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保险
文/刘晓博
昨天(8月30日)晚上,中国工商银行公布了一项重要的董事会决议:
拟非公开发行10亿股的“境内优先股”(每股面值100元),募集不超过1000亿的资金,用来“补充其他一级资本”。
这是继今年7月初中国农业银行定向增发融资1000亿后,银行业再次大规模融资。它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对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将产生正面效果。
或许有读者会问:工行和农行都是超级大行,其中工行总资产超过27万亿,上半年净利润就达到1607亿元,1000亿元的优先股融资,影响有那么大吗?
其实如果你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就会发现“工行、农行的一小步”,其实是“中国经济的一大步”。
一、银行其实很缺钱
当银行“越有钱”的时候,它们就会“越缺钱”。
这是什么意思?“越有钱”,是指它们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大,负债(存款)越来越多。这很好理解,中国的广义货币M2一直增长比较快,即便是创新低的上上个月,增速也达到8.0%。上个月反弹,达到8.5%。
这基本上意味着,银行的存款也差不多是这个增长速度。当银行资产规模做大的时候,就倒逼着他们增加资本金。这很好理解,银行是高杠杆行业,但你总不能无限加大杠杆,1块钱资本来做1万块钱的生意吧!
中国股市熊长牛短,所以银行IPO、定增往往受到制约,尤其是工、农、中、建这些超级大行,胃口非常大,总是吃不饱。
2018年又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不仅仅是中国金融业全面扩大开放的年份,还是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过渡期的最后一年。
根据要求,在今年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须分别达到 7.5%、8.5%和 10.5%;
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工农中建等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应分别达到 9%、10%和 12%。
对于工商银行来说,2017年末上述三项数据分别是:12.77%、13.27%和 15.14%,应该说达标没有任何问题。
但关键问题是:西方对于中国的银行业一直指指点点,认为隐藏了一些坏账。所以,要树立中国银行业的信用,让市场有充足信心,同时为将来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预留空间,必须让主要银行的“三大资本充足率指标”远离“底线”才行。(见下图,工行发行优先股的说明)
事实上,工行的2018年半年报显示,这家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都在下降,因为资产规模在上升。
所以,尽快让大银行拿到“可以充当资本的钱”,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前段时间,央行研究局的局长徐忠,曾多次撰文批评财政部,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够积极,其中就专门谈到了中国银行业资本金缺乏的问题,他公开发表的文章说:
从金融业的角度看,现有国有金融企业的国有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实的,有的是自己为自己注资,有的注资早已消耗殆尽。之前的历次注资,财政并没有真正掏钱,“特别国债”实际是在央行的帮助下财政发债银行买、银行自己为自己注资,没有真正增强银行吸收损失的能力。
我们看到,在徐忠多次“怒怼”后,财政政策的确变得“更加积极”了,银行资本金的问题也开始有了动作,此次工行发优先股,就是动作之一。
二、为什么是“优先股”?
或许有人会问:优先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农行选择定增,而工行选择优先股?
我们知道,企业直接融资有两种主要方式,一个是股票,一个是债券。在股票和债券交界的地方,就有两种特殊的产品——优先股和永续债。永续债属于债券,但类似股票,因为“永续”;优先股属于股票,类似债券,因为可以优先获得固定收益。
所谓优先股,就是相对普通股来说的。优先股优先获得分红,而且分红基本上是保底的;优先股分红之后,才轮到普通股分红。但优先股一般没有投票权,除了一些特殊事项,基本上不参与股东大会的表决。
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公司持续无法分红),优先股可以拥有类似普通股的投票权;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优先股会被强制转换为普通股(下图,工行优先股的“强制转股”条款)。
中国在2013年开始建立优先股的制度,规定面值是100元。所以,工行只用发行10亿股优先股,就可以募集资金1000亿,而工行A股目前股价只有5.45元左右。优先股有单独的证券代码,如果是公开发行的,未来也可以在交易所交易。
中国第一支优先股,是农业银行在2014年发行的,随后10多家银行发行过优先股,此外还有基建、制药、造纸企业发行过优先股。
此次工行是“非公开发行优先股”,这种做法的好处是,避免从二级市场抽血,给脆弱的股市造成压力。缺点是,优先股有多种优先权,因此不能充当“核心一级资本”(普通股就可以),只能计入“其他一级资木”。
农行今年上半年的1000亿定增,缺点是会给股市带来“抽血压力”,但募集的资金可以计入“核心一级资本”。农行上市比较晚,三项资本充足率的指标都明显偏低,所以证监会、银监会给开了绿灯。
上图是此次工行对1000亿元优先股融资到账后,三项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影响“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对后两项指标的影响是正面的,但作用不算大。说实话,1000亿对工行这个巨无霸的确太少了。
所以,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的问题,将长期存在。除非我们的M2的同比增速,真的可以回落到5%或者3%一下。但那样,经济是无法承受的。
当然,还有一个解决办法:来一场大牛市,让银行业“可着劲融资”。不过,这其实是不可能的,银行的胃口只要亮出来,股市必然崩盘。
真正可行的恐怕是:财政部下下狠心,拿出2万亿来分给几大行,搞一轮针对几大国有银行的、只有财政部、汇金公司等个别股东参与的“定增”。这其实就是央行的建议。
三、空中加油后,中国经济获得新空间
资本充足率,其实就是银行可以使用的“杠杆上限”。比如对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比如中农工建)来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9%”,就意味着有1万亿的“核心一级资本”,就可以把“加权风险资产”总额搞到11.11万亿。
当然,资本充足率有多个指标、多条红线。但资本金的增长,一定可以让银行有更大的、拓展业务的空间。这相当于做大了分子,有利于“扩张分母”——扩张银行的资产规模和放贷规模。
另一方面,央行还在“做小分母”,让银行释放出更多能量。比如此前央行就调整了地方债的风险权重,从20%调整为零。这样等于增加了银行购买地方债的积极性和监管空间。(因为有这些措施,分母在变大了之后,看起来仍然不大)
这跟8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适当提高贷存比指标容忍度”,其实都是异曲同工的。
受到工行1000亿元优先股消息的刺激,今天(8月31日)银行股出现了普遍小幅上涨,位居各板块榜首。未来一段时间,相信会是银行优先股的密集发行期,它跟专项地方债一样,都可以给中国经济带来万亿级的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