“卖”。但是,交易高深来说,又不止买卖,而是判断买卖的过程,这可比玩大富翁难度高得多。好在,交易不是投资的全部,甚至不是“投机”的全部,就如火热的比特币,可能交易型选手一天折腾没赚多少,一些人就是早期试试,然后“傻傻的”放那,结果还发财了。
利弗莫尔曾经的传奇看上去令人神往,但是他是专业人士。而投资是个特别的领域,是个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必须去做,但是不可能“专业”的去做的领域。所以,主动思考,低频交易,更多资金采用被动投资,依然适合大部分的你我,至于专业的精神,还是留给咱们的事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