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理财保险 >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中兴事件始末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中兴事件始末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日期:

返回目录:理财保险

最新资讯《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中兴事件始末》主要内容是中兴事件始末,曹操迎献帝于许之后,第一步便是瓦解忠于汉室的老臣在朝政中的职位,便于安排人事。《后汉纪卷二十九汉献帝纪》建安元年八月:“甲戌,镇东将军曹操为大将军,更封武平侯。,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曹操迎献帝于许之后,第一步便是瓦解忠于汉室的老臣在朝政中的职位,便于安排人事。

《后汉纪卷二十九汉献帝纪》建安元年八月:

“甲戌,镇东将军曹操为大将军,更封武平侯。操固让,不许。太尉杨彪、司空张喜以疾逊位。”

大将军是汉朝最高军事统帅,常以贵戚权臣充任,何进也曾任大将军。因多加录尚书事而总揽朝政,实为宰相,位在三公之上。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曹操

《汉书百官志一》注:“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

《文献通考》卷五十九云:“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

由于杨彪出身于弘农杨氏,是忠于汉朝的肱骨之臣,又任太尉,守尚书令,在旧朝廷体系中地位最高,实权最大,因此曹操编织了一个罪名把他下狱,以便更好掌控朝政。

《后汉书·杨彪传》

“彪以疾罢。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杨彪

孔融、荀彧等人曾为杨彪求情,但曹操都没有同意,致使孔融对曹操产生厌恶,从此没有写过一篇诗歌赞颂曹操。

此后不久,献帝任命袁绍为太尉“右将军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操下,不肯受。操乃辞大将军。”由于袁绍耻于职位低于曹操,所以曹操辞官以博得袁绍的支持。

由于杨彪的辞官,朝内尚书令无人任职,因此与杨彪同为儒家世族的荀彧被曹操推举为尚书令。

《三国志卷十荀彧传》:“进荀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

《后汉书卷七十荀彧传》:“及帝都许,以彧为侍中,守尚书令。”

尚书令是东汉一个极其重要的官职,掌管尚书台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荀彧

由于其能够行使宰相的职责,一般认为宰相拥有两个权力,一是监察百官,二是共议国事。汉魏以降,尚书的职责甚至大过三公。

“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文献通考卷三十六选举考九》

自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然当时尚书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文献通考卷四十九职官三》)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分,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卷三十九仲长统传》)

汉朝虽然中央决策行政体制采用三公制度,以太尉、司空、司徒分别统领九卿,共同参与决策,但在东汉的中后期。三公的权力被大将军和尚书台分化、削减,大将军职位复居三公上,曹操本意是担任大将军以达到控制朝廷的决策,但是由于袁绍不肯受封,被迫降职为司空。

“冬十一月丙 戌,曹操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后汉书卷九献帝纪》)

司空在司空虽然位列三公,但是其本职是“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司空的职权主要是管理修堤、筑城、官员的考察和监督。由于权力的分化,官员的考察和监督权力也逐渐被尚书取代

“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令。”(《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

但是由于曹操录尚书事,掌握军政大权,司空府的构成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官员增多,官员所拥有的权力也更大,成为曹操霸府机构的雏形。

这样,曹操通过录尚书事、司空,以及尚书令等合法的程序,把汉献帝控制于霸府统治之下。

由于曹操的司空府霸府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曹操对献帝及随从献帝的汉朝官员还存有一定礼遇。

曹操的专政独权招来献帝和汉室一干旧臣的产生不满,所以献帝想利用君权压制曹操的肆意妄为

“旧制,三公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初,公将讨张绣,入觐天子,时始复此制。公自此不复朝见。”(《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引郭颁《世语》)

曹操用不再朝见献帝,以避免这种尴尬。

献帝的丈人董承亦纠合一众汉室的老臣准备发动政变,诛杀曹操

“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诏,与刘备谋诛曹操。”(《资治通鉴卷六十三献帝建安四年》)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三国志卷三十一先主传》)

结果却是以失败告终,祸及三族。

“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后汉纪卷九孝献帝纪》

虽然平息了内祸,但也让曹操感受到天子带给他的压力,虽然献帝没有丝毫权力,但是“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资治通鉴卷一威烈王二十三年》)

曹操同样也得利用东汉皇权为自己的霸府政治服务,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利用皇帝的威望招纳人才

“是时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王朗、陈群等人都是在此前后归入曹操霸府,充当僚佐。

二、 利用皇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威慑各地诸侯,

沮授劝阻袁绍:“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

傅干劝说马腾:“曹公奉天子诛暴乱,法明国治,上下用命,有义必赏,无义必罚,可谓顺道矣”

部分诸侯对天子也依旧拥戴,并予以进贡

“建安二年夏,汉朝遣议郎王誧奉戊辰诏书曰:“董卓逆乱,凶国害民。先将军坚念在平讨,雅意未遂,厥美著闻。策遵善道,求福不回。今以策为骑都尉,袭爵乌程侯,领会稽太守。”

承认了孙策作为汉室臣子的合法性,孙策以此名正言顺的建立对领地的归属权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孙策

孙策谢表朝廷“以臣袭爵,兼典名郡”

建安二年“孙策谴使奉贡”

“建安三年,策又遣使贡方物,倍于元年所献。”循例对朝廷进行上贡。

三、 以皇权维护者的身份,师出有名,打击各地诸侯

如赤壁之战时,曹操与孙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仗国灵威,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

曹操的霸府进行军事行动的时候,以皇帝的名义进行伪装,有利于行动的进行,因此曹操才得以荡平诸侯,加强霸府集权。

袁绍在曹操迎天子于许后,才发现献帝的权力与功用有多大,所以想迎回献帝。

“绍每得诏书,患有不便于己,乃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操以许下埤湿,洛阳残破,宜徙都甄城,以就全实。”,被曹操拒绝了,因此发生了后来的官渡之战,袁绍战败,青、并、幽、冀四州尽归曹操所有。

曹操因此萌生了迁都邺城的念头

邺都取代许都成为东汉王朝的新都城,不仅在地理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曹魏霸府时期的军事行动和外交提供了许多便利,也为汉魏禅代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一、从地理上看:

郭济桥在《曹魏邺城中央官署布局初释》一文中写道:“曹魏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西临磁县,南接河南安阳。磁县和安阳地界均有曹魏邺城时期墓葬发现,曹奂冢在临漳,曹操墓在磁县甄后陵在安阳,因此广义的曹魏邺城遗址应包括临漳、磁县和安阳。东汉建安九年曹操平袁绍,营建邺城,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后升魏王,邺城遂被定为王都,一切用度,以都城为准。”

邺城从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袁绍任冀州牧,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绍夺取代韩馥成为冀州的主人时,冀州“带甲百万,谷支十年”又“夫冀州,天下之重资也”,富饶繁华。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消灭袁绍,中间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邺城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乱,一直都维持着长治久安的情况。“袁绍居邺,始营宫室”,邺城在袁绍的发展下,不仅建立了繁华的宫室,象征他雄踞天下的野心,也凭着邺城的坚固,冀州的富庶,震慑过公孙瓒。“袁绍得冀州,则瓒不能与之争”。曹操围邺城,曾挖地道攻城又围城作堑,“周四十里”,并决漳水以灌之。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邺城尚能从五月坚持至八月,可见邺城的易守难攻。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公孙瓒

二、从军事上看

由于许都地处中原,各路诸侯觊觎天子,对许都虎视眈眈。作为当时都城的许都曾两次差点被袭,第一次孙策“乃谋袭许,未发,为刺客所杀”,第二次刘备“说表袭许,表不能用”,两次计划都发生在曹操征伐河北时期,虽然两次计划都未能顺利实行,但是也看出许都的兵力之少,防卫之空虚。所以曹操迁都到邺城,一来曹操当时的重心在河北,邺城也成为当时统治河北屯兵的大本营,后“作玄武池,以习舟师”,也为日后征伐江东打下了基础。二来面对近北方游牧民族和袁绍的残余势力,便于讨伐。第三,因为邺城远离南方诸侯,可以避免被袭扰的情况出现。

三、 从民心上看

曹操刚取邺城,就下了一系列政令,以减轻河北民众对于家庭上的负担:由于“河北摧袁氏之难”,老百姓“可无出今年租赋”,结果“百姓喜悦”。又规定今后“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除此之外,“不得擅典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由于这一系列政令,曹操在邺城这块地方打下了良好的民众基础,因此“百姓皆奔邺,因曹氏之强,以小安户口。”也为霸府政治提供了便利。

四、 从政治上看

曹操迁都邺城,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献帝君权的约束。由于邺城在曹操的治理下井井有条,皇帝的名望在邺城民众的心中削减了不少,得以让曹操自由的实行许多对霸府有利的政令。譬如从建安十五年到建安二十二年,八年期间颁布的三次求贤令,三次求贤令的目的是为了招纳当世有用的人才,以期扩充当时曹操霸府机构内的僚佐团队。

第一道求贤令是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0年)春天发布的,其内容如下: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易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间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第二道求贤令发布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7年)十二月,令文写道: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观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第三道求贤令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八月发布的: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据统计,由于求才三令而入仕的人有:桓范、鲍勋、颜斐、苏林、卢毓、王昶、任嘏、朱建平、司马孚、郑冲、郑袤等,当中大部份人是以曹操诸子的属官身份仕曹。(参考李飞《唯才是举》)其中如桓范、卢毓、王昶、司马孚、郑冲,后来都是曹魏的股肱之臣。

由于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当时的士人也纷纷投向曹操。

“(王)仲宣伤於肥戆,(繁)休伯都无格检,(阮)元瑜病於体弱,(陈)孔璋实自粗疏,(路)文蔚性颇忿鸷,如是彼为,非徒以脂烛自煎糜也,其不高蹈,盖有由矣。然君子不责备于一人,譬之朱漆,虽无桢幹,其为光泽亦壮观也。”

又如远渡辽东避难的邴原“太祖辟为司空掾。”、管宁“太祖为司空,辟宁”、远在江东的华歆“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荀彧为尚书令。”均是当时名士。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邴原泣学

曹操的求才若渴,招纳人才,扩充霸府的野心不止体现在求才三令上。在这之前他就积极任用有才能的人,如“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于牧守者,不可胜数”,这几个人都在霸府期间对外进行领兵征战,为曹操实行军事扩充出了很大的力。

又如曹操刚取河北,对于河北的豪杰,以及曾经为袁氏效力的人才,曹操也不计前嫌,收为己用“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

如曾经为袁绍写檄文讨伐曹操的陈琳,曹操用他为自己草拟诏书“军国书檄,多琳、瑀所作也。”

又比如王脩

“谭之破,诸城皆服,唯管统以乐安不从命。太祖命取统首,脩以统亡国之忠臣,因解其缚,使诣太祖。太祖悦而赦之。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及破南皮,阅脩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士不妄有名。”乃礼辟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

曹魏霸府政治始末:司空府霸府(1)

王修

以及受官但不随军的田畴

“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畴,又命田豫喻指。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谓曰:“昔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而应之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谘议。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蓚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

相关阅读

  • 正史中的无双吕布-聚有财

  • 百色金融新闻网理财保险
  • 聚有财,【前言】历史走到东汉末年,天下再次大乱,人心也乱到无以复加。于是东汉之政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宦官外戚倒台,名士化身军阀,武人成为暴徒,正统观念崩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