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本版制表:郑加良 本版制图:周靖宇 |
证券时报记者 刘筱攸
在利差收窄和资产质量不断下行的银行盈利换挡期,同业业务对于改变银行高资本消耗经营、提升对合作机构客户负债的定价能力、放大资金成本优势的作用毋庸置疑。近两年来,这成了一批商业银行以不同路径加码同业业务的内在逻辑。
作为盘活同业资产的线上交易平台,平安银行“行E通”旨在对合作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产品进行有效再分配,仅今年一季度的交易量就已突破万亿大关。
三度进阶
在平安银行金融同业事业部总裁沈彦炜看来,同业业务的核心是对金融市场的资源进行良性再配置,“资源”包括合作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产品各层面。
事实上,行E通对自身定位的演化历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同业业务不断加深的理解。沈彦炜介绍,行E通至今共经历3个发展阶段,2013年是一个分水岭。
第一阶段是行E通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深发展时期。从2008年到2013年,行E通业务模式归结为金融牌照的让渡。
“起步时想法很朴素,就是我们有三方存管资格,而有些银行没有,我就把接口放开给有需求的银行。”沈彦炜直言,当时平台并没有像其他金融机构一样去大力拓展这项业务,才使得当兴业银银平台已经对接100多家银行专户时,深发展才对接十几家。
深发展让渡的牌照还有黄金交易资格。虽然之后的5年内,整合后的平安银行只能将一些市场(如三方存管、代理结算)拱手相让,但其与兴业银行,却是国内最早以独立平台试水同业业务的商业银行。
第二阶段是2013年至今,行E通正式成型。在监管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趋紧、互联网技术对银行业务架构的更深层次改造以及平安银行四轮驱动(公司、零售、同业、投行)战略设定的三重因素下,行E通的定位由金融牌照的让渡,演变成了对资产负债表的延伸。
“如果行E通始终只是为其他银行的客户提供三方存管、黄金交易等业务资格,肯定没法在平安银行里作为四轮驱动的主轴。同业业务是有一定的资产负债吞吐能力的,所以行E通开始借助互联网为机构客户进行资产负债表管理,并以此扩大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沈彦炜剖析。
这一阶段,行E通的业务交易量呈几何倍数增长,2014年全年完成2606亿,2015年已经翻了几番到1.18万亿,今年仅第一季度就已经突破1.13万亿。
第三阶段是从今以后,“行E通”的定位将服务于平安集团个人综合金融服务商的整体战略。
“行E通会慢慢回到一个向合作机构提供产品,让合作机构把产品销售给个人客户的定位。这跟第二阶段的区别在于,第二阶段行E通只要把产品销售给有需求的合作机构就可以了,合作机构怎么处置跟平安银行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到了第三阶段,平安银行是主动关注合作机构的个人客户需要什么,平安银行再去配置并输出什么。”沈彦炜说,“这对于平安银行和合作机构双方的壮大,都有着推动作用。”同业驱动载体
在利差收窄和资产质量不断下行的眼下,同业业务对于改变银行高资本消耗经营、提升对合作机构客户负债的定价能力、放大资金成本优势的作用,已在众多银行2015年财报非息收入的大幅增长中得到深刻体现。
以平安银行为例,2015年该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00.64亿元,同比增长47.65%,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由2014年的27.74%提升至31.26%。其中,中间收入等指标均较2012年底翻了一倍有余。
无怪乎平安银行对自己还算亮丽的年报数据的解读是“三年再造一个平安银行”。
作为平安银行同业业务的线上交易平台,行E通尽管只是平安银行四轮驱动战略(公司、零售、同业、投行)下设的四个载体(橙子银行、口袋银行、橙e网、行E通)之一,仍不失为国内商业银行对经营模式转型的一种探讨。
沈彦炜深信,行E通的业绩贡献将会和其业务交易量一样,呈几何倍数增长。由于是双向开放的综合服务平台,所以,行E通除了代理第三方存管、线上存放、理财代销等传统同业合作外,还提供资产证券化(ABS)合作、资管计划等与其他金融机构及行内其他各业务部门联动的业务内容。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创新业务井喷的眼下,行E通的业务体量和对平安银行同业业务的驱动,已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