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提起陆羽,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茶道的祖师爷,是茶圣,写过一本《茶经》,或者记得一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至于他的其他情况,可能就知道得很少了。今天,我们就来掰一掰陆羽这个人,以后喝茶聊天的时候,就可以侃侃陆羽的八卦了。
一、陆羽名字的由来
陆羽,字鸿渐,出生于唐时复州竟陵(湖北天门)。他是一个弃婴,《唐国史补》、《新唐书》和《唐才子传》都有记载。公元733年深秋的一个清晨,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座小石桥,忽闻桥下群雁哀鸣之声,走近一看,只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卫着一个男婴,男婴让严霜冻得瑟瑟发抖,智积把他抱回寺中收养。这座石桥后来就被人们称为“古雁桥”,附近的街道称“雁叫街”,遗迹至今犹在。
智积禅师是唐朝著名高僧,他为陆羽占卦取名,以《易经》占得“渐”卦,卦辞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鸿雁飞于天空,羽翼翩翩,雁阵齐整,四方皆为通途。于是定姓为“陆”,取名“羽”字,以“鸿渐”为字。《围城》中的方鸿渐,就是借鉴此处。
二、陆羽的职业
陆羽虽在寺中长大,却并不愿出家,他在寺中做伽蓝役,也就是打杂。在这期间,受智积禅师这位品茶大家影响,陆羽学会了煎茶。后来,他离开寺庙到处漂泊,因出身低微且长得丑还口吃,他只能投身当地的一个戏班,以卖丑搞笑的丑角为生。他自己在《陆文学自传》中写道:“(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在此期间创作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后来,受竟陵太守李齐物的推荐,去火门山(天门山)邹老夫子门下受业学习。从火门山上下来之后,年仅十九岁的少年陆羽便心无旁骛,立志于对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安史之乱”后,陆羽一路考察茶事,辗转来到江南的舒州(今安庆境内)、湖州,当时陆羽年仅二十四岁,从此定居于此,起早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用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充实《茶经》的写作。
三、陆羽不仅品茶,还品水
陆羽随关中难民南下,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茶叶产制资料,并积累了丰富的品泉鉴水的经验,撰下《水品》一篇,可惜今已失传。但同代文人张又新在《煎茶水记》里,曾详细地开列出一张陆羽品评过的江河井泉及雪水等共二十品的水单。如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而把扬子江中心的中泠(líng,古同“零”)泉(在今镇江,又称南泠泉)列为第七品。
有意思的是张又新还记下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州刺史李季卿在扬子江畔,遇见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陆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闻说附近扬子江中心的南泠水煮茶极佳,即令士卒驾小舟前去汲水。不料士卒于半路上将一瓶水泼洒过半,偷偷舀了岸边的江水充兑。陆羽舀尝一口,立即指出“此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泠水。”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陆羽品尝后,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泠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告诉了实情,陆羽的名气随后也就越发被传扬得神乎其神了。明清时的一些茶艺专家认为,南泠水和临岸江水,一清一浊,一轻一重,对茶圣陆羽来说是不难分辨的。
四、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与诗僧皎然的忘年交
陆羽二十几岁时结交了四十多岁的皎然大师(俗姓谢,谢灵运的十世孙),成为“缁素忘年之交”。皎然入选《唐诗三百首》中的《寻陆鸿渐不遇》,讲述的就是寻找居于湖州青塘别业的陆羽的场景。
皎然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他多才多艺,不但对佛学、道学、茶事、茶理、茶道都有深刻研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几百首的名篇佳作,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一位难得的大家。皎然是茶文学的开创者,在茶诗方面也首开千古佳作之先河,是“以茶代酒”,以茶为饮之风的积极推广者,他组织过“顾渚茶赛”“剡溪诗茶会”,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代宗师。
皎然对陆羽茶事活动帮助最大,正是因为皎然,陆羽和当时的名僧高士有着广泛的联系,这自然拓展了陆羽的视野思路。陆羽在妙喜寺内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帮助下,“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开始了《茶经》的写作。陆羽和皎然这对忘年之交堪称“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
五、陆羽之后,才有“茶”字
茶就是“人在草木间”。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来自草木,因人而获得独特价值。确切地说,茶是因为陆羽才一举成为华夏的饮食和精神缩影。陆羽之前的时代,茶写作荼(tú),有着药的属性。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也就是说,在荼时代,荼只是一种可用的药草而已。
而“茶”不一样。《茶经》开篇就把茶作为主体,陆羽用史家为人作传的口吻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此开始了对茶的全面拟人化定义,陆羽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对茶作了评判辞,涉及到茶的出生地(血统)、形状(容颜)、称谓(姓名)、生长环境(成长教育)、习性(性格、品质)等方面,而茶与人关系,就像茶自身因为生长环境有所区别一样,需要区别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