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编者按
自2014年3月民营银行试点启动以来,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7家民营银行开业运营。民营银行常态化设立的实现,标志着我国银行业乃至金融业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高质量地发展民营银行,无论对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还是进一步深化我国金融业改革,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近期,《金融时报》组织相关力量对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课题进行了大量采访、调研,并形成《中国民营银行发展报告》。报告对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历史、现状进行全面回溯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家民营银行的运营模式和经营特色进行详细分析。同时,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民营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民营银行未来的发展战略,并对进一步促进民营银行健康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发挥“鲶鱼效应”:民营银行发展助推金融业改革
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金融机构特殊的产权结构和经营形式决定了其具有机制活、效率高、专业性强等一系列优点,也因此成为中国金融体制的重要补充。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必然会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改革。
发展民营银行具有历史必然性
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在我国并非新生事物,但真正由民营资本发起设立的银行还比较少。从发展背景来看,民营银行的诞生有一定的必然性。
传统商业银行大多通过铺设物理网点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并以抵质押物作为主要的风险控制手段,这种运营模式和风险管控手段并不适用于无抵押物、缺乏信用积累的小额分散客户。随着小微企业、“三农”、个人消费者的金融需求日益旺盛,市场亟需新生力量借助创新技术在渠道覆盖和风险管控方面有所突破,以覆盖碎片化的长尾需求。
民营银行实现常态化设立
我国银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以及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具有同步性。
2013年年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和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人民银行、原银监会等相关部门落实中央和国务院政策精神,于2014年年初启动民营银行试点。2015年5月,前海微众银行等第一批5家试点民营银行全部如期开业;2016年,重庆富民银行、四川新网银行等12家民营银行获批筹建。2016年年底,原银监会发布《关于民营银行监管的指导意见》,意味着民营银行正式进入依法依规常态化设立的新阶段。
有助于促进银行业改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脉,无效或者低效的金融资源分配将使得整个产业的运行出现严重的问题。传统的商业银行更倾向于为国有企业和基础雄厚的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民营银行是由民间资本出资设立,他们会更倾向把客户定位于民营中小企业,民营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民营银行市场准入有助于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速。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以国有银行为主,在相似的股东背景和公司治理结构下,业务具有一定的同质性,民营银行可以引入差异化的竞争机制和业务模式,让民营银行发挥“鲶鱼效应”,提升银行体系的服务效率,改善竞争格局。
本文源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