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银行,在老百姓眼中算得上是最“可靠”的一个帮忙储蓄资产的机构,据全民调查,银行理财也一直排在基金、股票等理财产品前面。很受大众欢迎,所以大部分有点理财意识的民众,还是会选择将资产投入银行理财产品之中。然而,银行理财产品就真的能做到万无一失吗?这里面有很多坑,你都知道吗?
被银行理财产品坑,我身边可有人亲身经历过。我有一个表婶(也就是我姐夫的母亲),老人家辛苦养猪、打扫卫生几年下来存了三万块钱,想着这就是以后的养老钱了。由于不会理财,很自然的就想到把这些辛苦钱存进银行。由于姐姐要上班,姐夫在外地工作,于是她自己就准备去把钱存三年定期,银行就有个工作人员跟她说:老人家,你这三万块钱存定期三年没多少利息的,你要是存五年的话,那你利息可就高了!然后工作人员还给她算了一笔账,把她忽悠的是云里雾里,最后还送了一袋十斤的大米和一瓶五斤的花生油。这件事,回来她也并没有给家人们说,事情也就那么过去了。
可是过了几天就有个自称是北京某保险的工作人员,给她打电话说确认什么信息。她由于听不懂,就说:我不知道你说的啥,晚上等我儿媳回来再打过来。恰巧,那天晚上我去她家玩儿。表婶就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我就问她有没有存款单什么的?她说,没有,就只有几张纸。拿过来一看,是一份三页纸的保险合同。我顿时感觉不对劲,仔细看了才知道,她是被银行工作人员忽悠的买了所谓的“理财产品”,然而她至今还被蒙在鼓里。我看“合同”页末写着:收到本合同15个工作日内生效。想着还有挽救的办法,我于是第二天请了假和她一起去找银行说理去。我自称是老人的儿子,刚开始银行态度还挺硬,说这是征求本人同意的不给退。我态度比他们更硬!经过一番纠扯,银行也无可奈何,渐渐地人也多了起来怕把事闹大,于是答应给退。一工作日后,钱会返到银行卡。过了几天再去她家玩儿时,说钱已经打回来了,表婶重新去另一家银行存了定期,姐姐说老人重新拿到钱时,眼睛都湿润了。
其实这些所谓的“银行理财产品”也不是就像骗子那样就把你钱骗走了,而是让你不是那么轻易的把本金拿回来。如上文所说,老人要是生病了想把钱拿回来,由于她是买的保险,中途退保是拿不回三万元本金的,而银行定期存款最多是给你按活期利息算,本金是一分不会少的。所以说大家一定得擦亮眼睛看清楚所谓的“银行理财产品”,下面我就来说说银行理财产品的五大坑,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预期收益代替实际收益
我们了解到,多数朋友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是认为将钱直接放入银行等待“贬值”,还不如理财获取些收益。银行正是抓住了这样的心理,在宣传理财产品的时候,将高收益作为一个吸引民众投资的手法。而不少银行从业人员,会在口头上向投资人作出一个预期收益的计算,久而久之,投资人就将预期收益自我暗示成实际收益。
理财产品变身保险产品
据统计,约有30%的朋友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会被误导,从而买成保险。因近年来,银行代销保险业务也在兴起,所以很多朋友也会误以为自己是买的理财产品,但实际上却是买的保险。所以,在产品认购书上,还需要仔细分辨。
募集期延长导致收益缩水
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往往会有一个资金募集期,时间在两三天到半个月不等,这段期间内,将钱投入产品中的朋友们是没有收益的,最多只是按照活期利率计息。相关经济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募集期越长,实际收益率就会越低,所以在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不要被高收益率所迷惑。
条款偏向银行赚取利率差
在一些银行理财产品中,有些条款明显偏向银行,如:“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这就意味着,如果该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8%,而实际收益率为10%,那么剩下的2%就归银行所有。
强化收益淡化风险
某些银行从业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时,会着重强调收益,却将风险一笔带过。并且产品说明书中充斥大量专业术语,让人难以看懂。还有些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并不完整,比如资金去向、产品信息、收费项目等都不明确。
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需要擦亮眼睛,避开理财产品中的几大“坑”项。当然,也不一定非要选择银行里的理财产品,市面上也有很多基金等到期还本付息的理财产品,还有某宝上的基金理财产品,收益并不比银行的差。
理财不要太急功近利,多学学理财知识,自己才能避免被坑。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你每天都拥有好心情,早日实现财务自由!头条号:辣子鸡中找鸡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