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财经要闻 > 色不碍墨以色彰墨 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杭州盛大开幕-寻陆鸿渐不遇

色不碍墨以色彰墨 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杭州盛大开幕-寻陆鸿渐不遇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

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最新资讯《色不碍墨以色彰墨 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杭州盛大开幕-寻陆鸿渐不遇》主要内容是寻陆鸿渐不遇,2019-06-06 10:43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刘慧展览现场近观丛山蔽目,远眺周流婉转。,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2019-06-06 10:43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刘慧

色不碍墨以色彰墨 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杭州盛大开幕

展览现场

近观丛山蔽目,远眺周流婉转。虽然 "千岩竞秀——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去年已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但在家乡杭州举办个展,却是他人生的第一次。6月6日,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这个从北京回到杭州的艺术大展在浙江美术馆拉开帷幕——由中国美协、浙江省文联、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大展共展出了艺术家陆秀竞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创作的中国画作品近百件,通过"去塞求通""畛域无限""湖山胜览"三大主题,呈现了画家50余年的艺术历程,串连起陆秀竞多姿多彩的艺术人生。

去塞求通,沉醉与超越

色不碍墨以色彰墨 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杭州盛大开幕

陆老照片

"我是注定要画画的。从我的名和字,从家传和学业;从浙江美院到西冷书画院,从江南到江北,从师法大家到旅画海外。"命运一直眷顾陆秀竞这个爱画之人……走过的路、遇见的人、经过的事,终会在水墨中相遇,在指笔尖绽放。

画图恰似归家梦——陆秀竞今年78岁,每当举起画笔,仿佛还是70年前的自己,对这片山水、家园、对中国画,他想说的,想表达的,依然很多。

穿梭浙江美术馆展览长廊,仿佛穿越千年中国画史——画画就是表达,表达就是不断地发声。像歌者放歌,诗人写诗,画家作画,是忠于自己,更是忠于这个时代。

在千年的历史发展脉络中,中国画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完善的绘画语言和美学系统,但同时也使得中国画的创新变得更加困难。

色不碍墨以色彰墨 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杭州盛大开幕

千佛洞奇观(80X112-1986年)

纵观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历程,三四十年代的边疆写生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贡献了许多。旅行经验和边疆文化对于日后许多致力于创新的中国画家依然有效,事实上,陆秀竞也为之着迷,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

色不碍墨,以色彰墨。

一方面,西北的辽阔气势提供给中国画以新的力量,很直接的为画面带来雄壮巍峨的构图与意蕴。一方面,西北民族艺术也为具体的画面提供了包括色彩系统在内的新技法。

展览现场,带给人们的是这两方面的叠加效应:陆秀竞的创作渐渐走出早期的江南地域性面貌,从而将足迹和视野放到了全国的格局之中,以此来思考中国画在当代进展的新可能。

这里说的造型是泛指中西绘画共同要求的写实、写形能力,而笔墨则是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造型和传情达意的手段。20世纪以降,西画素描、速写造型进入包括国画教学的中国美术教育,无疑是对文人画传统的授艺方式造成一定的冲击,一些从事国画创作的艺术家以自己的睿智,经过一段艰苦的探索,逐渐化解了这一矛盾,巧妙地将西画造型有机地融合到中国画的系统之中。尤其在潘天寿先生主持的浙江美术学院,国画教学十分注意维护民族传统,重视笔墨训练,讲究传统中国画的格调和趣味,适当吸收西画写生技巧。

一花一世界,一笔一乾坤。

色不碍墨以色彰墨 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杭州盛大开幕

金谷圣寺(180X190-1986)

"筑基于笔,建勋于墨。"著名画家童中焘直言,黄宾虹总结、发展传统,提出"五笔":平、留、圆、重、变,"九墨":浓、淡、破、积、泼、焦、宿、渍、亮,加上"水"法,回到中国画的创造源头。陆秀竞是墨法的综合创造者,自立而目。

那日,在童中焘家,他深情回忆着:陆秀竞1962年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班主任孔仲起。"仲起是我学兄,笔势雄健,尤长画水,当代无出其右。我在195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三年级分科学山水,老师顾坤伯先生,1962年毕业,留校任教,1963年,被任命为陆俨少先生的助教。当时山水教学,先学顾、陆的课徒画稿,再学宋人小品,写生、创稿,渐次上溯积累,我也为秀竞班上准备临摹材料,也讲一点心得、感想。"可想而知,那时尊师爱生,关系尚严。

陆秀竞正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位艺术家。他主攻山水,兼善花鸟。在他的作品中,多少透露出西画形、结构的造型元素,但呈现的整体面貌则属于传统国画纯正的写意体系,以表现意境见长。

这,是陆秀竞这一代在浙江美术学院接受国画教育学子们艺术创作的共同特点。陆秀竞的长处是在实践中善于积累经验,认真研究和体会传统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主张,思考如何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家学有幸,世传丹青,一路走来,遇名师,得高法,让陆秀竞能够充分领略笔墨之美。

色不碍墨以色彰墨 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杭州盛大开幕

龟兹克孜尔千佛洞印象(95X360-1986年)

每位画家,都是站在前辈的肩上。

顾坤伯先生,纯穆自然,清润俊逸,颇得山川神韵;陆俨少先生,酣畅淋漓,隽永清新,画风自由泼洒——授业两位恩师,不同风格,不同意境,让陆秀竞一生受益。而潘天寿、陆维钊、林风眠,再到对他影响至深的黄宾虹,无数山水大家、风骨长存,能够得见,是他们这代画家的大幸。

艺术论家们常用"真趣""模糊""朦胧"等词彙评论陆秀竞的绘画语言,因为这正是他绘画的风格特征。这种个性风格的形成,并非是陆秀竞的刻意追求,他只是恪守传统绘画的一贯主张:个性风格乃天然形成,是人内在性情的外在体现,有什么品性的艺术家,就有与其品性相应的绘画面貌。他用真心作画,用性情造就了异于他人的笔墨,就像刘勰在《文心雕龙·本性》中所说的那样:"名师成心,其异如面。"

大笔挥洒,纵横跋扈。

于是,陆秀竞不再是用笔墨画山水,而是直接用山水画笔墨。他将浑茫群山全景拉开,壁立千仞,鬼斧神工。咆哮擎山,喷云射海,极尽中国山水的无边壮阔!

沉点划为网,深抵百寻;浮片墨为舟,远涉千里。中国山水的用笔之道,通过陆秀竞数十年的淘养,呈现师心独见、浑博凛然的沉醉与超越。

畛域无限,笔墨与精神

如果说,西北意象带来了陆秀竞艺术创作思路的转型,那么,域外的旅行经历和视觉经验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转变。

世纪之交,陆秀竞有机会前往美国并在哪里定居数年,这再一次改变了他的艺术思考和艺术风格。

色不碍墨以色彰墨 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杭州盛大开幕

秋韵(32X121-2008年)

几十年来,陆秀竞在艺术上有一以贯之的探索:勤于写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搜集素材,用心作画,诉诸于真感情,表现真趣味。由此平实的艺术追求和艰苦的探索,铸就了不同于他人的画风,在画坛自成一格,作品受到业界和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好评。

古代中国画家对域外的描绘多是想象的结果,20世纪以来,国门敞开,许多中国画家有机会前往世界各地,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来,画家们秉承创新的观念,从国外的风景、社会、生活、人物中观察与体会,对中国画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陆秀竞也不例外,他从别样的风土人情中体会到新鲜的空气,感受到差异化的创新可能。因此,陆秀竞的艺术人生无不体现出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以及现代中国艺术发展的宏观趋势。

国画千年,无非"笔墨"二字,一撇一捺,一泼一洒,意境尽现。笔墨之境,在高山仰止。笔墨之美,在寻常巷陌。生活之意,才是画作的灵魂。

中国画的魅力来自笔墨,表面上看笔墨也是一种造型,细细追究,笔墨确实有传达造型的功能,但它予人以审美感受的主要目的不是呈现客观的形,而是在大略的形似中传达"意",表现作者的心境和感情。西画的造型也与作者的性格、气质、性情有关,但远不如国画笔墨那样渗透着作者的见识、胸襟与修养。

"笔墨乃性情之事,于依稀仿佛中,有非笔墨能传者。"石涛在这里不仅指出笔墨是性情的表现,而且还强调笔墨反映性情是在"依稀仿佛中",也就是说,对艺术家而言,性情在作品中的流露不是完全理性的,不是预先清晰明确酝酿的,含有某种偶然性,在有意无意之间。有意即主观追求,无意则是并非出自预先的设计。

不过,这些看似意外的收获,并非完全来自偶然,而是作者的天分、功力、修养交织成的品质在发挥作用,以自然的流露的方式显示出来,往往开始为作者所不察、不觉。由于偶然的意外收获多次重复出现,会启发艺术家思考,促进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画写意体系笔墨语言的魅力,从而在个人艺术修养和作品意境上下功夫;也使艺术家更清楚地认识自我,从而自觉地发掘和发挥自己的潜力,并进一步重视强化自己作品异于他人的风格面貌。我想,陆秀竞绘画风格的形成,也经历了这个过程。

色不碍墨以色彰墨 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杭州盛大开幕

秋韵(44X49-2011年)

当然,陆秀竞独特的笔墨语言也包含了许多值得研究技艺元素,如他驾驭水和墨的技巧,善于用大水量的破墨和泼墨的技法,制造画面墨气氤氲的效果;根据描绘景色特点和画面的需要,他在笔墨虚实、浓淡、繁简之间驰骋自己的才能。童中焘先生说陆秀竞的画"模糊中有笔致,严谨中见功力",十分中肯、恰当。

可贵的是,陆秀竞笔下的山峦、树木、云彩、瀑布……在不同画面都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各有自己的风采,呈现出不同的境界。这说明,他不断从生活中吸收灵感,补充新鲜养料,绘画作风生气勃勃,不像有些画家找到了一种方法后便停滞不前,满足于"一招鲜,吃遍天",风格"结壳"而失去生命力。

在童中焘看来,陆秀竞的画作,大概可分两类——

一类传统出新。所谓传统,自顾恺之到近现代,有各家各派的写"形"之法。其中关键,一在用笔,一在形象。"用笔"不同"线条",以书法为基础,一点一画,"平、留、圆、重、变",墨由笔出,达到清、润、沉、厚、活的视觉效果。用笔用墨看标准,线条则无准则。"形象"与"形体",只争一字,形体二字皆实,象字虚实之间。

一类泼墨山水。主要发自西北之行,是黄宾虹"九墨"的综合,或可称为泼墨山水。其间用笔,设色、泼、破、渍、积,以及水的倾泼,浑然一体,几乎难分先后。它又见蕴藉,不同于张大千用笔与泼墨泼色的二分脱节,更不要说现时一般泼墨作品的浅薄。

色不碍墨以色彰墨 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杭州盛大开幕

山水幽淡(45X49-2011年)

"我的创作遵循写实精神。"陆秀竞说,重写实,是绘画立足的基础,重写意,是绘画崇尚的精神,形神兼备,以韵为先,通过自己的审美,把自然之美升华为一种充满人文精神、时代精神的艺术之美。写意即写"意思"、写"心思"。写实与写意结合,是目与心的综合。

漫步展厅,人们发现,陆秀竞的写实与西方不一样。看他的画,运笔沉稳圆实,运墨包括运色透彻,不用渲染,全由点画积成,结构并不处处画到,参差撞让,断联承接,黑白虚实,互相生发,大空小空,顺势而成,气象滃郁,是传统意味。

重要的是陆秀竞有"识"。

有识则不徇人,不为古欺,不为习染,他的画有石溪、石涛、沈周或宾虹、坤伯的趣味,却不是石溪或者宾虹,秉承"虽师勿师""似我者下"的精神,异其迹象是陆秀竞自家面目,可见几十年的功夫。

无论婉约江南还是辽远塞北,无论水乡小镇还是午夜洛城,别样的风土人情给予了画家别样的思绪,寥寥数笔,写尽诗情画意,画尽人间百态。

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画始于顾恺之。山水观念因晋室东迁,备受老庄侵浸,群趋自然风尚。而江南风物清幽,河山俊秀,促成诗画文人罗丘壑于胸中,生烟云于足底,山水之观由是勃兴。经两千载生长,山水诗画蔚为大观,成中华胸壑中的文化高峰。

画山水者,相伴如是文化峰峦,自是精神上的福缘。陆秀竞一生行走群山,漫涉诸水,不唯遍访南北名山,还远履跨洋大川,凝聚东西山水之观,既是今日山水绘画无边的跋涉者,又是得河山之助、山水之养的怡心之人。

色不碍墨以色彰墨 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杭州盛大开幕

江南老房子(70X70-2003年)

山水绘画自古得河山之助,所画非一地一角之景观,而是山水交集的纵览。江南山水,山壑临溪,岭岚依水,四山周迴,双流逶迤,形胜处兼有山与水。近观丛山蔽目,远眺周流婉转。所以山水之观是一个立轴里移观的世界,一个总在山与水中往还的周遭,进而,山水之观成为了双元互动、内视外观的精神原形。

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言:正是这种内外观视的原形,使中国山水画长盛不衰,屡见高峰。黄宾虹先生正是其中集大成的伟者,而陆秀竞先生则追蹑大师步幅,得入纯青之境。丛山叠起,涧水连绵,他的诸多山水,俱有一种连密的韵味。他仿佛总是立于众山之边,隔着山岸眺望,直观地放笔直写山水的四季与晨昏中山体草木的摇曳,并以笔墨驱动,穿行于山环水复的运行中,穿行于迷离的烟云之中,构成一片片浓云快雨、淡墨轻岚浸透的世界。

陆秀竞不仅以如是之观写南山,绘北原,还写美洲大陆上的深峡巨谷。他用这种纯然的、诗性的观看,拥有了辽阔无垠的河山。这些河山也以其暝色夕霏的氤氲之气,淘洗着他的笔头,铸炼着他的胸襟。那无尽的河山,以日新又新的现象意味,塑起他笔下和胸中延绵无尽的丘壑。

山哺水,水衬山,陆秀竞勤笔不辍,放牧四野,俯拾所见,将虚实、动静、浓淡、亲疏、荣枯化作纤秾开阖之气。浙闽山地的延绵地貌铸成他早期山水的浚秀笔锋,舒婉墨韵。中期远涉大西北,受浑茫河山的影响,笔墨趋于浓厚,并在大山大水中加入泼彩之法,于北美之外频添苍茫韵味。

湖山胜览,气韵与万象

山水,是陆秀竞的魂魄。"千岩竞秀"是他出生时祖父赠予的四个字,冥冥中,竟道出了他的挚爱、他的心境、他的一生。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

山水,是中国文人和画师毕生的梦境。山水,也是陆秀竞每一段履历中,难忘的气韵万象。

西湖,故乡,烟雨浩渺,美景如画,是陆秀竞生命的第一步,是陆秀竞绘画生命的第一笔。

富春江,在这片中国山水画的灵秀之地留下了多少才情和抱负。

雁荡巍峨,造化苍穹,每一次我循着前辈足迹,徜徉其间,总能有新的灵感涌现,源源不断。

敦煌古道,豪迈雄浑,西北这片神奇土地,让陆秀竞看到了画意与禅意的通融,水墨与华彩的交汇。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山水作画,就是与山水对话,画的是永恒的风光,画的是当时的自己。

色不碍墨以色彰墨 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杭州盛大开幕

山野古寺(122X244-2014年)

展览第三部分"湖山胜览"题名,就源于现代中国画大师陆俨少的一件杰作,也代表了陆秀竞一大类艺术风格。

陆秀竞在1962年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学习时,正逢陆俨少、顾坤伯等大家执教于此,陆秀竞也因此有机会得以向他们求学问道。在陆秀竞的许多全景山水中,都能够体现现代中国山水,尤其是现代浙派和海派山水的巨大影响。

人们看见,隽永奇峻、清雅简逸的小青绿或浅酱设色在陆秀竞的作品中为数不少。以此为契机,陆秀竞将完全江南化的水乡景色转变为更为深沉的全景山水,并不断向传统攫取。

"现在大力提倡创新。画本来就是画,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不仅提炼概括,也不完全是凭空想象,合内外,通心物,以性情为基,通情达理。"童中焘认为,中国画的创新,写情景,写"意思",写理想的追求,可以坐对移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生境界。

中国画的创新,实为继承创造,需要性情、功夫与修养,还要才、力、胆、识。过去的所谓"八五新潮",大都有胆乏识,只能热闹一时。

中国画的创新,也不在画幅大小。按现时的看法,黄宾虹大都是"小画",潘天寿的大画,绝不是小画放大,内容也不重复。

而现时作品,动辄几米十几米,桢卷乃至一二百米,笔墨不到家,一看即令人厌烦。继承创新不容易。

色不碍墨以色彰墨 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杭州盛大开幕

空山清秋(138X69-2016年)

童中焘特别欣赏陆秀竞近几年创作,如2011年的《秋韵》《山水幽淡》,如2015年的《梯田》《故乡》,如2016年的《外婆家》等。

之所以欣赏,在于陆秀竞有"识",是前二类的再综合,更加精彩。画幅不大但经得起读。或称我所见不多,他的这些综合,全是中国的笔墨功夫,目前还不多见。艺术贵在异中求同,只有强化中国特色,才能"拉开距离"。

黄宾虹,是影响陆秀竞山水进程的另一位艺术家。因此,陆秀竞后来的山水作品并不倾向于工整细密的画法,而显示出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文人画特征,以此展现出中国南部风景的另一面。

"黄宾虹85岁左右变法,陆秀竞还年富力强。"在童中焘看来,平常似喜用秃笔,如加以飞提,更见锋棱,圆中见方,增其拗峭;用心边角虚实,如题识位置稍加注意更增画面阔大。

"做人要老老实实,画画不必太老实。"在童中焘眼里,放大胆量,增加想象力,在变化的笔墨本体关系中,在笔墨的理性条件中,发挥自己的潜在创造力——运以感性的自由,在经意中有不经意,与时消息,则形式上更有突破,用生为熟,则作品自然更上层楼。

山水未变,却随时代流转;山水入画,只因山水在胸。

色不碍墨以色彰墨 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杭州盛大开幕

墨梅(42X142-2010年)

半个多世纪的丹青生涯,陆秀竞从未停止过笔耕。作为浸润在无边河山中的山水诗人,陆秀竞的脉脉话语,就是笔墨,就是中国视觉语言中最为生动、最富变化的笔情墨意。

一管毛笔,点划撇捺,皴擦渲染,随山水之形而呈无穷变化。陆秀竞承顾坤伯先生而师古人,从陆俨少先生而师造化,古人之规,周流无尽;造化之任,环抱无穷。如此,周流环抱,发蕴中心,画如其名,于叠密的山壑中特生挺秀笔韵。

许多人谓之为纪录,而在陆秀竞无非是又一次出行——行万里路,著万卷书,作万幅画。

18岁,他发现笔墨中的狂放;

28岁,他发现山水中的苍茫与壮阔;

58岁,他发现"用西入化,融而无迹"——是否,毕加索的思维与黄宾虹的意境一脉相通?是否,西方的色彩可以变得很中国?国画的构图可以变得现代?

79岁,他还在画,还在想,还在走……他想听到更多想看见更多;他想走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如今,陆秀竞人书俱老,笔下满纸苍黄,持续而自由地沉浸在他的无尽河山之中——这河山满是层峦叠嶂,满是纵横笔墨,满是被山水淘洗澄明的心怀中,陆秀竞体味着无尽生命的止泊,韵华永驻的淳然气象。

【浙江新闻+】

色不碍墨以色彰墨 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杭州盛大开幕

陆秀竞,字峥,号千岩,又号一碧楼主。1942年生于浙江绍兴,196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得顾坤伯、陆俨少亲授,以及潘天寿、吴茀之、陆维钊等艺术大家的熏陶。曾任杭州西泠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法人代表,浙江省美协理事,杭州市美协副主席,浙江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先后于英国、美国举办个展。2018年8月25日,77岁高龄的陆秀竞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国内首场"千岩竞秀——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引发美术界的高度关注。代表作有《东海渔村》《金谷圣寺》《长城》《黄土高坡》《雪域圣寺》等。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紫光阁、钓鱼台国宾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美国中国艺术博物馆、美国洛杉矶鲍尔博物馆和各类书画院收藏。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