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东经117°22’13.07”,北纬31°50’29.57”,山崩、地裂、残垣、断壁……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一场7级“地震”震中。
危急关头,江西消防部队官兵挺身而出,星夜兼程,直扑绝地。
临危受命
铁流滚滚夏点兵
总有一种责任,
叫冲锋在前,
总有一种使命,
叫义无反顾——
听党指挥,纵使困难重重,亦不能羁绊江西消防官兵冲锋陷阵的勇气
6月18日,星期天,父亲节。
夏至未到,暑气已盛。火辣辣的阳光下,赣皖一带赤地千里,铄石流金。
九江市公安消防支队培训基地内,伴着助力手推车“轰隆隆”的马达声,江西消防地震救援队84条汉子吼着嘹亮的号子,汗如雨下。
如果没有接到集结命令,身为军人,久未回家的他们,也许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给日夜思念的孩子买份礼物,或者给牵肠挂肚的老父亲打个10分钟以上的电话。
前一天,他们就已在此集结,并等待着一道命令。
命令没有到,但准备不能停,组长研讨会、各小组讨论会,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转眼已是19日凌晨。
19日1时,一道来自公安部消防局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命令传来:“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发生’里氏7级地震,震中部分建筑倒塌,大量人员被埋压,通往震中的道路出现大范围塌方,车辆无法通行,请立即增援!”
同时接到命令的,还有安徽、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南、湖北等中部地区的兄弟部队,共计八省一市。
出征前的准备立即开始,6个小时后,一切准备就绪。
“出发!”7时整,指挥长一声令下,江西消防部队10辆车、84人、4条搜救犬及1000余件装备汇成滚滚铁流,向“灾区”进发。
“救援”的主力,是九江市公安消防支队重型搜救队的45名官兵(含1名建筑结构专家),由27人组成的战勤保障分队将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后勤补给,12人组成的前方指挥部则是此次行动的灵魂与关键。
将士出征兮,气势如虹。
按照公安部消防局指挥部指示,江西增援队伍将沿福银、沪渝、合安、京台、合肥绕城高速包河大道前往演练地,全程300公里。
“前后车保持队形,早进‘灾区’一分钟,就能多救几条人命。”路上,手台里传来副指挥长、江西省公安消防总队副参谋长谢荣的声音。
地震救援,最关键的救援窗口是地震发生后的三天之内,也被称作“黄金72小时”。
真正的考验即将开始。
直捣“震中”
没有路就趟出路
总有一种力量生生不息,
总有一种精神磨难铸就——
作风坚韧,纵使前路万险,亦不能动摇江西消防官兵坚如磐石的信念
6月19日13时20分,地表温度40℃以上,江西地震救援队距瑶海还有10公里。
他们发现,前方的路已经被“震毁”,车辆无法进入。这最后的10公里,所有的装备和物资只能用肩拉,用手推。
路边,官兵们席地而坐,吃上了到安徽后的第一顿饭——一份单兵自热米饭,一瓶水。“很有嚼劲,关键是它能补充能量。”对于这样的“战地午餐”,队员覃旭华吃得满头大汗,他说消防员从来不挑食,吃饱了“有力气干活就中”。
10分钟后,江西省公安消防总队战训处处长邓海辉再次集结了队伍,迅速清点装备后,官兵们携带各种救援装备和保障物资徒步开拔。
从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到年过半百的沙场老将,每个人都是一身厚重的抢险救援套装,背着近30公斤重的72小时生存保障包,3人一组负责一辆推车,车上是二三百公斤重的装备器材……
“这不是一次远足,我们是去吃苦的,是去打硬仗的,要对得起江西消防‘铁军’的称号。”作为此次演练江西消防救援队的作战指挥组组长,邓海辉早已不止一次向队员们强调。
这是演练的第一个实战科目:“徒步行进”,它结合地震救援实战需要,重点模拟强震发生后,道路损毁、建筑坍塌、河流改道,造成现有交通全部中断的情况,是对地震增援力量的携行能力、个人体能、战斗意志和协同配合能力全方位的检验和测试。在汶川地震中,向震中映秀镇突击的江西消防,就曾在被震毁的山路上步行了20个小时。
“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有!有!”
将士一呼千军啸,雄关漫道又何妨。
邓海辉在心中立下一道军令状:这一关,不但要过,还要过得快,过得安全。
旗帜飘扬,军歌嘹亮,救援队员们推着人力车、助力车在乡间小道上行进。
一片小树林前,队伍突然停了下来。很快,手台里传来前方侦察员的声音:前面有一座危桥!
此桥主体由钢管和模板搭建而成,因年久失修,裸露出水面的钢管上锈迹斑驳。最严峻的考验来自:桥宽只有1.5米。
这个宽度,助力车勉强可以通过——两侧车轮距护栏只有5厘米间隙,但车上的装备器材箱体型庞大,重型救援器材笨重,无法用助力车运过桥。
一场临时战地会议立即召开。很快,指挥长刘辉下令:车、箱分过。
肩拉,手抬,肩膀勒红了,手磨破了,汗水迷了眼睛,没有一个人松一下手,几百斤重的装备器材箱一个接一个过了危桥,“爬”上了河堤。而河堤只有1米宽,淤泥筑成,坎坷不平,极易打滑,一位安全员为了保护72小时行军保障包,险些滚入河里……
就这样,江西消防地震救援队用旺盛的斗志、齐心协力的配合,击败了第一个“拦路虎”,随行的部局导调员给予高度评价。
废墟区断壁颓垣,大小水泥块密布,钢筋犬牙交错,坡度60°以上;丛林沼泽地苇荡高过人身,蚊虫成群结队,小路淤泥黏性大,坑洼处积水未干;渡口边,上、下两处夹杂石块的土堤落差10米以上,坡度70°以上,装备器材必须靠固定绳索下滑……
就这样,上自指挥长,下至每名队员,用肩拉、用手推,跨过危桥、越过废墟、穿过丛林、踏过泥泞、横渡大河……十公里路,十公里汗,江西省公安消防总队地震救援队历时13个小时的徒步行进,终于在6月20日3时37分,天光放亮之时,安全抵达“震中”瑶海。
“长时间、重体力、大消耗”,这10公里勾起了谢荣的回忆。他曾参加过2008年汶川地震的跨省增援,“除了没有余震和恶臭的味道,其他的几乎一样”。
宿营地是一处废弃的钢铁厂,强光手电的照射下,煤灰飞扬。
发电、收整装备、打扫场地,设立前方指挥部、医疗救护区、住宿休息区、装备存放区及犬舍,救援队准备就地露营。
不到半小时,营地扎好, 就在连续2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的官兵们准备休息时,公安部消防局指挥部一道作战命令传来:立即开展表层生命迹象搜索!
攻坚克难
托起一片生天
总有一种力量照亮黑暗,
总有一种希望点燃生命——
善打硬仗,纵使险阻重重,亦不能动摇江西消防官兵拯救生命的决心
6月20日4时30分,“震中”9号作业区,茫茫废墟。
第一个发现生命迹象的是功勋犬“黑豹”。它已经8岁多了,相当于人的60岁,虽胡子花白,但嗅觉依然敏锐,此战它再立新功——一直埋着头在废墟中搜索的它突然停下脚步,向着训导员“汪汪”叫了几声,随后跟进的消防官兵小心翼翼翻开废墟……果然一名“被困者”被压在瓦砾下面。
事实上,受长途跋涉的颠簸和高温的影响,4条搜救犬的状态并不是太好,为了让它们兴奋起来,训导员们也对自己发了狠。
他们忍着疲倦主动找到随队军医,“抽我的血,让犬们嗅,刺激刺激它们的状态!”
最终,21名搜救队员、4条搜救犬协同作战,通过搜救犬搜救、设备搜救、分组双人搜寻等战术,成功搜救出3个假人和一位“被困者”。
救援结束,天已经泛白。
除了和搜救犬搭档,训导员刘东丰在更多的时间里,是给搜救组和重型搜救组队员充当副手,刚回到营地,刘东丰和重型搜救队队员们又接到了新的任务——狭小空间垂直破拆救援。
9时,救援在一栋20世纪80年代的钢厂废弃办公楼里展开,这栋楼为4层框架结构,“地震”中,它发生了层叠式坍塌,房间内有大量电器和化学物品、器皿。救援人员需要打穿4楼和3楼的楼板,再进入2楼救人。
在这样的空间里破拆救人,既要争分夺秒,还要心细如发。破拆前,组长李志军带领队员对房间内物品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小心翼翼清理出作业空间。
他们注意到:房间的四角及正中还分别倒立着1瓶矿泉水。
地震救援是个细活儿,不能光用蛮力。如果破拆过程中水瓶倒掉,意味着救援设备产生的振动引起了楼体的坍塌,也意味着整个救援行动的失败。
用钻钻,用锤敲,用手抠,在剪断楼板内拇指粗的螺纹钢条后,通向3楼的救援路线终于被打通。但队员们却更谨慎了,因为映入眼帘的不是3楼的房间,而是直径80厘米深达10米的“深井”——一根水泥预制涵管,里面还有钢筋和水泥块。
在转身都显得困难的“井内”,队员们与空气流动不畅、高温、飞扬的粉尘作斗争,与死神赛跑。破拆的碎块是用直径40厘米的小簸箕一点一点拉出来的,汗水湿透了救援服,灰尘遮住了护目镜,白色的口罩变成了黑色……生命通道终于打通了。
“整个救援过程用时12小时,再加上紧急集合和行军,很多队员已经30多个小时没睡觉了,中午,下井队员只吃了一个苹果充饥,他们说,怕吃太饱影响身体灵活性。”组长许合林如是说。
转身的刹那,他的眼睛红了,眼眶湿润了。
“这个项目,救援的难度绝不亚于任何一场真实地震。”刘辉参谋长说。但他也说,这还算不上最难的项目。
6月21日,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炙热。参谋长心目中的最大考验即将来临。
这一天6时,救援队接到了“狭小空间横向破拆救援”的任务:某建筑发生A型、V型坍塌,3名“被困者”遭遇压埋,他们要做的是,从地下挖掘一条十几米长的通道进入楼内,将“被困者”救出。一路上需要将大块的瓦砾牵引开,过程中还要支撑好摇摇欲坠的建筑构件,突破各种障碍。
在救援现场,许多坍塌的建筑物仍存在二次倒塌的可能性。“所以,为了确保安全,我们会和结构专家共同评估预判,利用携带的木板进行切割、支撑。” 九江市公安消防支队四级警士长、破拆组主力队员肖行县说。
危险接二连三,11时32分左右,救援队员探测到,现场有可燃气体逸出。
这也是地震中经常发生的二次灾害,在1906年的旧金山大地震中,很多燃气管道被震裂,遇到明火后,在全市燃起了数十场熊熊大火,10平方公里的街区化为灰烬。
问题解决后,他们又遇到两处20厘米厚的水泥预制板,在耗时数个小时打穿它们之后,眼前居然又出现了一个冰箱!队员们轮番钻进勉强容一人安身的救援通道,抱起液压冲击钻破拆救人……
16时50分,在救援开始的11个小时后,第一名被困人员被成功救出。18时许,第二名被困人员被救出。20时35分许,第三名被困者被救出,任务圆满完成。
在这个救援项目中,救援队员先后使用了蛇眼探测仪、凿岩机、冲击钻、八爪鱼救生套装等装备,用牵引、破拆、顶撑、救生等手段,先后破除20厘米厚水泥预制板2块、钢筋网1面、冰箱1台、30厘米厚砖混结构墙体1面。整个救援时间长达12.5小时。
救援结束后,部局导调评估考核的领导对江西总队该作业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江西总队战术应用合理、组员分工明确、注重安全细节、整体用时较短,任务完成质量较高。
就在狭小空间横向破拆救援进行的同时,深井救助也于14时45分开始了,队员们经过2个小时的救援,成功将一名被困人员救出。19时许,队员们又领受了新的任务——向下破拆斜向救人。当时,天空开始下起了雨,官兵们与时间、与天气展开赛跑,爬往3楼成功营救出所有被困者。
此时,已是21日晚11时许,江西消防救援队官兵越战越勇,主动向公安部消防局指挥部请缨增加了“米”字形支撑、“L”形支撑,再次冲向救援现场……
众志成城
不负“铁军”称号
总有一种团结无坚不摧,
总有一种能量撼天动地——
将士齐心,共筑钢铁长城,
无愧江西消防“铁军”称号
6月22日1时,风停雨住,所有演练科目完成。
整整72小时,江西救援队84名队员众志成城,圆满完成9项考核任务,营救出9名被困人员。全体队员无一人退缩,无一人掉队。
成绩的背后,是大多数队员睡眠不足8小时;是脚起泡了继续走;是手磨破了不喊痛;是汗湿透了任它流;是兄弟你累了我接上;是皮肤黑了,喉咙哑了……
6月22日6时,新的曙光悄然来临,收整装备,打扫营地,在确认没有留下一处垃圾后,官兵们迎着初升的太阳,凯旋。
(转载请经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