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财经要闻 > 世经研究|商业银行农业产业链金融发展策略探析-农业银行电子银行

世经研究|商业银行农业产业链金融发展策略探析-农业银行电子银行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

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最新资讯《世经研究|商业银行农业产业链金融发展策略探析-农业银行电子银行》主要内容是农业银行电子银行,农业产业链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入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表明农业产业链给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积极作用。,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本文章为WEFore原创。

世经研究|商业银行农业产业链金融发展策略探析

农业产业链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入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表明农业产业链给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积极作用。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借鉴源于制造业的供应链理论,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农业的社会服务体系也较为完善。

中国农业领域自2010年以来已成为最热门的资本宠儿,实业巨头们更是频频利用大手笔投资实现境内外全产业链战略布局,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开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不断探索从农业产业链整个效益出发的金融服务新思路。与强调小农户贷款难问题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顺应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与产业链的扩展及深化所带来的农业金融需求的深刻转变,并捕捉到了农业融资模式创新的关键点与条件。例如,一些金融机构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特别是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平台,利用农业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的真实交易关系来设计贷款产品和监督客户。

下面我们将从农业产业链角度,以商业银行支持农业发展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产业链融资新途径,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融资特征

随着农户分化和土地流转的加快,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农业融资需求特征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资金需求额度增大、期限延长等。显然,额度小、期限短及利率较高的农户小额贷款难以适应这些需求上的变化。为此,银行在中央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下从农业产业链角度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在当前的农村经济改革环境下,农业产业链融资具有鲜明的特征。

1、融资需求大额长期化

产业化经营的特征的现代农业的发展,资本密集程度高、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报期长,决定了对信贷需求已不再仅是“小额、短期、分散”的季节性临时周转式需求,也包括“长期、大额、集中”的持续性固定投入式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改善、设施农业建设、大型农机具购买、加工设备购置、烘干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方面有旺盛的信贷需求。

2、融资需求复合多样化

现代农业的发展,包括产加销各环节,覆盖生产流通服务各领域,产业层级多样、从业主体多元,经营复合性突出,决定了对金融服务需求已不局限于传统农业生产的单一融资贷款需求,也包括农产品定价、风险管理、资本化经营等多种需求。这要求金融产品从传统的存贷款,拓展到金融租赁、保险、期货、证券等大金融领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3、还款来源的自偿性

稳定充足的现金流是农户以及核心企业实现有效融资的基础,也是保障农业产业链畅顺稳定运转的重要前提。在农业产业链合作中,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和当地核心企业签订合作合同,通过缴纳保证金的方式获取农业发展所需的饲料、工具、种苗以及相关技术服务。当一阶段的合作结束后,农户将按合同向核心企业出售农产品并进行结算,补偿成本并实现生产收益。在这一过程中,核心企业和农户签订的合同以及所提供的原材料、工具和技术服务,有效保障了融资的稳定性。此外,处于农业产业链上的其他资金流、物流在得到有效确认和锁定后,也可以作为农户进行自偿性融资的工具,是实现产业链融资的重要途径。

——融资现状

1、融资环境不完善

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其他行业的产业化发展相比,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以及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且回报周期长,回报率较低,难以获得社会资本资源的重视。中国农业长期存在分散经营、小农经济等情况,缺乏规模化经营的经验,相关的农业合作组织不完善,导致农业发展处于弱势地位,加大了其产业链融资的难度。此外,由于受各地实际情况的影响,某些优惠政策难以有效地付诸实施,部分金融机构由于受到限制,无形中压缩了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贷款资金储备。

2、结构存在缺陷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产业链以“1+N”结构为主,即以当地的核心企业为重点,以企业上下游的N个客户为延伸。这种产业链结构深刻影响着中国农户的实际融资能力,核心企业在产业链中发挥的作用极大,不仅是农业产业链融资方案的核心,而且是产业链上下游成员融资的信用基础。当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和信用情况出现问题时,上下游企业的融资也就难以进行。而现阶段中国农业产业链之中缺乏强有力的核心企业,不仅综合实力有所欠缺,而且规模和数量都不足,难以满足农业产业链的融资需求。

3、抵押担保困难

农村作为贷款的抵押品较少、资产价值低、变现,使可作为抵押的有效抵押物缺失,致使很多项目无法申请到抵押贷款。同时,农业产业化类的贷款所要求的有足够代偿保证人一般也较难寻找,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授信条件暂不成熟。如何灵活掌握“宽授信、严用信”的审批模式,适应政府项目需求,提升农业担保能力,需进一步改进方式策略。

4、服务体系缺失

农业技术及生产组织化服务体系缺失,农民生产经营的水平差异很大。首先因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制度落后,加之政策倾斜不够,致使企业管理跟不上,出现了粗加工盛行、集聚度低、品牌不响、市场竞争力差等诸多问题。其次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规模偏小,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仍不健全,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够,因此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盈利能力参差不齐。这些都对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的初期一般所需的投入较大,但是由于其市场前景的不明朗,金融机构往往难以满足超过其实际还款能力的大额信贷资金需求。

5、风险机制不健全

农业是相对弱势的产业,存在着较大的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等固有风险,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资相对较大,回收的周期也较长,优质的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占的比例并不高。由于配套的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一旦出现风险,贷款机构只能自己承担资金损失。从实际的情况来看,部分农业龙头企业是由其他行业的企业主兼营的,为了获得信贷支持而急功近利地盲目扩大投资规模的现象屡有发生,或是热衷于多元化发展而大量举债,或将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信贷资金挪用于其他行业。一旦其他行业的资金周转出现难以为继的困境,其兼营的涉农企业也将被拖累,将直接导致发放的贷款无法得到按时足额的偿还 。

——策略建议

顺应和把握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趋势,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为主攻方向,通过对农业产业链交易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采取分层封闭式管理模式,锚定农业产业链上不同经营主体的差异化金融需求,并有针对性的提供更加适配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就能够有效的谋求农业产业链整体收益和自身利益的最大交集。

1、打造注重精准的业务模式

农业产业链条上的不同经营主体通过相互之间的贸易活动链接到一起,为批量化开展金融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农业产业链的特点,建议采取“M+1+N”模式开展农业产业链金融,其中的“1”表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链条上的核心企业,“M”和“N”分别表示产业链上下游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及农户等。“M+1+N”模式就是重点营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将其信用引入对其上下游企业及农户的金融服务中,对农业产业链中的应收、预付和存货等提供精准的结构性综合融资解决方案,提升农业产业链的金融质效。

核心企业的业务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金融撬动整条农业产业链的支点,通过与政府职能部门、供销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平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国家级、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进行名单式营销与管理。通过锁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其上下游企业和农户等客户资源,推动金融业务的批量化开展。

上下游企业的业务模式。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农户业务准入评价的重点放在其对整个产业链的重要性、地位,以及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既往交易历史等方面。对其融资等金融服务严格限定在其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贸易背景,特别是注重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引导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信贷,增强风险可控性。

产业链终端的业务模式。农业产业链的终端主要是以社区客户和商务区白领客户为主的消费者。以农业产业链提供的绿色生态食品为抓手,运用金融便利店等模式,将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特别是饮食行为融入金融服务之中,增强社区客户粘性,进而助推农村金融机构社区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

2、打造注重多元的盈利模式

农业产业链金融的盈利来源于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和社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所产生的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盈利模式。在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产品开发和管理能力相对薄弱的前提下,对产业链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提供以信贷、票据等为主的融资业务以获得利息收入。待具备足够的业务发展能力后,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投行、资管、交易银行等轻资产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农户的盈利模式。一方面提供融资业务获得利息收入,具体来说,对农业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及农户,应根据其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多采用赊销方式的特点,采取以应收账款融资为主,并配备保理、票据贴现、订单融资等业务以获得利息收入;对农业产业链的下游分销商,应根据其与核心企业先款后货的结算方式,采取以预付款融资为主,并配备仓单融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保函、承兑汇票等业务以获得利息收入。向上下游企提供工资代发、理财、财务顾问、结算等中间业务,获得非利息收入。

产业链终端客户的盈利模式。采取刷卡折扣、积分管理等营销手段有效绑定客户的基础上,向客户提供银行卡、电子银行、消费信贷、理财、代理保险等金融服务和代缴代付等便民业务,做大农村金融机构在社区客户的钱包份额。

3、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管理体系

引导农民专业产业等农村经济组织自觉参与信用建设,有效规范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行为,增强履约能力,丰富农村信用文化,助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已经建立的信用信息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银村合作的模式,对行政村实行整村授信、综合授信,倡导诚实守信,进一步发挥信用在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农村金融服务受益面的不断扩大。

针对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首先,针对农村普遍缺乏有效担保物,要在大棚抵押贷款、粮食订单质押等贷款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产品创新步伐,探索林权海域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新型抵押模式,有效破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融资难题,主动对接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其次,要实施农村金融服务的广覆盖工程,重点部署推进金融服务进驻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逐步扩大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各类贷款管理办法、操作流程以及相配套的内控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协调解决涉农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障业务的顺利开展。最后,要突出并优先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现代化的规模农业、高新农业技术及新产品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针对涉农企业流动资金不够充裕、周转贷款筹资压力及财务成本较大的特点,要积极探索还款方式的创新,如可以给予涉农企业一定的还款宽限期,预留资金缓冲窗口,并通过差别化的利率定价来帮助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涉农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能。

4、创新优化实现网络营销

运用“互联网+”新模式,提高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主动与涉农客户多交流,了解实际经营情况,建议鼓励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食品深加工产品质量可追溯,加强从食品原料到食品加工再到食品运输、销售等信息“一条龙”化。同时,利用互联网商业平台实现农产品深加工产品的网络营销。利用互联网营销的优势,拓宽企业销售渠道,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鼓励食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网络营销体系,或入驻有影响力的网络营销平台。创新思路促突破,推广“互联网+农业”。新业态的形势下,以国家战略部署和政府主导规划为引导,密切跟进农业科技现代化新业态新模式,寻求突破,将信贷政策和政府规划项目实现有效对接,力求打造现代农业电商新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5、打造注重稳健的风控模式

一是加强对农业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信息的有效掌控,并引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第三方物流、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进一步提高风险控制水平。二是在对农业产业链内部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封闭式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对产业链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同时根据条件引入担保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合作社等实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把单一环节不可控风险转化为全产业链可控风险。三是加强贷后管理,按照不同贷款主体、不同担保方式、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风险程度进行分类管理。并积极开展银保合作,对冲和抵消因自然灾害、价格波动等不可控因素所造成的风险。

世经研究|商业银行农业产业链金融发展策略探析

世经研究|商业银行农业产业链金融发展策略探析

世经研究|商业银行农业产业链金融发展策略探析

世经研究|商业银行农业产业链金融发展策略探析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